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容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近年來,各種校園安全事故多發,相關的糾紛也隨之增多。本應依法解決糾紛,但一些學生或學生家長不愿意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反而以“鬧”的方式與學校交涉,目的則是爭取最大利益,導致一些學校因為“校鬧”的壓力,承擔了不應當承擔的責任,更嚴重的后果是學校慢慢變得不敢正常批評教育學生甚至不敢正常開展各種教學、課外活動。長此以往,不僅造成老師思想上的畏懼,在對學生的教育上也會畏手畏腳,由此產生的教育上的后果還是由學生以及學生家長承受,此類現象亟待改變。
“校鬧”現象的出現以致愈演愈烈,原因有多方面,宏觀上來說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關,具體的原因又與牽涉其中的各方當事人有密切聯系,一般來說,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從媒體報道的各種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校鬧”的家長的一些普遍特質。一旦孩子在學校出了事情,他們第一時間不是了解事情產生的原因、經過,不是進行合理合法的分析處理,而是擔心會“吃虧”,擔心得不到滿意的賠償,所以干脆就將責任全部歸結到學校和老師。而“校鬧”們采取的手段,也是越來越不可思議,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甚至無視法律法規,完全不顧及甚至是危害到了其他學生的權益和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從法律上來說,他們很多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法律規定甚至是觸犯了《刑法》的規定,涉嫌犯罪。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日常的工作圍繞正常的教學活動進行,往往對處理突發事件沒有足夠的重視,缺乏應有的應對措施及機制。一旦有校園安全事故或糾紛,學校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回應或者采取妥善的處理措施,也有一些學校因為經驗以及法律知識的缺乏而有一種鴕鳥般的回避甚至下意識的拖延的心態,沒能及時跟學生以及家長有效溝通,以至于到后來激化了矛盾,導致某些本可以通過正常途徑解決問題的學生及家長,也因為心有疑慮而走向“校鬧”這條路。當家長真正鬧起來的時候,因缺乏應對措施及經驗,學校也常常是陷入不知道該怎么辦的狀態,一旦沒有形成處理機制,學校比較容易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堅守住底線,只想著息事寧人,往往會同意家長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學校的這種做法會導致家長提出越來越過分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校鬧”的囂張氣焰。
對于校園內的安全事故的處理,2002年教育部出臺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對事故責任的劃分以及事故的處理、賠償的承擔等作出了規定,但該辦法只是屬于效力層級較低的部門規章,沒有提升到法律法規的層面,司法實踐中執行的空間有限,所以對“校鬧”行為缺乏足夠的約束力和強制性,對于糾紛的解決所起作用不大。2010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至第四十條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及限制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責任劃分、責任承擔等作出了規定,但是規定的比較原則、不夠細致,實踐中的情況卻各有不同,司法實踐中還是依靠法官的判斷會有不同的傾向,對于學校和家長來說可操作性不強。所以,在法律法規層面上制定與校園安全事故及責任劃分以及責任承擔等有關的規定很有必要。
《意見》不僅包括對“校鬧”行為的依法打擊,也根據教育領域的實際情況,構建了“從加強預防、減少事故,完善程序、妥善處理糾紛,到嚴格執法、依法懲治‘校鬧’行為,再到多部門合作、形成共同治理格局的完整治理體系”,為學校及有關部門妥善解決“校鬧”困境指出了一條操作性較強的方案和步驟。作為學校,針對“校鬧”,可以并且應該做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預防為先,完善機制。“校鬧”的產生前提一般是校園內的人身或財產安全事故,學校應加強對校舍、場地、消防、食品安全等事項的監管,建立健全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從源頭上降低“校鬧”出現的概率。《意見》首先從安全事故預防機制的完善出發,強調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牢固樹立預防為先的理念,加強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風險排查及防范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消除安全風險。如果一旦有事故發生,學校應該及時啟動科學規范的處理程序,及時對受傷害的學生進行救助,從而保障受傷害的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提供相應援助,避免產生糾紛。
