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2016年1月,當我從朋友處得知,泰安市東平縣的耿山口村作為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首批試點村,即將整村搬出黃河灘時,我有了用鏡頭記錄這個村莊變化的強烈沖動。
第一次走進這個村子時,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村東一個巨大的石塘是昔日大山被開采殆盡后雨水聚集而成的,石塘邊布滿了林林總總的石灰窯、石子廠。整個村莊與這些廠子連在一起,看起來白茫茫一片,道路上每有車駛過總會掀起漫天灰黃,那是石灰粉塵與黃河沙塵混合后的產物,有位老鄉說這是典型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那天我遇到一個穿紅襖的女孩,大概10歲左右。她正在房臺上玩耍。房臺約有四五米高,那是灘區房屋最典型的特點。為了避免黃河水泛濫淹沒房屋,村民們蓋房子時都會先墊起一個高高的房臺,然后再在房臺上建房子。即使如此,也無法阻擋肆虐的洪水,有的村民一生搬過數次家,一輩子攢的錢都用在了蓋房子上。
村支書耿進平是個退役軍人,參軍前就沒在床上睡過覺,全家人擠在一個磚頭壘成的土臺子上。為了生計,他和母親拉車往船上運石灰,由于年齡小身子單薄,一次運輸中沒扶好車把,連人帶車都掉進了黃河里,被救上來時已奄奄一息,至今右腿膝蓋下還有疤痕。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他就琢磨著如何利用好政策改變困境。靠山吃山,他說服了11戶村民湊了6萬元建起了村里的第一個股份制石灰廠,憑著一股拼勁,實現當年投產、當年回本,盈利8萬元左右。石灰廠的成功發展,開闊了村民的眼界。僅3年時間,村子以股份制形式建起7家石灰廠、3家石子廠。同時,帶動運輸、餐飲、維修、加油等相關產業不斷發展。1980年,耿進平被老支書叫回村里做了大隊長,1986年耿進平開始擔任村支書,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在他的帶領下,耿山口人雖然富了起來,但黃河水的威脅始終沒有退卻,耿進平做夢都想帶領群眾搬出灘區。
前幾年,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的實施讓他看到了希望,他立馬找到當時的鎮黨委書記立下軍令狀:“耿山口村建不了社區,我到死閉不上眼。只要把試點給我,群眾工作我來負責。”靠著這份赤誠,耿山口村成為了首批試點村之一。由于心情太過激動,去縣委簽試點協議的那一天,開車從來沒有出過事故的耿進平,一出門就把別人的轎車給剮蹭了。因為去除國家補貼和老村房屋折價后,還有一部分房款需要村民自籌,耿進平毅然捐出了錢款,用以補貼困難群眾的差價款。
有一幕,我至今難以忘懷。2017年10月15日清晨6點,耿山口村700多輛搬家車隊駛離出黃河灘區,綿延6公里。這壯觀的場面是一個村莊的集體告別儀式。耿山口當地群眾有搬家越早越好的習俗。為了全面拍攝這次搬遷的壯舉,我凌晨三點就起床收拾拍攝器材,只為見證這一耿山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當時搬遷的車隊,像是一條蜿蜒的巨龍,頭車開進新社區,尾車還沒有出老村,車隊行駛整整持續了三四個小時。村支書耿進平站在社區廣場的旗桿前面,注視著搬家的群眾,從第一輛車進社區一直到最后一輛車進來,一動未動,成為當天特有的風景。
耿慶文,我的拍攝對象之一,平時家里就他和老伴兒兩個人,一個兒子在外面打工。拍攝他是因為他是搬遷前僅有的還住在山坡老房子里的村民。把房子蓋在山坡上是早期人們抵御洪水最有效的方法,但生活極其不便,吃水、出行都是問題。隨著國家水利設施的不斷建設和完善,黃河在灘區泛濫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條件的村民都在山下蓋了房子,逐漸搬了下來。耿慶文蓋不起新房子就仍在山上居住,守著幾間舊屋。屋后院里有他種下的樹木、開采的石料和陪伴老兩口的土狗。
2016年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時候,他的老伴兒正在準備過年的食物,一臺14寸的舊黑白電視機就是這個家中最值錢的家當,房子還是他父親那一代蓋的,已經破得不成樣子。破舊的木門之上,竟然從上到下排列著三把鎖;屋里的水缸上,遠看都是密密麻麻的花紋,走近一看,才發現上面全部都是他刻下的文字,比如什么病要用什么藥治,日常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注意事項等等。同樣記錄著類似內容的,還有耿慶文的一個小本子。小本子和他幾十年前買的書被一起細心地收在一個小木箱里。可以看出,這個小木箱是他最珍視的東西。
他和老伴兒沒有任何的自主經濟來源,就靠著低保和村里的照顧過日子。他年近四十還沒有媳婦的兒子已經五六年沒回來了。我當時問他愿不愿搬,他說愿搬。今年春節前,我又去了他新社區的家里,他已經置辦了新的家具,陽臺上還擺滿了花,多年沒見面的兒子也回來了,還買了電腦聯了網,對比搬遷前,真是不敢想象。
搬進新社區之后,村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有些老年人甚至連電梯都不會按。為此,村支部建立了貼心代辦、溫馨服務等工作制度,安排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在水、電、暖、氣等事項上提供指導,手把手教給群眾適應新生活。村里還與際華集團達成合作協議,成立了銀河鞋業,把廠房建在了家門口,解決了200多人的就業問題。目前二期廠房已經建成,全部投產后可吸納1200人就業。
耿山口演繹的黃河故事,是黃河灘區移民百年夢圓的故事。我很慶幸能夠見證耿山口搬遷的整個過程,我也會持續地關注下去,懷著一顆真摯的心。
(編輯/崔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