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帆 北京市重光律師事務所
當前,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在我國的制度認可層面尚存在較大爭議,但是在實務領域針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已經開展了較多的研究與探索,表現出了較為突出的“制度滯后”與“實務先行”特征,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實現對市場創新進行回應下的回應型制度建設,即針對規范實務中已經存在的問題,對其中不與我國法律基本原則形成抵觸、且市場業已形成的慣常性操作實現制度化處理,這也是當前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有關研究與實踐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同時,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實務層面的研究與探索,也為其制度建設提供了基礎性支持。下文將通過對我國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現狀的分析,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的必要性及其具體路徑進行研究。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與行政法規規定的具體內容,均無對信托受益權的質押擔保權利的列舉,而當前我國有關行政法規中也不包含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可行性肯定。在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問題未實現系統規范情況下,其制度建設也必然處于缺失狀態,但實務界針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研究與探索則開展較多,其具體特征表現如下。
首先,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主體類型表現較為多樣。當前,實務界中,不僅包含信托公司、商業銀行等,而且包含P2P網絡金融平臺與個人在內的多個主體,均在具體實踐中開展了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有關的業務內容,對其在實務領域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其中,根據其在實務中的主體表現不同,能夠實現不同的類型劃分,即信托公司型、商業銀行型、P2P網絡金融平臺型與個人型等。其中,信托企業在有關業務開展中,其業務形態表現出多樣并且復雜的特征,甚至存在采用類TOT模式(信托中的信托)進行投融資雙方鏈接情況;而P2P網絡金融平臺中有關業務開展的形式較為靈活,以通過靈活的方式實現對各方需求缺口的有效鏈接;銀行是最早實現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業務開展的主體,其在有關業務開展中具有較為明確且固定的模式,并且對風險控制措施也相對嚴密;與上述主體類型相比,個人作為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主體在實踐中相對少見,但也具體存在。
其次,其在實踐中的操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創新性特征。根據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具體實踐情況,以質押期間的作為被質押的信托受益權是否發生變更并登記在質權人名下為例,對其進行分類研究,即可對其具體實踐中的有關業務情況劃分成典型質押與類質押兩種不同模式。其中,在進行入質權利具有擔保作用的定限物權及其質押擔保業務形態開展中,其權利雖然被設質,但對出質人仍然認定為入質權利所有者,并且在對定限物權質押擔保中雙方以簽訂質押合同或者是通過在主合同中對有關質押條款進行約定等方式,來實現質押登記或者是作為進行權利交付的憑證來實現質權設立,上述情況在實踐中被稱為典型質押模式。對類質押模式則可以理解為通過受讓信托受益權的方式,來實現債權尋求以進行擔保的一種操作模式。類質押模式中權利雙方對入質權利進行了轉讓和登記,使其權利的名義持有者在質押期間變更為質權人。
此外,其業務形式在實踐中還存在兩分情況,并且這種情況主要針對信托公司以及P2P網絡金融平臺的有關業務開展,一般情況下,其在具體實踐中對有關業務開展,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身份進行參與實現的,即債權人與信托公司或者是P2P網絡金融平臺在向融資方進行借款提供中,是以自有資金為其提供資金支持,而融資方則以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為其融資提供擔保,其中,債權人對其質押擔保內容及形式均持接受態度;另一種則是由中介方和信托公司或P2P網絡金融平臺對債權人與融資方的有關業務開展提供通道服務支持,以實現雙方的有效鏈接提供支,同時其在該業務開展過程中是以質押登記的登記名義人存在,對雙方業務開展進行促進和形成。
首先,結合上述分析,其在實踐領域的快速發展與其制度上的缺失,導致其在權益保障的可預期性相統一方面表現出較為強烈的需求。受其在實踐領域的業務開展價值優越性與市場逐步常態化形勢影響,對當事人參與到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實踐起到了較大的推動影響,但我國的制度建設方面仍以《物權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及原則內容為準,導致其在法律法規認定的可行性方面存在缺失,這種情況導致法律在實現公民對未來的可預期性保障方面的基本功能與本質要求形成違背,不僅會對其交易效率以及創新發展形成阻礙,而且會造成質押人制度投機行為存在,擾亂市場以及國家治理的良好秩序和環境,因此,其制度構建十分必要。
其次,其制度的缺失對社會經濟的良好與持續發展也會形成制約。由于其在實現信托產品流動性提升以及促進個人投融資、為實體經濟融資制度安排服務等方面均具有較為突出的價值作用,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各主體的多項限制設置,而 制度建設方面的缺失,造成其真實的市場需求受到了抑制,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有關風險遏制也明顯不足,使其在推動社會經濟快速增長與發展方面的價值作用不能充分發揮,迫切需要進行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
此外,其制度建設的缺失還對司法裁判的有效判定以及促進其在市場經濟中的有效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等形成了不利影響,需要通過有關制度建設,對其運行框架以及有關當事人的基本權利、義務、交易規則等進行嚴格控制,以在實現交易安全的最大限度保障同時,實現其運行的交易費用大幅降低,促進融資效率提升。
結合上述對我國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現狀以及進行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必要性的分析,由于信托受益權具有財產與非財產性的雙重權益保障型權利屬性,并且其權利的權值受政策以及市場、融資方信用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存在較大的浮動性特征,而信托受益權是依托信托公司進行運行實現的產品,并非自生性的權利,因此,在進行有關制度構建中,結合其上述基本屬性和特征,需要通過專性規則制定,將其作為特定調整對象,在單獨的法律條文規定與內容限制下,形成相應的法律關系內容與運行體系,對其制度建設起到相應的推動作用,促進其在市場中的規范發展與價值優勢充分發揮。
首先,其制度建設中,應以對信托產品的流動性提升作為制度建設的目的,來進行有關法律體系與制度建設,以促進信托業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服務作用充分發揮和實現。結合當前我國信托業發展情況,由于信托產品流動性不足,導致其發展出現瓶頸,而其作為信托產品的臨時變現方式,在實現社會資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提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中,以促進信托產品流動性提升作為其制度建設的核心,從而促進資金流動向實體經濟方向轉變,以對實體行業的投融資需求進行滿足,推動其良好發展。
其次,在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中,應以風險管理作為制度建設的重點,通過全面與分類監管,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形成持續、動態與差異化管理,以滿足其制度建設的需求。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實踐中,其權值的浮動性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效能的有效性有著直接影響,而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受政策、市場以及利益沖突、操作等多重風險因素影響,存在更大的入質物無法實現全部債權償還風險,針對這一情況,雖然在制度建設中對信托受益權的權值浮動性不能完全避免,但能夠通過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制度設計來減少甚至是避免信托受益權權值下跌對擔保效能產生的分析工為案影響,進而對其風險事件的發生形成有效控制和全面防范管理。
此外,在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中,還應對信托公司作為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主體地位進行明確,并對信托公司管理人的責任進行強化,從而在實現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的具體內容明確與制定基礎上,促進其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總之,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的研究,有利于結合我國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現狀,對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制度建設的必要性進行充分認識下,促進其制度建設的有效推進,從而信托受益權質押擔保的價值優勢及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