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利 李靜
中共宣漢縣委黨校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中國民營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從小變大,由弱變強,成為擴大經濟總量、增加財稅收入、促進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半以上的稅收,占據了國內生產總值60%以上,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吸納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創建了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是,貧困山區縣民營經濟由于區位劣勢、環境欠佳、融資困難、加上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和管理落后等一系列困難和原因,與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較大,為地區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也非常有限。
近年來,宣漢縣通過“降、增、獎”助推民營經濟發展,“降”即降低生產要素成本,主要是降低“電、氣、土地”生產要素成本。“增”即增加融資渠道,加強銀、政、企三方合作,對支柱型、潛力型、創新型微小企業提供短期信貸支持。“獎”即獎勵規范化改造,鼓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示范企業、達標企業、優秀企業給與不同額度資金獎勵。為民營經濟創造了好的發展環境,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據統計,2018年末,宣漢縣民營經濟登記戶數達8646戶,全縣民營經濟增加值1670598萬元,比上年增長8.6%,占GDP的55.6%,對GDP的貢獻率為5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5560萬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848973萬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666065萬元,增長10.5%。全縣民營經濟登記戶數占整個納稅登記戶數的95%,實現稅收130875萬元,占全年稅收總量219822萬元的60%。其中:民營經濟一般納稅人753戶,實現稅收52320萬元,占民營經濟稅收的40%;民營經濟小規模納稅人7893戶,實現稅收78555萬元,占民營經濟稅收的60%。由此可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宣漢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目前,全縣民營經濟幾乎涉足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已由過去主要從事商業、餐飲、運輸等傳統行業延伸到中介、保險、信息、咨詢、物流、旅游、教育、醫藥等領域。2018年末,宣漢縣城鄉就業人員達63.54萬人,全縣民營經濟吸納就業人員約57萬人,約占總就業人數的90%。①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筑業、批發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和娛樂業等行業,吸收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緩解了就業壓力,維護了社會穩定。
宣漢縣民營經濟特色明顯,依托“牛、果、藥、菌、茶”等特色主導產業,突出“一業一品”特色,大力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蜀宣花牛養殖在宣漢大地遍地開花,養牛的收入已經成為本地農戶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宣漢“三線兩片”水果產業帶布局已經形成,“宣漢-君塘”線的東鄉、君塘、紅嶺等鄉鎮優質枇杷產業帶;“宣漢-南壩”線的黃石、下八、南壩、塔河、茶河、天臺、上峽、涼風等鄉鎮優質脆李和桃水果產業帶;210國道線的大成、毛壩、胡家、雙河等鄉鎮優質柑橘、梨、脆李水果產業帶。廟安片區的廟安、七里、天寶、天生、柏樹等鄉鎮的萬畝脆李和柑橘等水果示范片;鳳林、五寶、老君等鄉鎮的獼猴桃和脆李等水果示范片。在宣漢東北部高中山地區以龍泉、渡口、三墩、白馬等鄉鎮為重點發展黨參、天麻、桔梗、厚樸、黃柏、木瓜等中藥材基地;在中部中低山地區以峰城、桃花、五寶、塔河等鄉鎮為重點發展丹參、玄參、白芷、柴胡等草本中藥基地。宣漢食用菌已經形成以“一耳兩菇”(黃金木耳、老君香菇、其他食用菌)為主導的十多個品種。目前,宣漢縣共有茶園面積8萬畝,主要分布在漆碑、土黃、樊噲、三墩等20多個鄉(鎮),種茶農戶約15萬戶,常年茶葉產量2000噸,產值達1億元以上。另外,“天友西塔”乳業、“佳肴食品”、“百里峽風光”等一些本地知名品牌正在崛起。
從產業結構看,民營企業大多從事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行業。從產品結構看,資源型、一般性的初級加工企業占多數,產品同構化、低層次過度競爭現象比較嚴重,企業發展后勁和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從組織化程度看,企業間協助配合較差,分工協作格局還沒真正形成,單打獨斗的多、抱團發展的少。從企業管理看,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者的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組織生產、開拓市場、發展經濟能力不夠強,企業管理缺乏高素質人才,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相對滯后。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民營經濟政策扶持力度,極大地改善了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制約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一是政策落實不夠到位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行動遲緩,存在“慢、拖、扣”的現象,上面熱、下面冷,好政策難以落實。土地、信貸等重要資源配置水平不高,造成企業融資難、用地難等問題非常突出。二是一些職能部門服務意識淡薄,辦事效率不高,“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以及“吃拿卡要”現象仍然存在。
個別地方和部門對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深、不全面,在招商引資中存在重引進輕服務、重數量輕效益、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等問題。對民營企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糾紛處理不夠重視,對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問題不容忽視,破壞企業財產和生產經營的情況時有發生。培訓、信息、咨詢、技術、融資服務和稅務代理等社會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民營企業與大中型國有企業相比,在獲得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仍處于弱勢。
