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綺旸 四川傳媒學院
引言:生態旅游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發展觀念,現代經濟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后代資源為代價。生態旅游倡導不以破壞自然環境和當地人民生活為代價進行旅游活動的開發。但是,事實上因為生態旅游開發與管理不善,所以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這有違開發生態旅游的初衷。因此,必須要重視并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
(一)現狀。我國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近些年旅游產業在拉動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年到自然保護區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特別是法定節假日,各個旅游景點人滿為患,生態旅游越來越受到追捧。1982年中國湖南誕生了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森林公園,這是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我國生態旅游就此展開新的篇章。直至今日,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生態旅游勝地,例如長白山、西雙版納、武夷山、洞庭湖等生態旅游名地每年都能吸引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游客,這些生態旅游地都成了該地區的標志地,具有極高的代表性。不僅如此,地區生態旅游的開發與發展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旅游業衍生出來的其他產業給當地人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經濟收入也在穩步提高[1]。
我國的旅游產業起步時間較晚,但是整個行業卻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與西方旅游產業發達的國家相比,在旅游管理的經驗上我國還有所欠缺。
(二)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中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制度不健全,對生態環境缺乏有效的保護和監督,導致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屢屢發生;二是生態資源盲目開發,實行粗放式管理模式帶來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浪費,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是生態管理中缺乏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布局不合理,導致地方特色得不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體現,功能區的不合理布局致使生態園區中的管理秩序得不到保證;四是安全管理存在隱患,游客的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安全意識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一些安全事故的發生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因為游客個人的疏忽和大意致使自身安全受到威脅。
(一)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制度。對自然保護區實行保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發揮法律的強制性作用,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應該被視作違法行為。因此,立法機關要制定并出臺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生態旅游管理做出明確的法律規范。對于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就從法律層面制約和規范了生態旅游開發業[2]。另外,法律法規的完善為執行與監督機構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監督執法的過程中做到了“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不管是對生態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強制性的法律制度是一切活動的準則。
(二)轉變發展觀念,推進集約型管理模式?,F代化社會生產已由之前的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方向發展,以質量去贏得市場而不是數量。對于生態旅游管理來說,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然不符合當下生態旅游發展的要求,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集約式管理模式要求對自然資源有一個全面掌控的意識,對生態環境的開發利用掌握在環境容量和承載力可承受范圍之內,提高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推動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同提高,將旅游產業作為一項綜合性產業來發展[3]。
(三)對自然保護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首先,自然保護區開發工作的開展必須在具備好完整的規劃方案的條件下進行,開發的力度必須基于保護自然生態的基礎之上。其次是對自然保護區內的功能區域做一個明確的劃分,例如游客觀賞區、游客休息服務區、野生動物活動區等等,并且每個區域要做好保護措施,防止游客的隨意走動,既不利于游客安全的維護又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合理規劃園內的布局能夠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避免開發過程中自然資源利用失衡。各種功能區的明確劃分能夠有效提高管理中的針對性,提高管理的效果[4]。
(四)加強安全管理,提高游客安全意識。增強游客的安全意識也是生態旅游景區的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出于對游客生命安全的保護以及提高游客對自身安全防范意識的重視,在入園之前游客必須通過安全教育測試以及簽署安全協議書。特別是在野生動植物公園中,在野生動物活動區中往往會設置有用于游客自駕的專門通道,在猛獸活動區,游客絕不允許私自下車活動。旅游管理中安全管理也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利也有弊,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自然資源利用的好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合理的規劃和盲目、過度開發將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最后是得不償失。為了能更好地挖掘自然資源的價值,生態旅游管理必須著重于對生態的保護,以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