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珮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口譯質量評估是對口譯活動質量高低和優劣的衡量。(蔡小紅,2007)不同的口譯場合,口譯質量的評判標準也不盡相同。口譯評估的目的一般可歸為三類,一是為口譯培訓所用,二是為職業實踐服務,三是以口譯研究為目的。此次以莫言的對話講座作為材料僅是分析此次具體任務實現的質量。譯員通過意義單位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處理,然后轉換表達單位輸出譯語。內在的認知活動難以用統一的標準進行質量評估。但是信息忠實度(信息完整度,內容充分性),語言表達的準確度(語法,語音語調),譯語迅捷度(發言人語盡到譯員開始翻譯的時間差)以及交際策略(譯文是否有互動性)的使用,仍是評估口譯的四大法寶。
此次的聯絡口譯雖說是雙向交流,但譯員主要負責莫言的發言,即中到英的翻譯。選取材料的前35分鐘進行分析,前5分鐘是對莫言的介紹,第6分鐘開始是主持人與莫言的互動。支持人提出問題,譯員總結并且翻譯大意,耳語譯給莫言。隨后莫言回答,譯員再拿話筒進行交傳,翻譯給現場的外國學生。這30分鐘內,主持人主要詢問了莫言兩個問題,一是莫言的寫作生涯,與莫言筆名的來源(莫言原名管謨業),二是莫言的從軍生涯對寫作生涯產生的影響。莫言的回答語言樸實,詼諧有趣,引得現場的中國學生頻頻發出笑聲。但正是如此,如何讓外國人也能接受對等的信息,感覺到中文的幽默,對譯員來說是個挑戰。
信息忠實度一般看作是口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的質量評估,主要從信息完整度和內容充分性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內容完整度是指,譯語與源語見時候存在信息遺漏的問題,而內容充分性,則是譯者是否采取一些翻譯策略,使目的語聽眾能感受到源語聽眾同樣的效果。
莫言基本上是10-15秒停頓一次,這對譯員來講口譯難度并不算大。因此信息的接收上,譯員遺漏情況很少出現。而且譯員本身是牛津大學的英文系博士,語言能力不存在問題。莫言回答的問題有層次遞進,每一句話都與接下來他的中心有關,而譯員也能很好地譯出來,銜接流暢。除此之外,譯員也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會幫外國人理解。如在9分35秒,莫言說“在年紀小的時候,說了許多話,被父母責備”而譯員選擇將“說了許多話”譯為“inappropriate words”,這樣就準確地將莫言說的“許多話”的意思表達出了。再比如在19分45秒,莫言在講自己入伍收到軍裝和一整套衣服的時候,如數家珍。聽懂中文的同學發出笑聲。而譯員在翻譯這個的時候,同樣選擇一件一件地講,甚至還加入了一些肢體動作,與主持人眼神互動,從主持人和聽眾的反應來看,譯員這一句話的翻譯是成功的。前半小時的談話中,使全場達到氣氛高潮的,應該是莫言說自己與牛津特別親切,因為牛津里面有個“牛”字。而正好英語中Oxford相對應的里面有個“ox”,譯員的這種翻譯不僅僅還原了莫言想表達的意思,而且以一種與中文相同的幽默感表達了出來,這一點的譯文非常值得稱贊。
譯員在翻譯的時候,基本選擇直譯的方法,個別文化意向之類的詞會增譯加以解釋方便理解。如莫言說“牛是動物的牛,而不是吹牛的牛”譯員在翻譯這句話時,解釋了中文意向中,“牛”有brag的含義,因此觀眾能懂莫言的這種玩笑。從整個30分鐘的來看,譯員信息完整性非常高,基本無漏譯。
但仍有幾處,譯員的翻譯并未傳達準確含義。如在17分28秒處,莫言說自己“僥幸混入革命隊伍”,聯系上下文,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幽默的點,而譯員并未把“僥幸”這一詞的含義表達出來。20分鐘莫言說“但只有被子,沒有褥子”引得學生大笑,但是褥子最終譯成“duvet”,duvet是羽絨被的意思,而莫言講述的是部隊里統一發配的那種床墊,因此“duvet”一詞表達有誤。還有一處莫言說“飯吃得飽,衣服穿得暖”,結合前言應該指的是部隊里生活條件不錯,因此有閑心去寫作這一層含義。而譯員則直接照字面翻譯,這里處理得不太得當。還有30分48秒,莫言稱自己發表第一篇小說在一個最低級的刊物,譯員直接用的“lowest”這個詞形容,這里的低級刊物應該指的是小型不出名的刊物,直接譯為“lowest”并不妥當。32分30秒處,莫言說拿到了72人民幣的稿費,譯員說“Chinese dollar”,其實直接譯為“RMB”更好。
莫言在回答問題是,基本上是講過去的故事。從語法角度來說,譯員有的時候則沒有太在意英語時態的轉換,因此有的句子是現在時態,有的是過去時態,時態比較混亂。從句法的角度來看,基本上無問題,譯員在翻譯部分較長的語句時,會用一些從句或者別的句子成分,但基本上沒有錯誤出現,表達符合目的語聽眾的習慣。從語音語調來說,譯員的英語非常地道,需要傳達莫言話語中情緒的一些地方,譯員也都會加入感情。從聲音的悅耳度和語速來說,譯員的聲音比較悅耳,音調不會太低沉,但是語速相對來說會比較快,但是考慮到聽譯文的基本上是英語母語人式,因此無妨。
譯員在開始的時候,稍微有些搶話,如7分52秒,莫言的話還沒有說完,譯員就嘗試翻譯,這是節奏沒有掌握好。但也可能是剛開始翻譯的原因,到后面譯員的節奏就非常穩定。也有幾處聽懂莫言話的觀眾還在笑,譯員就開始翻譯,從觀看視頻的角度,會丟失掉一些信息,因為一兩句話可能淹沒在笑聲里。除此之外,譯員有幾處卡殼的情況,語速明顯下降,在思考使用什么詞匯,但是這種情況很少,相對于整個翻譯的節奏來說,并不影響整體表達。
譯員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能夠緊跟莫言的情緒,也會使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來傳達語言可能傳達不到的信息。譯員的譯文即使是單獨拿出來,也能是完整的故事,并非破碎的片段,因此整個30分鐘的視頻,篇章感和交際性都很不錯。譯員在臺上也能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將主持人帶入莫言想表達的那個情景,仿佛是譯員和主持人在聊天和溝通,十分自然。因此這場口譯是成功的。
總結:莫言在這場對話講座中,語言平和,講話很容易理解,但又不失幽默。譯員能夠緊跟莫言的情緒與節奏,極少出現信息缺失或者錯誤的情況,“牛津與牛”的翻譯基本上做到了完全的對等,中外的觀眾都能感到幽默,現場的氣氛十分活躍。但是仍有少數地方,幽默感并未譯出,中英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想要在幾秒鐘內想出完全對等的翻譯并不簡單,譯員的現場表現已經是可圈可點。綜合四個方面來看,譯員在這場講座中表現不錯,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對今后的口譯實踐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