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榮 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國務院下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明確指出:直至2020年,我國要實現常住人口60%的城鎮化概率、戶籍人口城鎮化概率要達到45%。根據有關部門預測,城鎮化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為42萬元人民幣。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稅務率達到90%左右,與2013年對比來看,增長了3%,這與國家政府部門制定的債務率警戒線是非常臨近的。目前我國各地區政府債務的改革方向主要在壓縮基建投資和民間PPP模式方面,其中以PPP模式為主要的一種融資方式。
從項目融資的構成中可以了解到:項目融資結構是其中非常關鍵的構成部分,項目融資模式如何直接關系著最終項目的成敗。其中,PPP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其在滿足項目融資模式基本準則的前提下,將融資成本控制在最低的程度,并且呈現出其自身獨特有的優勢:其一,民營企業可在前期評估過程中對項目進行確認,可給評估師進行項目風險評估充分的時間;其二,民營企業參與基礎項目前期工作當中,能夠與項目相關企業接洽,可節省一定的投標費用,減少了項目成本。
從目前PPP融資模式中可以了解到,PPP項目融資缺乏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在國家政策和法律規章制度有矛盾存在的情況下,私營企業必須要按照國家現有的政策開展相關工作,這造成項目投資自主性完全喪失,對于PPP融資模式的進步與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隨著國家融資法律規章制度的制定,其中并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對PPP融資模式做出規定,為此,PPP融資模式在具體實踐過程當中根本沒有相對應的法律規章制度作為主要依據,從而導致PPP融資模式的發展停滯不前。
PPP融資模式若想得到迅速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是要吸納更多的企業資本,可是,一般情況下PPP融資項目具有公益的屬性,整體利潤空間極小,項目投資回收期過長,PPP項目根本無法吸引更多的私營企業進來,總而言之這是導致我國PPP融資模式發展比較落后的一大影響因素。在PPP項目融資模式實際運用過程當中,以國家政府部門的統籌兼顧最為常見,在這種情況下,民營企業主要是為政府部門所服務的,這種合作模式并非屬于PPP融資模式,民營企業的基本權益根本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保障,削弱了民營企業融資的積極能動性,對PPP融資模式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融資風險在目前PPP融資模式的應用過程中一直是客觀存在的,因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如果工程合同中對于PPP融資模式風險的分擔問題并未作出詳細的說明,那么勢必會對私營企業的切身利益造成影響,當前,PPP項目中國家政府部門依然處在主導性的位置,如果有違法合同規定的現象,勢必會造成中小企業出現非常嚴重的資金問題。簡單言之,在PPP融資模式下,政府部門和私營企業風險分擔不合理是存在的一個突出性矛盾。
我國PPP融資模式的健康發展需要以完善化的法律體系作為重要前提的。第一,國家政府部門要圍繞PPP融資模式制定科學合理的法律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PPP項目融資模式下各參與方之間的權義關系、風險分擔原則及爭議問題的處理方式等等;其二,各地區政府部門要遵循國家法律規定對本地的法規做出及時性的修改,明確規定好PPP融資模式下的各方面內容,這樣才能夠使得各項目具體落實中有法可依,使得PPP融資在公正、公平的法律環境下順利進行。
我國PPP項目融資模式發展過程當中,缺乏長期有效地融資渠道是一大障礙。對此,我們要創造安全健康的項目融資氛圍,只有在合理的利潤分配大環境下才能夠推動PPP融資模式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們可充分地發揮PPP融資模式的獨特發展優勢,進行融資模式的不斷創新,可將PPP融資模式運用在各類工程建設當中,最大限度上利用現有資源,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在各產業間聯系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資源配置率也會不斷上升。由此通過拉長PPP項目產業鏈條的方式,創建起暢通無阻的融資渠道,從而推動PPP項目融資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完善PPP融資模式風險分擔機制,促使公私風險分擔更加合理化,是提高私營企業融資安全系數的有效途徑,這樣才能夠幫助私營企業與國家政府部門間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合作關系。對此,國家政府部門、參與工程項目的私營企業要不斷地強化自身風險辨別能力,項目合同簽約前期要確定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對于工程項目中的經營風險、金融風險、不可抗力因素等進行深入的分析,明確風險承擔責任,這樣才能夠做到PPP項目融資模式下參與各方的公正、公平合作。
結束語:為未來我國的城市化基礎建設當中,PPP融資模式可以說有著非常好的發展空間。PPP項目融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利用了社會現有的資本,可為我國城市化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針對當下我國PPP項目融資模式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問題,我們要有效地采取針對性的策略,這樣才能夠為PPP融資模式的未來廣泛應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