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琦
中醫學講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認為人生于天地、宇宙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應該順應自然,規律生活。在過去,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是跟著太陽走的,古人根據太陽升落、晝夜規律總結出十二時辰計時法。
后來古人發現,由于時辰的不同,人體不同經脈中的氣血也有盛有衰,它們環環相扣,十分有序,于是把這樣的規律叫做“子午流注”。子午是指時辰,流是流動,注是灌注。認為氣血在十二經脈里流注不休,一個時辰走一經,晝夜不停,如環無端。
根據這個子午流注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為什么要在晚上11時前入睡?
亥時被列為十二時辰中的最后一位,對應晚上9時~晚上11時,又稱“人定”,意為夜已深,人們應該停止活動,早些安歇入眠。
生活中也常常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我們晚飯后的8時~9時,容易出現疲乏困倦,但只要再堅持玩會兒手機,熬過了11時,人就變得特別清醒,甚至還想吃點東西!這是為什么呢?亥時,陰盛陽盡,我們就特別想睡覺,這也再次論證了亥時是入睡的黃金時間。那下一個時辰是子時,《黃帝內經》提到:“子時一陽生”,說明這時人體的陽氣已經漸漸生發起來了,亥時不睡,你就很難入睡了。
其次,亥時是人體的氣血流注于三焦經。
《黃帝內經》記載:“亥時三焦通百脈”。簡單來說,三焦如同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指揮,使各個臟腑間能夠相互合作。此時的三焦更像是人體的垃圾集合點,讓各片區的環衛工人們把對應生活點的代謝垃圾都收集起來。此時入眠,百脈才能得到休養生息,進而促進陽氣的生發。
那如果亥時不入睡,人體會發生什么呢?
23:00~01:00,進入子時,代表新一天的開始,氣血走到了膽經。《黃帝內經》記載“幾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人體全身氣血取決于膽氣生發,膽經旺,膽氣隨之升發,膽汁推陳出新,幫助食物消化代謝。那么膽就相當于人體垃圾的中轉站,把三焦收集的垃圾進行初步的分類加工。若子時前未入睡,膽氣不能生發,擾亂膽的疏泄功能,會出現頭腦昏沉,眼眶昏黑、皮膚粗糙、面色發黃等表現,甚者會因膽汁代謝不良而生成膽結石。
緊接著又來到丑時,01:00~03:00輪到肝經工作。經過子時的垃圾集中分類,把其毒性最大的垃圾交由肝處理,也是老百姓們常說的肝具有解毒功能。中醫學認為肝主藏血,人臥則血歸于肝,在深度睡眠狀態時,血及時歸于肝,進行新陳代謝,發揮肝臟的解毒功能,處理代謝產物和重新分配,貯藏人體的精微物質。
如果丑時都還沒有入睡,使血液不能在丑時得到凈化和補充,進一步導致代謝失常,易生肝病,出現頭暈目眩、面色晦暗、煩躁不安、胸脅脹滿、反應遲鈍、身體肥胖等表現。
人如果在亥時沒有睡覺,人體當天產生的垃圾就不能被及時的清理,久而久之堆積起來,人體就像一個被垃圾包圍的“村落”,各種疾病也隨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