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宏 周悅
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錦州供電公司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現代城市對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性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為使城市用電需求得以滿足,電力工程項目的構建通常存有難度高、結構復雜等問題,若是在審計工作落實期間,并未對各項環節給予足夠重視,則勢必會影響電力工程構建質量,最終對業主的經濟權益帶來不可預估的損害。故而,如何借由人工智能技術,使電力審計系統的架構更科學合理,便需要得到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人工智能技術是基于網絡信息化技術衍變而來的現代化數據處理技術,在實際運用中,能夠為電力工程體系的架構提供數據補充、處理、解析的平臺,基于人類的智慧使工程設計、施工、監管與審核等工作更便于落實。從技術功能性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在數據處理與管控方面,更偏向于人類思考模式,能夠基于數據信息更好的了解工程特征,因此也多用于圖像識別、專家系統等領域,為審計等工作的開展也能夠提供可控平臺。
而從審計工作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技術更具備低成本、高效率、網絡化等特征,在使用過程中無需服務器,單純憑借系統編程等內容,便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管理與審核,由此及搭建降低了硬件系統的購置成本,同時憑借智能化技術,更能夠降低審計人員的數據審理壓力,使各項數據的管理與操作更便捷。
電力工程審計工作涵蓋了招投標、施工組織、竣工交付全流程的經濟活動與資產管理環節,在工程審計結束后,通常需要對最終質量與績效水準進行綜合評價,以便更好的了解電力工程體系的構建的效果。其中,審計工作包含立項、決策、籌資、初步設計、招投標、合同擬定、項目施工、流程監管、工程結算與效益評估等環節,而在電力工程中,則主要可分為項目準備階段、項目實施階段與項目總結階段。
其中,項目準備階段需要明確電力工程的地質資料,通過設計單位的評估與初步設計,分析項目是否具備可行性,待得到部門的批準后,便可以開展招投標工作,并對項目設計方案進行預算評估,以確保項目構建風險降低;在設計方案與預算數額確定后,設計單位便需要基于施工現場要求確定后續施工方案,并做好圖紙內容的會審工作,而招標單位則需要將項目資料與合同匯總起來,確保與招標資料內容一致,并做好備檔工作。其次,還需結合圖紙內容判定施工費用、支付流程與工程計價要求,協調施工、設計與監理三方單位的工作,并做好任命書與資質審核,以便電力工程的施工質量更可控,避免業主蒙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在工程竣工后,審計人員需做好工程量、物資損耗等量的排查與管理,并讓相關單位對資料內容進行簽字,以便究責制度方便落實。而在項目驗收無誤后,便可進行轉資與結算,并做好電力工程項目的后續評估。
結合調查資料可知,常規項目審計工作的覆蓋面較廣、工作繁瑣且周期較長,特別是電力工程此種結構較復雜的項目,更會存有較多問題。如工程預算偏差、施工前后監督不到位、簽證把關不嚴謹等情況時有發生。
而從人工智能技術角度來看,元數據的運用為審計系統的架構提供了數據分析、重組、核算、模型構建的平臺,確保項目數據更便于存儲至數據庫內,并且結合加密措施也能使審計工作便于開展。
基于人工智能的電力工程審計系統本質是通過計算機程序模擬人腦進行思考、決策以及提供解決問題方案,降低人員在電力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失誤,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通過上述分析,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電力工程審計系統具有: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數據服務平臺,支持項目管理過程中數據資料的存儲與編輯;具有較好的協作管理機制和交流平臺,方便不同部門的電力工程審計人員進行信息交互。結合電力工程項目審計的需求和特點,本文設計的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電力工程審計系統架構。
電力工程審計主要包括人員、項目流程、項目物資3個方面,包含項目設計、招標、合同、資金、施工、評估、驗收、結算等方面的審計。審計人員進入電力工程審計系統,進行錄單、提單、查詢、檢索、修改等操作,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會進行相應的數據處理。待數據錄入后,系統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實時更新數據平臺信息,以便使相關部門能夠及時查看資料,并對數據內容進行處理、審核、評估與交流,以便使電力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與可用性得以保障,為后續電力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
從性能測試角度來看,此類系統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為相關部門提供完善且全面的數據處理平臺,使得部門之間更便于溝通與合作,顯著提升審計工作的效率,規避一些潛在的風險。期間,可為部門人員提供審計系統登入窗口,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用戶需求,以便使多樣化的數據可控,同時為不同項目資料內容的完善、匹配提供平臺,使電力工程的施工質量參數更便于審計,及時發現潛在的工程問題。
結語: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力工程審計系統中的運用,既能夠通過數據識別、處理、解析等環節,使整體工程審計工作的效率與準確性得以提升,增強電力工程施工質量的可控性,同時憑借人工智能系統,更能夠基于人類思維處理數據,增強各類數據的可利用性。故而,在論述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電力工程審計系統研究期間,必須明確人工智能技術的特征與功能性,并明確審計系統的需求,確保二者能夠基于網絡平臺相匹配,才能使電力工程質量更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