胡潔
摘要:近幾年短視頻發生了爆裂式的發展,日益成為大學生接觸的主要媒介,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基于第一手調研數據顯示,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結合主流媒體與傳統文化,提升了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文化自信;但算法推薦的模式將大學生困于信息繭房之中,導致部分大學生缺失對公共議題的興趣度和參與度,久而久之就會對其自身所持的價值觀感到迷茫。為有效發揮短視頻在大學生價值觀塑造中的積極影響,視頻平臺、短視頻制作者、高校和大學生等多方參與者均要形成正確認知、承擔責任,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文化,助力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
關鍵詞:媒介融合;短視頻;大學生;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1-0152-05
一、引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7.59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6.48億,占網民總體的75.8%”[1]。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的網絡用戶,自然成為短視頻的主要用戶,他們的認知與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到短視頻的影響。與此同時,2019年出臺的《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進一步促使短視頻平臺向傳播正能量方向發展,這勢必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產生影響。為客觀了解短視頻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筆者和調查團隊在南京、鎮江和揚州的高校中分發調查問卷,開展實證研究。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短視頻的基本發展態勢媒介融合最早是由美國的IthielDeSolaPool教授提出,指各種媒介表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我國著名新聞傳播學者彭蘭教授在談及中國的媒介融合進程時也提到,“2009年,一些主流媒體陸續開始大規模跨媒體業務拓展,更是反映了整個中國媒體對媒介融合這個方向的一種共識。從質疑、猶豫,到開始行動,中國媒體邁出了媒介融合進程中的實質性一步”[2]。短視頻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現的新媒介,它是一種視頻長度短,且依托于移動智能終端,能夠快速拍攝和分享的新型視頻形式。作為近幾年爆裂式發展的媒介傳播形態,短視頻看似是異軍突起,實際其發展有跡可循。
近年來,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促進了移動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且囤積了足夠大的用戶基數,與此同時,4G網絡的全面普及為用戶即時高效傳播信息提供了技術支撐。2013年前后,秒拍、美拍APP作為國內第一批短視頻平臺引起了網民較大的關注,也讓受眾慢慢接受了這種新的傳播方式。這也為后來的短視頻產業做好了鋪墊,不久快手、抖音、微視等短視頻APP順應而生,迅速占領了市場。以普通用戶為視頻生產力量的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和由一個或多個專業制作機構組成的P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成為短視頻生產模式的主流。為求長期拓寬短視頻內容的影響力和商業化,MCN(Multi-channelnetwork)機構開始出現,MCN是一種代理機構或經紀機構,通過MCN,某一方向下的短視頻生產者可以集結起來,形成集群效應。
據《2019抖音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躍用戶數超過4億,而2019年1月這個數據僅為2.5億,增長了60%;在用戶喜好方面,不同年齡層用戶有較大差異,但整體來看,國內短視頻用戶的觀看目的主要是休閑放松,其次是知識獲取。2019年抖音最受歡迎的門類是美食制作、語言教育、學科教育、職業教育、電腦技巧、知識科普等。在快手上,平均每秒便會誕生4個知識內容,因此,短視頻不僅為受眾的娛樂服務,它還是線上知識分享的重要渠道。
三、大學生使用短視頻情況分析
為真實了解大學生使用短視頻的情況,筆者以寧鎮揚地區的高校學生為調查樣本,調查對象來自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江蘇大學、揚州大學等53所高校的學生,依托網絡問卷調查平臺發放500份問卷,回收492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196份,占比約39.8%、女生296份,占比約60.2%;專科生52份,占比約10.57%、本科生406份,占比約53.53%、研究生34份,占比約6.9%。此外,為深入了解使用情況,筆者隨機抽取有效問卷中的10位同學進行了深度訪談。
(一)微博、抖音、嗶哩嗶哩是大學生使用最多的短視頻平臺約59.1%的學生會在微博上獲取短視頻訊息;約54.4%的學生會在抖音上觀看短視頻;約47.8%的學生會在嗶哩嗶哩觀看短視頻;約18%的學生則選擇在學習強國等知識類APP上觀看短視頻。然而,作為短視頻巨頭之一的快手在寧鎮揚地區的大學生用戶并不多,僅有9.5%,火山小視頻和西瓜視頻各占3.4%和3.2%,有7.3%的學生使用QQ看點、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皮皮蝦等來獲取訊息。由此可見,大學生在短視頻平臺使用上是多樣化的,這種使用部分源自短視頻平臺的吸引力,部分來自周圍人的推薦。
(二)“幽默搞怪”類短視頻最受大學生喜歡
選擇“幽默搞怪”類短視頻的學生占76.2%,選擇“技能學習”和“社會熱點”類短視頻的學生分別占58.1%和57.1%人,此外,“旅游攝影”“新聞時政”類短視頻分別占42.5%和37.4%。其它有9.1%的學生也會關注美食、剪輯、影視、二次元等短視頻。調研對象的短視頻內容喜好和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的“90后、00后”觀看喜好有所差異,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調研對象的學歷、生活環境會對其觀看喜好產生一定影響。
(三)大部分學生每日短視頻的使用時間在1小時以內約46.3%的學生每天花費的時間小于30分鐘,約31.6%的學生每天花費30分鐘到1小時,約14.2%的學生每天花費1~2小時,約7.9%的學生每天花費的時間大于2小時。雖然,77.9%的學生能夠將每日短視頻使用時間控制在1小時內,但不排除個別學生沉迷于短視頻。
(四)大學生樂于參與制作、分享短視頻
