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山東現代學院
直播教育是將直播技術運用到教育領域中,即教育者借助于互聯網平臺進行實時的不同內容知識的互動講授,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直播平臺學習的在線教育的新形態。相較直播,錄播在教育領域的存在時間更長,應用范圍更廣。但是錄播授課往往內容比較枯燥,缺乏講授者和學生的互動,不能顧及到學生的實時感受。直播教育是突破地域限制的“面對面”授課模式,具備社交直播服務的特點。正在成為一種教育流行形態。
艾瑞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直播互動教育行業研究報告》中,將直播教育的主要服務體系分為社區類、家教類(O2O)、工具類;根據直播技術和呈現形式的不同,將直播教育分為圖片文字型、圖片語音型、音頻視頻型和綜合應用型等。其主要盈利點為線上直播付費課程。
SWOT分析即通過對企業內部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和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綜合分析,來揚長避短,抓住機遇,盡可能消除或規避各種威脅的一種戰略分析方法。通過對直播教育進行SWOT分析可以充分發揮直播教育的優勢,找出弊端,利用外部各種機會挖掘直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潛力,消除挑戰,充分探究對高校學生的價值體現。
1.及時反饋的互動式教學
教育互動是教育衍生出來的二次環節,相比于錄播等傳統在線教育模式,直播教育模式下教師和學員可以實現即時溝通,這種強互動沉浸式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在直播平臺進行講授互動,師生的關系更為密切,互動方式多樣化,可以采用文字、語音等,也可以借助彈幕、論壇、問答區等進行深入溝通交流。運用直播平臺中“送鮮花”、“鼓掌”等特效技術進行互動更是增強了互動的趣味性。
2.隨時隨地碎片化時間學習
用戶可以選擇的直播教育平臺特別多,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靈活學習,不論是通過P C端還是移動端,還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真正做到碎片化時間的充分利用,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率價值。
3.個性化教育的實現
直播課程的源起是建立在個性化教學內容的需求上的,直播課程立足于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真正想法,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直播平臺會通過線上教學、批閱、測試、問答等模塊,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及時反饋,生成一條屬于學習者自身的的學習路徑,幫助學習者朝著自己預期的目標前進。
4.教育資源共享化
直播教育的出現對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資源向各個地區的輻射延伸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無法享受優質教學資源的地區通過直播平臺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優質教學內容,離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更進一步。其“溢出效應”充分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化價值,使教育全民化。
1.難以形成有效的學習環境
一般來講,直播課程結束,學習者的有效學習環境也就慢慢歸于平淡甚至消失了,同伴之間的交流也隨著結束。線下授課雖然課程結束,但是班集體還在,學習者還可以與同伴進行深入的線下交流溝通,鞏固學習效果。
2.模式不清晰
直播教育的平臺特別多,如斗魚、YY教育、云朵課堂、直播云等,但是通過對其進行內部實質性分析發現沒有一個清晰有效的模式,大部分是將傳統課堂借助直播平臺進行延伸,內容上仍存在表面結合實質內部分離的現象。直播教育誠然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但是傳統教育模式仍然占據主流地位。
3.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由于觀看直播課堂的學習者層次不一,對于同樣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效果,再加上沒有教師的線下約束,學習者的意志力和主動性等內驅因素成為影響教學質量優劣的重要因素。一旦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自我約束力較差,會造成教學質量難以衡量和保障的結果。
1.政策支持
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要點中明確指出我國將于今年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ヂ摼W接入和提速,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仍是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梢?,未來趨勢是國家非常重視在線教育的建設和發展,直播+教育也面臨著充分的發展機會。
2.移動學習的熱潮
據工信部消息截至2019年2月底,中國手機上網用戶數規模達12.7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為80.1%。全國已經大部分進入了全民移動的時代。移動設備的盛行和便利性使直播行業的發展如虎添翼,再加上全民學習的熱潮,使直播教育的普及越加快速。
3.5G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
5G即第五代通信技術,是4G技術的延伸和發展。其優點是數據傳輸速度快,最高可達10Gbit/s,比當前的有線互聯網要快,比先前的4GLTE蜂窩網絡快100倍;較低的網絡延遲;覆蓋范圍更廣,系統協同化和職能化水平更高。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可以模擬或營造出不同地方的教學場景,使直播課堂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感,在未來實現人與人的虛擬交互體驗,可以徹底打破空間局限,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可以一起互動學習,實現教育資源的全球性共享。
1.直播行業亂象導致直播教育的發展受阻
目前直播行業內容紛繁,層次參差不齊,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受眾認為直播平臺是一種個性化娛樂消遣的方式,教育+直播進展緩慢,在行業中的應用實際上并不算多,也遠遠未能達到泛娛樂直播的“全民直播”規模。這對直播教育的傳播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2.市場競爭激烈
以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教育網絡化發展比中國要快速,已經探索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線教育模式。相比較中國的在線互動教育模式還處于摸索階段,國內的相關機構平臺越來越多,老師的資質和培養,獲客成本越來越大,同時行業壁壘也越來越高,行業內部的競爭壓力非常大。
首先直播課堂可以很好的運用到大學生的教育中去,對于老師來說,直播授課方式對于老師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溝通能力,專業教學能力以及在線教學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最重要的是,老師失去了重新再來的機會,直播效果直接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基于此,大學生可以享受到高質量的高效率的教育機會。
其次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直播教育平臺可以設置豐富多彩的輔助功能,如網上自動批改作業、系統定位點名、語音點評、定時答疑、課堂講義下載等,還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提供定制化服務,生成一條專屬學生自身特色的學習路徑。直播教育平臺可以將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掌握度、學習方式等形成數據化資源庫,通過大數據的分析,系統會自動匹配與學生契合度高的學習資源,為學生規劃最合適的老師和學習路徑,讓個性化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一對一教學,開啟個性化教育的新時代。但是,不管是在原有的在線教育平臺引入直播模塊,還是在直播領域嵌入教育內容,最后形成直播教育平臺的標準配置才是最終方向。
最后,大部分高校對于直播教育的應用并不廣泛,尤其沒有系統化全面化開展。學院領導師生的意識觀念急需改進,或者可以進行小范圍的試運行,才能體現直播教育的真正價值,助力信息化教育的發展。
總之,互聯網下的直播教育已經成為了時代發展進步和技術升級創新的產物,對于直播教育的價值探索也變得非常有意義,有助于推動高校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使其成長為更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