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引言:“互聯網+”的戰略就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各個產業之間進行串聯,實現技術的革新,提高產業的運行效率,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而高職院校通過將“互聯網+”技術與實訓管理平臺進行融合發展,不僅能夠實現資源信息共享的目的,還能夠切實提高高職院校教學的模式和方法,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更多樣化的路徑。更為重要的是,結合學生和市場的實際需求,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的機會,培養出更多的實踐性的和創新性的人才。
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實訓管理平臺建設,其實就是依托互聯網+技術下的大數據,云技術等技術,將其引入到高校教學管理和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去,實現“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所謂的“四位一體”就是集高校教學中的生產經營,學生實訓,科學研究及職業技能培訓等四個方面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教學體系。而通過將“四位一體”的實訓管理平臺建設與“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能夠更快的實現信息交流與融合,拉近企業與學校,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直接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和實用的人才保障。同時該實訓管理平臺還可以進行技術的研發,為行業和社會提供更加快速的實訓信息服務,通過技能培訓和鑒定,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保障。在建立高職實訓管理平臺過程中需要充分的意識到“互聯網+”技術的重要性,利用相互之間的優勢,促進高職實訓平臺資源的共享,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一)提高高職實訓平臺管理效率。“互聯網+”技術憑借其大數據和云計算,擁有著海量的信息資源,對市場的人才需求和技術資源都能夠進行準確的分析。通過將其引入到高職實訓管理平臺中,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更好的進行資源信息的整合和共享,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提高實訓平臺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還能夠優化用人信息,加深校企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促進實訓平臺各個教學環節的改革,提高實訓平臺建設的實踐性。結合市場需求,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為企業和社會培養更多的可用之才。
(二)有效的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建立實訓管理平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將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而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社會對具備實踐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斷加大,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高職院校也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增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通過融入“互聯網+”技術,從而將先進的信息資源和技術與實訓管理平臺進行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訓效果,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和操作能力。
(一)強化實訓管理平臺的信息化建設。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到實訓管理平臺,就需要先引進先進的信息管理理念,對平臺建設的工作人員進行信息化的技能培訓,擁有先進的信息化,專業化技術的團隊力量。同時還應當積極的引進年輕的,專業的技術力量,采取鼓勵的機制,全面的建設新型的高職實訓管理體系,為實訓管理平臺貢獻更多信息化的力量。最后高職院校實訓平臺的信息化建設還應積極進行改革,不再由專人管理,借助互聯網+思維模式,將互聯網與大數據進行結合,促進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開展。
(二)為實訓管理平臺建設提供經濟保障。為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技術在高職實訓管理平臺中的應用,高職院校應為實訓室提供更多的經濟的保障,投入資金的補貼,確保實訓管理平臺相關技術應用是先進的,確保人才的使用是科學的。為實訓管理平臺建設給予堅實的資金保障,從而保障每個環節都是優質的,將技術與資金進行配合,從而優化內部人力資本,能夠為實訓平臺購買更多的專業設備。還能夠為實訓平臺的工作人員提供相對優渥的激勵機制以及培訓機會,及時的更新實訓平臺管理人員的知識和技能系統,確保整個實訓平臺能夠更加健康有序的運行。
(三)優化實訓管理平臺的系統性功能建設。當前高職實訓管理平臺的管理體制還不夠系統化,結合“互聯網+”技術,對整個實訓管理平臺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立足互聯網+與實訓管理平臺結合的關鍵點—網絡信息資源共享,與政府教育部門,行業企業,高等院校等進行有效鏈接,根據行業和企業的需求,有計劃,有步驟的制定實訓教學計劃,實現資源共享。其次是合理安排好實訓管理平臺的設備采購和更新的問題,協調好各個管理環節的程序,整合培訓的資源,規范實訓平臺的配置,使得整個實訓管理過程都有序的,系統化的,科學性的進行。
總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就業環境也愈發的激烈,高職院校本身就是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著稱,所以就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平臺和機會。“互聯網+”已經成為大眾使用的趨勢,借助其優勢,高職可以建立更加科學的實訓管理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文章從“互聯網+”對高職實訓管理平臺建設的重要性以及提升的策略兩個層面出發,針對高職實訓管理平臺實際情況,不斷的優化高職院校實訓管理平臺的培訓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實踐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