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青
2018年8月17日,張秀下崗后通過申請公益性崗位進了某小學擔任門衛工作,并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勞動合同。小學與其他學校合并后搬離了校區,某私立幼兒園便承租了小學的場地。經小學推薦,張秀留在幼兒園繼續做門衛。
2019年1月23日,張秀在上班期間打熱水時不慎跌倒受傷,經醫生診斷為左股骨粗隆間骨折。張秀接受“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手術后回家休養。4月底,張秀進行左股骨鋼板取出術,一周后出院。
2019年7月9日,經司法鑒定,張秀損傷左下肢構成十級傷殘。7月30日,張秀向小學書寫了一份賠償協議申請書:因留下殘疾給本人在生活和精神上帶來一定影響,故向學校提出賠償,希望學校能為其申請工傷認定,如無法辦到,就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付給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按照國家勞動傷殘條例作出賠償。小學負責人認為張秀已經不在學校工作,因此予以拒絕。張秀找到幼兒園的負責人魏強協商,魏強則以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和雇傭關系為由予以拒絕。

在多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2019年11月20日,張秀一紙訴狀,將魏強告到當地人民法院。
法院受理后于2020年4月21日開庭審理了此案。
張秀的委托代理人認為:張秀受雇于魏強開辦的幼兒園擔任門衛,領取魏強發放的工資。她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受傷,構成十級傷殘,先后兩次手術,花費近兩萬元。請求法院依法判令魏強賠償醫療費15718.23 元、殘疾賠償金42970 元、住院伙食補助費1100 元、陪護費1600 元、交通費310元共計61698.23元,并由魏強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魏強的代理人則稱:雖然張秀在幼兒園看門,但她是與小學簽訂的勞動合同,工資由當地社保局發放。因此,張秀與幼兒園不存在雇傭關系。魏強不是她的雇主,也沒有給她開工資。如果張秀是在幼兒園領取的工資,請她拿出證據。
對此,張秀的代理人進行了反駁:張秀在小學擔任門衛,小學搬遷后,魏強租下了小學場地辦幼兒園,因缺人手,故請張秀幫忙,張秀也確實是在幼兒園領的工資。雖然幼兒園發的是現金,沒有工資條,但在魏強處有張秀領錢時的簽字記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條規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根據第19條第1款,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異議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因此,發放工資的舉證責任應該在魏強一方。
魏強的代理人指出:張秀是在為幼兒園服務,并非為魏強服務。本案并沒有侵權人,張秀是自己不小心摔傷,要賠也應該由幼兒園承擔,而不是由魏強來賠償。因為張秀的幫工性質,她訴訟的應該是補償,而非賠償。在受傷后,魏強出于人道主義,已經以幼兒園的名義支付給張秀醫療費等共計7720元,不應該再承擔責任。另外,張秀自身也有過錯,應承擔一部分責任。
法院審理后認為,張秀雖然沒有提供證據證實魏強向其發放工資,但張秀在魏強開辦的幼兒園擔任門衛工作這一事實,魏強予以認可。即使魏強沒有向張秀發放工資,魏強也因張秀的工作受益,雙方存在幫工關系。但張秀未盡注意義務,其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張秀受傷后,魏強共支付7720元,已經履行了一定義務。現張秀要求魏強賠償相應損失,其訴訟請求中的醫療費、殘疾賠償金、住院伙食補助費等合理部分,魏強應予賠償。
根據傷殘等級,按照所在地上一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張秀的傷殘等級為十級,賠償金應為42970元。由于張秀對其受傷應承擔一定的責任,所以魏強賠償張秀醫療費15718.23元、殘疾賠償金34376元……合計為52964.23元。因魏強已經賠償了張秀7720元,故其還應當賠償張秀45244.23元。
2020年9月10日,法院判決魏強賠償張秀醫療費、殘疾賠償金、住院伙食補助費、陪護費等共計人民幣45244.23元。
【以案說法】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條規定:幫工之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