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睿洋
“萬事開頭難,然后中間難,最后結尾難。”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不經歷風雨,怎么迎接暴風雨……”
“未遭拒拒拒拒絕的成功,絕不會長久……”

近幾年,“心靈雞湯”一詞似乎帶上了越來越多的貶義色彩。而像上面幾句這樣,悲觀地描述人生之難的“毒雞湯”,卻廣為流傳。
為什么消極取代積極占據了上風?為什么心靈雞湯不香了?“毒雞湯”有害還是有益?
在國內,“心靈雞湯”興起于21世紀。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讓生活充滿了之前難以想象的可能性。長者傳承的智慧已不足以指導年輕人的新生活,多種多樣的聲音取代了從前唯一的權威。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人人都想獲得幸福,但路途必定荊棘重重,每個人都難免會遭遇失敗,體會心灰意冷。此時,如果能讀到一些鼓舞人心、安慰精神的句子,或許能振作起來,樂觀、更有動力地繼續努力下去。“心靈雞湯”因此廣受歡迎。“心靈雞湯”在大眾生活中大行其道,而在心理學界,也有一股興起于20世紀末的浪潮——積極心理學。其倡導者認為,之前的心理學過多關注人們消極、病態的方面,而忽略了積極的心理品質,提出以追求幸福為研究的目標。
何為幸福?早期的積極心理學倡導者關注主觀的幸福感,將幸福定義為積極感受的最大化,以及消極感受的最小化。他們進一步指出,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人人都應該追求幸福。
“心靈雞湯”旨在幫助人們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時繼續振作,保持相信未來會獲得幸福的樂觀精神;積極心理學倡導人們更多關注積極感受而更少關注消極感受。兩者看起來似乎都很好,但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在布下“幸福的陷阱”。
接納承諾療法(ACT)是近年來頗有影響力的一種心理療法。有關ACT的著作《幸福的陷阱》一書,指出了當今社會文化中流行的一套關于幸福的迷思:幸福是人之常態,別人的生活大體上都是幸福的,所以我也應該幸福,不幸福就是缺陷。消極情緒讓我不幸福,為了生活更美好,必須祛除消極情緒,為此,我們需要能夠控制想法和情緒。
仔細想想,這一套思路是否正是“雞湯”的內含?“雞湯”不斷告訴我們,幸福是可以達到的,我們未來會幸福。“雞湯”的目的正是幫助我們祛除消極情緒,幫助我們獲得一種控制感,甚至有時,控制我們的想法和情緒。
為什么說這是一套迷思?《幸福的陷阱》一書中講了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生活中的不如意帶來的消極情緒和想法就像皮膚的瘙癢,陷入迷思中的我們一旦感到瘙癢就不斷抓撓,抓撓可以短暫地消除瘙癢感,但一旦停止抓撓,很快又會覺得癢。如果試圖通過抓撓來控制瘙癢,長此以往,結果只會是撓破皮膚,帶來更大的痛苦。

很多人最初看到“心靈雞湯”時,會感到很有“營養”,受益良多。但“雞湯”看多了,才漸漸發現其空洞無味——僅僅通過相信那些干巴巴的話語,根本無法使其中宣稱的幸福和成功變為現實。久而久之,“心靈雞湯”的效力越來越弱。更重要的是,如果通過建立一個虛無縹緲的“幸福”作為目標來讓自己不斷努力,而這種“幸福”根本無法真正實現,只會讓人更加痛苦。
事實上,趨樂避苦的幸福觀帶有很深的西方個體主義文化烙印。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于西方人追求積極情緒的最大化,東方文化中更重視積極和消極情緒的平衡。儒家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道家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們本就習慣于生活中有苦有樂,就像文章開頭“毒雞湯”所表述的幾句話——世事就是難的,好難就放棄吧,被多次拒絕的成功才會長久。“毒雞湯”的流行,正是這種情緒中庸之道的一種反映——面對生活本就艱難、充滿坎坷的事實,與其強行樂觀、強顏歡笑,不如直接將消極情緒表達出來。說出生活的難不會讓生活更難,反而有助于接納事實,平靜、平衡地生活下去。
人痛苦的一大來源是“消極經歷特殊化”,即認為遇到的問題都是自己獨有的。針對這個問題,團體心理治療中關鍵的一步就是團體成員分享自己的問題,讓成員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有他人在面對。
“毒雞湯”實現了這一功能,“生活本就如此之難”的信息雖不夠積極,卻能讓人在遇到坎坷時感受不那么孤獨,不那么自怨自艾,畢竟“有很多人和我有著同樣的經歷。”
此外,“毒雞湯”總是一些出人意料的句子——“雞湯”式的開頭,“反雞湯”式的結尾。這些句子本身就是調侃性的,正是典型的“苦中作樂”。
“心靈雞湯”如瘙癢之時的抓撓,而“毒雞湯”是對瘙癢的調侃,調侃就意味著接納——能夠調侃并不樂觀的現實,不失為一種樂觀的態度。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明天和后天的茍且。如果“毒雞湯”能幫你笑著茍且下去,那么它非但不毒,反而會有大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