宣漢地處內陸,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民營企業從事科技型、外向型的較少,企業規模占GDP比重小,這也是宣漢縣民營經濟占GDP比重在全市居倒數第一的主要原因,比居第一的經開區(69.8%)低14個百分點。從業人員素質整體偏低,私營企業中具有技術職稱的人非常少,煤礦開采、洗選業及建筑業的從業人員大多數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是半文盲或文盲。
1.搞好園區規劃。引導企業集群化、規模化、專業化經營,規劃民營經濟產業布局,形成規模經濟,發揮規模效益;加強與大中型企業協作,推動民營企業融入社會化生產協作體系,特別是融入天然氣化工產業體系,促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加快普光工業園區、柳池工業園區、南壩工業園區建設,搭建全縣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和民營企業聚集發展的平臺。
2.抓好產業規劃。一是強化農產品加工業的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產業化基地建設,重點抓好奶牛、肉牛、優質稻、食用菌、葛根以及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和發展,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供原料保障。加快牛肉加工企業、大米加工企業整合,做大企業規模,提升企業生產能力,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加強煤冶建行業改造提升。加快推進煤炭資源整合。有序開發水能資源,積極發展煤矸石發電項目。加快改造冶金建材企業,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三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繼續大力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氣鉆探開發及其凈化廠建設。積極協調油地關系,大力發展天然氣化工及配套產業,形成“地方支持央企、央企扶持地方”的新局面。四是做優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地理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吸收民間資本開發休閑旅游服務產業。
3.培育重點企業。一是實施優勢企業培育計劃。以天友西塔乳業、上峽煤焦、佳肴食品、琦云藥業、萬象建材、金鷹鐵合金等企業為重點,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換代升級。二是實施品牌戰略。制定具體獎勵政策,鼓勵和幫助民營企業創名牌,推動全縣規模企業打造一批優勢品牌和拳頭產品,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三是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為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平臺,構建合作機制,開發出具有創新性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4.提高經營者素質。充分發揮縣工商聯、個體私營企業協會(商會)等團體組織的作用,開展各種面向民營企業經營者的民間交流活動。聯合高校開展企業經理人員培訓,提高民營企業家的經營管理能力。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少數業主坑蒙拐騙、假冒偽劣、違法犯罪等行為的打擊力度,維護全縣民營企業的整體聲譽。支持民營企業提高人才待遇,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資金對民營企業中貢獻突出的員工進行表彰獎勵,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技興企的良好氛圍。
1.優化政策環境。將《宣漢縣工業發展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宣漢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宣漢縣關于大力實施全民創業戰略的意見》等相關政策落實到位,使民營企業和民間投資者充分受益。
2.清理涉企收費,規范涉企檢查。公開收費項目標準,規范收費行為,嚴格按標準收費,杜絕亂攤派、亂收費。建立健全涉企檢查計劃知會制度、備案制度、審查制度。
3.提高行政效能。落實保護投資的有關政策,嚴肅處理各種破壞經濟發展行為。加大對涉及民營企業案件的查處力度。大力整治社會治安,積極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1.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扶持。近年來,國家和省出臺了系列政策,扶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國家今后還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在準入領域、稅收和信貸等方面采取多項措施,解決民營經濟發展資金緊缺問題。對此,全縣有關部門應急企業所急,積極承接這些利好政策,主動出擊,盡其所能,為民營企業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
2.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依托縣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平臺,民營企業主管部門、金融機構互相配合,全面建立企業信用檔案,維護金融債權,嚴厲打擊逃債,營造綠色金融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四川融建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與銀企之間的紐帶作用,密切銀企合作,爭取銀行更多的信貸支持。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村鎮銀行發展壯大,組建資金互助社、引進小額貸款公司等,搞活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充分發揮非銀行金融機構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中的重要作用。
3.切實保障工業發展要素。建立土地儲備中心,改變“有項目沒土地”的尷尬局面。做好工業用地計劃,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實現園區內高標準通水、通電、通路、通寬帶、通天然氣等,節減企業投資成本,縮短建設周期,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注釋:
①縣統計局:《2018年宣漢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