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新出的流行語,為什么我不知道?
學界的新觀點,我怎么沒有關注到?
每天忙忙碌碌,為什么還是抓不住關鍵的知識信息?
……

總覺得自己跟不上信息潮流,好多東西不懂,好多玩法不會;每天都盯著手機,看微信朋友圈,刷微博、抖音,總擔心漏掉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整天緊張兮兮,壓力倍增,這時候我們需要高度警惕自己是否受到知識焦慮癥的影響?
對此,我們一起看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楊放如副主任醫師的專業解答吧!
知識焦慮癥也叫信息焦慮綜合征,是信息時代出現的一個新名字。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量呈指數式增長,人類的大腦一時無法接受和消化如此海量的信息,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緊張和心身不適的癥狀,嚴重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精神疲憊、尿頻尿急、失眠、厭食、工作倦怠、人際關系敏感等癥狀。這些癥狀可以視為知識焦慮癥的主要表現。
問題1:知識焦慮癥有幾種類型?屬于精神疾病嗎?
知識焦慮癥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信息消化不良。大量信息在短時間內輸入大腦卻來不及消化,導致大腦信息超載,時間一長,便出現偏頭痛、頭昏腦脹、注意力分散等現象,嚴重的還會導致高血壓、心律不齊等。
2.信息干擾。大腦中同時儲存著大量相互干擾各同類信息,大大超出個體信息理解和信息處理方面的能力范疇,因而患者出現判斷力下降,思緒混亂,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
5.信息恐懼。由于知識更新過快,擔心不學就會落伍于時代,故不得不拼命學習新的知識。因恐懼而導致學習負擔過重心身壓力加大,出現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氣短等癥狀,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工作倦怠、不愿上班、不愿與人交往等心理癥狀。
知識焦慮癥一般是指具有上述表現的一組特定的臨床癥狀綜合征,目前尚未收錄到精神疾病的范疇。
問題2:知識焦慮癥有哪些高發人群?達到什么程度需要就醫呢?
知識焦慮癥主要出現在每天都要面對高強度壓力與挑戰性的工作環境(如外企、淘汰率高的企業),或出現在某些職業群體中。IT從業人員、廣告從業人員、信息員、教師、醫生、記者等,都可能是該綜合癥的高發人群。
當知識焦慮癥狀較輕,且并未影響個人的正常工作與學習時,一般可以通過自我調整得到緩解。但如果自我調整后無效,并出現下述兩類較為嚴重焦慮時,需要及時就醫:
1.廣泛性焦慮(慢性焦慮)
情緒癥狀: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患者經常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感覺自己一直處于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體驗中。
植物神經癥狀:患者經常出現頭暈、胸悶、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等軀體方面的癥狀。
運動性不安:患者經常坐立不安,坐臥不寧,煩躁,很難靜下心來。
社會功能受損。
患者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上述癥狀至少持續6個月。
2.急性焦慮(驚恐發作)

瀕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幾乎跟正常人一樣。而一旦發作時(有的有特定觸發情境,如封閉空間等),患者突然出現極度恐懼的心理,體驗到瀕死感或失控感。
植物神經系統癥狀同時出現: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出汗、全身發抖等。
一般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發作開始突然,發作時意識清楚。
患者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在1個月之內至少有3次上述發作,或在首次發作后繼發害怕再發作的焦慮持續1個月。
問題3:告別知識焦慮,我們應該怎么做?
知識焦慮常常是對有知識需求的人而言的,輕度知識焦慮者大部分都是積極上進者,故需要接納自己,不要過度自責。只要我們主動調整心態,就可以得到有效緩解。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第一,學會甄別真假信息。這是信息時代民眾的必備素養,建議個人每天接受信息的媒體不超過兩種,減少信息超載。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因此,學習與工作都需要學會抓重點,選擇性地利用知識與信息。
第二,學會深度學習。知識焦慮的本質是與我們個人的浮躁與不善于學習有關,由于靜不下心來,我們往往只是學到一些皮毛或碎片化知識,因為學習知識的深度和精度不夠,故工作中就會因知識技能缺乏而感到無法勝任,出現知識焦慮。所以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或興趣,進行深度的學習,掌握全面系統的知識與技能。
第三,生活保持規律。按時作息,不熬夜,每天保證睡眠8小時,減輕心身壓力。
第四,每天堅持至少15分鐘的鍛煉。可以多聽音樂,幫助自己放松,減輕焦慮程度。
放平心態,相信自己,輕度的知識焦慮自然很快離去。要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千萬別讓知識焦慮變成“心魔”,困擾自己,徒增精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