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北京市中關村醫院
隨著一場大雪降臨,我國的北方地區有到了銀裝素裹的季節,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安全隱患。因為雪天路滑,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也變得非常大。很多人在發生事故,受到傷害時,都會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樣的傷害雖不算做工傷。所以,最近微博上出現了一條很火的熱搜,“雪天上下班途中摔倒能否算工傷?”,由于受到了廣大民眾的關注,人社部的官微特別進行了回應:“不算”!本文將對工傷的界定和由此引發的思考進行梳理,提供參考。
基于我國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上下班途中的意外摔倒的傷害不能認定為工傷,即便由于雨雪天氣導致依然如此。人社部也就此在官微上給出了回應,確實不能界定為工傷。對于這樣的回答,廣大的網友顯然是不理解的。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自己是上下班途中受到的傷害,就應該算做工傷。在我國的《工傷保險條例》中,其實并沒有針對天氣情況進行特別說明,也就是說工傷并不是針對下雪天氣,惡劣的天氣雖然更加容易造成傷害,但是由于沒有第二責任主體,上下班途中自己摔倒造成的傷害也不能算作工傷[1]。
那么很多人就會好奇了,難道上下班途中出現的所有意外都不是工傷嗎?當然不是的,雪天上下班摔倒不算工傷,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天氣,而是造成傷害的原因在于自身,沒有非本人的責任主體,所以不能認定傷害類型為工傷。如果在上下班的途中遭遇了交通事故,那么依照事故的處理結果,可以進行工傷的界定。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事故都是工傷。在《工傷保險條例》中規定,上下班過程中的工傷情況只有一種,那就是交通事故傷害,而且還需要交警認定事故的主要責任人是對方。所以說,即便是交通事故傷害,也不一定是工傷,工傷的條件是不能作為事故的責任主體,例如:上下班的路上,因為開車違反交通法規,與他人發生了事故,即便自己受到了更加嚴重的傷勢,由于負主要責任,依然無法界定為工傷。
很多工作有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所以在工作中發生意外傷害時非常常見的現象。那么工作中的工傷是如何界定的呢?根據條例規定,工作中的工傷界定需要符合三個基本的條件,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簡單的說就是在工作區域內工作時,而且在工作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受到的傷害,才能界定為工傷。當然,進行準備工作和收尾工作受到傷害,即便不在工作時間內,也算作是工傷,但是界定起來就需要提供相應的材料進行證明[2]。所以,如果在工作時間和工作的范圍內,因為處理自己的私人事務受到傷害,那么依然不算做工傷,所以一定要了解明確,才能合法的維護自己的權益。
清楚的了解工傷界定范圍,能夠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所以,一定要明白,很多因素都會對工傷的界定造成影響。在工作期間一定要避免接觸這些因素,防止出現工傷無法認定的情形。首先就是違法犯罪行為,只要從事違法犯罪活動,不論什么情形都是無法界定為工傷的。其次就是醉酒,醉酒會對工傷的認定造成影響,相信很多人都會忽略這個因素。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安全意識薄弱,在飲酒醉酒后依然從事工作,導致在工作過程中造成傷害,這樣的情況會導致工傷認定困難或者無法定性為工傷[3]。最后就是自主行為造成的傷害,主要就是自殺和自殘等行為,在工作過程中,自己造成的傷害時無法被界定為工傷的。
在我國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下,人們對于自身的權力更加清晰明確,在維護自身權益上,更加主動。我國的法規條例也在不斷的修改中更加完善,很多人認為工傷的界定過于嚴苛了。尤其是雪天上下班路上意外頻發,導致人們對于工傷界定的科學性產生了一定的疑問,認為這樣的工傷界定不可科學。其實恰恰相反,工傷保險的主要作用就是為工傷人員提供保障,不論是目的還是條例的規定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但是在自行生摔倒的事件上,確實難以界定,如果將這樣的輕視視為工傷,那么將會使工傷認定界限模糊不清,很多人通過偽造工傷來獲得保險,這樣不僅僅是對公司利益的損害,同樣會對社會風氣造成不利影響,從而使社會管理發生混亂。
很多人對上下班路上的意外傷害不能界定為工傷不理解的原因就在于,摔傷的本身并非出自本人意愿和自主,而是由于天氣原因或者意外情況造成的。而且產生傷害的原因也是以上班為目的的。從情理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傷害確實符合工傷的性質,畢竟工傷保險的目的就是為工作傷害的人員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由此引發的工傷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難免會讓人在情理上難以接受。解決這一問題的只能依靠我國法律的健全,在考慮立法科學性的基礎上,能夠參考一下情理,畢竟以人為本,加強人文情懷的建設也是當下的主流。
結束語:總之,處于自身原因造成的摔倒及其他情況的傷害,是不可以界定為工傷的,所以在上下班路上,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防止因為天氣原因發生意外,給自己造成傷害。相信隨著我國法律的的逐步健全和人性化,在未來工傷界定將會有更加科學符合情理的方式,為受傷者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