第二,明確責任,不鬧也賠。部分“校鬧”的產生,是因為部分的學生家長不懂法,擔心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所以干脆一鬧了之,覺得鬧了不會吃虧,針對家長的這種想法,不管是學校還是其他相關責任方,在事件發生后,要根據法律、證據等分清責任,不推諉不逃避,積極面對,及時賠償,做到不鬧也賠。這樣,如果之后再發生類似事件,理性的家長也不會選擇“校鬧”。《意見》要求校方按照規定購買各種保險,以保險機制為核心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損害賠償機制。同時,要求學校在處理校園事故時不得采取推諉塞責的態度,而要通過積極協商、調解、訴訟等方式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如學校的確有責任的,要依法、及時進行傷害賠償。
第三,守住底線,鬧也不賠。如果說“不鬧也賠”是積極應對,那么“鬧也不賠”就是針對校鬧事件應該守住的底線。在責任基本明確后,對于學校依法不應承擔的責任,無論“校鬧”如何激烈,學校也應守住底線,不然,一旦對“校鬧”妥協 ,今后的“校鬧”將變本加厲,所以要求學校守住底線,不開口子。《意見》明確禁止不顧及法律原則的“花錢買平安”的行為,其要求在責任劃定之前,學校不得通過賠錢以求得息事寧人,要堅決避免“大鬧大賠”“小鬧小賠”的局面出現,堅決遏制“校鬧”滋生蔓延的勢頭。
第四,尋求幫助,依法打擊。因為學校畢竟是以教書育人為目的,需要一個平和寧靜的校園環境,而且學校里的安保力量和可采取的措施也有限,所以,如果有“校鬧”行為,影響到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校方應及時向外界尋求幫助。《意見》要求對于學校的求助,公安機關要及時出警,依法制止“校鬧”行為;對于已經在實施中的“校鬧”行為,根據行為的性質以及嚴重程度作出分別處理:擾亂社會秩序、造成他人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的,不嚴重到觸犯刑法的情況下,可以按照治安管理相關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對構成犯罪的,根據刑法規定的罪名予以懲處,絕不姑息。
第五,多元參與,聯合治理。“校鬧”的產生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也需要多樣性的解決方法,治理“校鬧”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凝聚社會共識和部門合力。目前,浙江省各學校根據《浙江省教育系統法治宣傳教育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通過購買服務、合作共建等方式,全面建立法律顧問制度”的要求,初步建立了法律顧問制度,一般情況下均聘請有律師等法律專業人員作為學校的法律顧問,法律顧問對校園糾紛的解決可以也應當產生積極的作用。此外,人民調解制度也是我國一項有國情特色的制度,幾十年的經驗表明,人民調解制度對化解各種糾紛矛盾起到重要作用,解決校園糾紛,建議引入人民調解制度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公平合理的從中協調。而且人民調解員具有熟悉法律及人情世故,說服能力強等優勢,相信必可為解決“校鬧”問題貢獻一份力量。且從法律上來說,人民調解制度還有一項特別的優勢,即經人民調解達成的協議書可以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一經司法確認后,便具有與法院的判決書、調解書等法律文書同等的法律效力,一旦一方不履行,對方可直接向法院申請執行。
此次《意見》的出臺,彰顯了對“校鬧”依法治理的法治精神,因為校鬧本質上來說就是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應納入法治的軌道進行治理。學校和家長都應增強法律意識,合法合理的妥善解決糾紛。對于校方來說,宣傳好落實好《意見》的內容,使《意見》真正能為做好學校安全工作和依法治理“校鬧”起到重要的引領、促進和保障作用。也有專家認為,要真正地解決“校鬧”問題,除落實《意見》中規定的各項要求之外,還需要加快與學校安全事故處理有關的立法。因為《意見》也尚未上升到法律層面,從法律層面出臺較為詳細的校園安全法律規定,并且暢通糾紛解決的各類途徑和渠道,強化法治宣傳和法律實施,多管齊下從源頭上治理“校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