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2021年10月,一只生活在山東的天鵝火了,它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高達2.4億人次的關注之下,無數網友被它的故事感動。
這只火了的天鵝名叫“小雪”。事情要追溯到十四年前。當時東營黃河口生態旅游區的馴養師李建發現了一只受傷的天鵝,“它趴在那里一動不動,渾身上下全是血,脖子、腿、翅膀受傷最嚴重。”那就是小雪。當時,受傷的小雪左翼折斷,李建便把它帶回了基地。為了方便照顧小雪,李建在宿舍角落鋪上干草搭建了一個臨時窩。經過3個月的精心照料,小雪的傷口基本痊愈。只可惜,翅膀因為受傷而變形,再也飛不起來了。于是小雪就留在了山東,這一留就是14年。
十四年間,黃河三角洲發生了很多變化,而李建和“小雪”的故事在這里也不再是個例,愛鳥護鳥的行動時刻發生著,越來越多的“小雪”愛上了這里。茂密的蘆葦叢,環境清幽的灘涂,2021年,有371種超600萬只鳥經此遷徙、越冬、繁殖,這里也因此有了一個特殊的稱號——鳥類的“國際機場”。
這個巨大的“國際機場”,全稱是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3萬公頃,是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擁有我國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被稱作地球之腎,它們就像一個個天然的“凈化器”,滋潤一方土地的同時,也平衡著區域生態。2021年初,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2020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山東省9家濕地公園通過驗收。其中,濟南萊蕪雪野湖國家濕地公園、濟西國家濕地公園、濟南白云湖濕地公園、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名列其中。
這是對山東濕地生態保護成績的最好褒獎。近年來,山東省高度重視黃河流域濕地生態保護,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不斷提升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障黃河下游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加大黃河流域濕地公園建設。山東依托黃河水灌溉利用、引黃灌區沉沙池等濕地環境條件發展建設濕地公園,充分發揮了濕地的水體凈化、生態修復、景觀旅游等功能,黃河流域9市共建設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12處(國家濕地公園33處,省級濕地公園79處),總面積84692.4公頃。其中,黃河流域25縣共建設省級以上濕地公園39處(國家濕地公園11處,省級濕地公園28處),總面積21084.37公頃。
位于濟南市章丘區西北白云湖鎮的白云湖濕地,總面積6.28平方公里,濕地率為83.2%。它是山東省第三大自然湖泊。雖然沒有黃河三角洲那般龐大的生物群落,但這里的190種植物,80多種鳥類和14種魚類,也構成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特征。
2021年5月,山東更新《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謀劃了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絡、構建完備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等8個方面的戰略任務,劃定了15個陸地優先區域和15個海洋優先區域,確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10個優先領域和16個優先行動。這一行動走在了全國前列。
黃河三角洲、昆崳山、長島、南四湖等成為山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型代表性地區。
聳立在膠東半島腹地,橫跨煙臺、威海兩地的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416.5公頃,主要保護以中國赤松為建群樹種形成的赤松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地處暖溫帶,三面環海的地理特征使昆崳山發育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產生了極高的生態地位和巨大的保護價值。在暖溫帶,昆崳山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記錄有野生動植物2523種,其中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動植物56種,模式動植物12種,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態博物館和珍貴物種基因庫。膠東僅存的狗獾種群數量穩步提升,珍貴野生中藥材靈芝、天麻等種群數量逐年擴大,消失多年的原生河蟹等濕地生物重現河道,野生梅花鹿在野外監測中被重新發現。研究表明,昆崳山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釋放氧氣、固化二氧化碳、分解二氧化硫、滯留大氣塵埃、科學研究等七大生態服務功能上所創造的直接生態價值在12億元以上,其在森林生態系統自然演替規律研究和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保護中創造的價值巨大且難以估量。
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全球環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續堅韌努力。2021年,我國首次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這次會議意義十分重大,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中國與世界各國一起共商生態保護大計,為全球環境治理注入新動力,并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TIPS: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
這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旨在倡導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努力達成公約提出的到2050年實現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會議于2021年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兩階段在中國昆明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