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學習各項技能的階段,加之短視頻制作門檻較低,很多學生自學了制作、剪輯視頻技能,由受眾變為制作者、分享者。調查中,有33.3%的學生會自己制作短視頻并上傳分享,但仍有66.7%的學生沒有掌握制作優質短視頻的技能,使用短視頻平臺主要是為了觀看他人上傳的短視頻,但有一定傾向去學習相關技能,并制作、上傳短視頻。
(五)大部分學生對短視頻持中立態度
根據喜歡觀看短視頻的程度劃分,喜歡看短視頻的大學生占比約46.5%,持一般態度的大學生約為44.3%,不喜歡看的學生占9.1%。對于短視頻內容的評價,大多數大學生持中立態度,約占72.7%,積極正面評價的大學生約22.8%,4.5%的大學生認為短視頻內容是消極負面的。造成大學生對短視頻內容評價差異化的原因較多,筆者認為,主要基于個人價值判斷及其所接觸的短視頻內容。
四、短視頻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價值觀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持久性,是制約社會輿論、調節人們態度和行為的重要因素”[3]。一個人的價值觀具體體現在他對身邊事物的評價和看法,包括是非對錯、意義與否等多個方面。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受家庭教育影響,另一方面由社會環境造就。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價值觀正處于剛剛建立的狀態,自我意識突出,獨立意識和自覺性明顯增強,但自制力和判斷力仍存在差異。短視頻所塑造的擬態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而價值觀的變化也會影響大學生對人生目標和理想信念認識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態度和選擇。
(一)優質正能量信息提高大學生的理想信仰和文化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4]。在此號召下,各級各類主流媒體和政務平臺紛紛入駐短視頻平臺,如《人民日報》、人民網、《環球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積極與各大短視頻平臺合作,推出了諸如“改革開放40年時光博物館”“我和我的祖國”“幸福長街40號”“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通話”等正能量的活動和視頻。央視新聞聯合快手推出的“2019年國慶閱兵盛典70小時直播”,實現了10億人次的觀看,同時在線峰值人數高達600萬,“國慶閱讀”“我和我的祖國”成為快手年度關鍵詞。這些活動和視頻憑借優質的內容、感人的故事、精良的制作等讓很多參與者和觀看者十分感動,也讓年輕一代意識到國家的發展是靠祖祖輩輩不懈犧牲與奮斗得來的,使他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此外,短視頻平臺上的學習資源十分豐富,嗶哩嗶哩上的專業領域學習視頻、學習強國上的愛國主義教育視頻,抖音上的生活技能學習視頻,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時,抖音和快手作為國家非遺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向廣大群眾普及了大量文化知識,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京劇、詠春拳、書法、面塑等文化知識通過專業機構、非遺傳承人、愛好者等源源不斷地向用戶傳播信息,大大提升了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
這些由主流媒體、政務機構、專業機構等引導的短視頻傳播,其內容很多直接涉及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了大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提高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判斷。
(二)短視頻的內容和推薦模式影響了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狀態1.消費文化的繁榮令私人領域話題極度高漲
無論在什么樣的媒介下,都會有意見領袖存在,短視頻的風靡也少不了“大V”“UP主”等的助力。大學生作為年輕化的一代,常常會追隨和模仿他們心中的意見領袖。如“李子柒”的出現讓無數人開始憧憬鄉村田園生活;“李佳琦”的出現在無形中改變了許多年輕女生的消費觀念。這些私人領域的話題往往因輕松、易炒作成為短視頻平臺的力推對象,而這些話題也正日漸蠶食著大學生對公共話題的關注度。
“一方面,是消費文化的空前繁榮,是大眾特別是青年網民的娛樂參與熱情的空前高漲、參與空間的空前擴大;另一方面,則是政治文化的相對蕭條、政治參與和政治熱情的冷卻”[5]。雖然說,主流媒體不斷與短視頻平臺合作發布活動,但社會大眾的趨向仍然是關注自身,并以娛樂化為主。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一論斷,寧鎮揚地區的大學生傾向于看“幽默搞怪”和技能學習的視頻,其次是社會熱點。大學生群體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中,一方面,容易誤以為公眾所討論的話題就是公共議題,不能很好地參與真正的公共話題,缺少對政治文化活動的關注和評價;另一方面,被輿論與虛假信息淹沒,他們會喪失對是非對錯的理性判斷,也會對自身價值觀的形成造成很大影響。
2.算法機制干擾大學生對真實社會的認知與判斷
短視頻平臺為吸引足夠多的受眾,采用的是算法機制,對各類短視頻進行精確的智能篩選,再推送給感興趣的用戶。“算法的二次過濾會加劇信息的窄化,可能存在個體思想固化的風險。借助算法,人們有極大概率僅關注自己感興趣的群體性內容,進而將自己封閉在‘信息繭房中”[6]。大學生在使用短視頻時,本身就是帶有傾向性的,他們利用平臺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大學生一旦受困于“信息繭房”之中,將不斷固化原有認知,疏遠未知信息,久而久之,這些片面信息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其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偏離主流的價值觀念。
短視頻平臺上通常會有大量的態度表達,形成了意見氣候。“事實上,用戶群中充斥著大量的低級趣味,算法推薦依此推送的信息隱含著負面的價值取向。網絡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并不會意識到這點,而少數的反對者很有可能迫于群體壓力,轉向沉默或附和”[7]。短視頻加速推進了這種現象,使得本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大學生群體很少關注社會公共議題,只關注自己,喪失對生活的價值判斷,缺乏對社會動態的了解,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3.過分依賴短視頻帶來現實社交的焦慮與孤獨
短視頻在給用戶帶來充分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滿足感時,也弱化了用戶在現實中與人交流的能力。他們利用短視頻構建自己的虛擬社交,得到短暫的快樂;活躍于評論或是發布視頻,以尋求關注與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