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霞 黃河科技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引言:制造業升級是在傳統制造業基礎上,開發新的信息技術成果,并將這些信息技術成果與制造業產品深度融合,貫穿于制造業產品研究、開發、生產、推廣和售后服務的整個流程,進而提升優質生產效率,在全世界工業4.0智能發展的新階段,創造出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正處于促進“互聯網+”與工業化高度融合,推動制造業智能升級,大力發展創新創業的關鍵時期,推進制造業升級的發展進程,可以有效解決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發展瓶頸和產業結構矛盾問題,從而促進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升級,加快河南制造業向河南智造業發展。
制造業是對信息、人力、設備、能源和技術等資源按照市場需求,經過加工、制造、轉化成為目前消費群體使用的工具、生活用品、消費用品等行業[1]。“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制造業升級將傾向于企業對信息技術的實時響應,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已成為河南傳統制造業升級飛速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十四五”建設時期,河南省傳統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環境日益復雜,制造業發展條件和動力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
一是國際化工業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西方發達國家爭搶制造業市場蛋糕的比拼日益復雜,以德國工業4.0為代表,西方發達國家逐一啟動了“再工業化”改革策略,對高端制造業市場布局競爭環境、競爭優勢和競爭空間實施深度改革,給“互聯網+”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空間[2]。
二是制造業產業升級和供給結構優化迫在眉睫,這對“互聯網+”制造業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制造業面臨資源緊缺、生產要素成本提升、出口競爭壓力增大等挑戰。“十四五”時期迫在眉睫的是促進兩者的深度集成,優化市場制造業資源配置,提高制造業成果轉化成效,逐步形成靈活的市場生產、調度、銷售機制,增強我省經濟活力[3]。
三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構建新的制造系統的主力軍,為制造業和“互聯網+”的融合帶來了新的機遇。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術加速滲透,形成了以制造業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重要支撐,為制造業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帶來了新機遇,給市場產品優化、制造業產業智能升級提供了新渠道[4]。
四是制造業領域網絡安全環境日益復雜,無形中對“互聯網+”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帶來了新的風險。由于“互聯網+”與制造業交集越來越多,制造業信息技術逐步走向互聯互通,為網絡安全威脅向其加速滲透提供了條件,制造業面臨的諸多網絡安全問題挑戰,亟需推動制造業網絡安全保障措施[5]。
近年來,河南制造業“互聯網+”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河南工業增加值在全國排名第5位。很多傳統的制造業先后實施了信息技術改造,制造業“互聯網+”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智能網絡等新興信息技術產業給制造業發展融入了發展的新契機,推動了產品升級、轉型和發展。提升了制造業行業信息技術管理水平,加快了制造業行業的快速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意味著將新型信息技術應用到紡織、電子、加工等產業,從而按照市場需求導向,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互聯網+”與制造業的充分融合意味著轉變傳統人工主導生產經營模式,使客戶真正成為制造業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的核心,將占全國1/6網民人口的河南市場優勢發揮到最大值。
目前,我省“互聯網+”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效率偏低,制造業產品個性化服務剛剛起步,市場發展尚不成熟[6]。一是當前創新性強的信息技術產品不多,一些當前很多制造業設備和平臺還需要從國外大規模進口,沒有自主技術優勢,在創新和升級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二是在制造業信息技術優化過程中,很多傳統制造業思想保守,信息化水平較低,這些企業在市場上仍然占著極大的比重;三是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水平偏低,也無力購買大型信息化平臺,實施自身企業改造,管理部門對制造業企業投入不足,無形中造成制造業信息化發展緩慢,企業融資渠道也受到了較大的限制。
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產業運營中充當著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傳統制造業改造和升級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河南省制造企業尚且沒有深入意識到“互聯網+”給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互聯網+”意識較為薄弱。部分制造業企業僅理解為將計算機、網絡與產業相互結合,并未深入了解“互聯網+”的本質。此外,傳統制造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企業“互聯網+”意識較弱,“互聯網+”人才比較緊缺,在人才角度延緩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6]。
“互聯網+”推動河南省制造業大省的目標進展,重點在于把握“互聯網+”給制造業提升的空間,對河南省傳統制造業實施升級改造,在措施、技術、標準等方面逐漸形成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智能網絡空間的深入發展,互聯網技術嵌入制造業的生產、運營、銷售與服務過程,貫穿于制造業產品整個生產流程,延長了制造業產業價值周期,提高了制造產業的附加值,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制造業價值鏈包括用戶研究、產品配方研發、產品供應鏈、制造、產品推廣、物流運輸、產品銷售、客戶服務等。但河南大部分制造業仍處于產品推廣等中間環節,而不是互聯網+兩個更高的產業鏈。“互聯網+”制造業意味著工廠所有設備、人員、管理系統都可以聯網,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個性化轉型。“互聯網+”制造意味著改變傳統的面向生產者導致消費者,讓消費者逐漸成為“互聯網+”制造業價值鏈的核心,實現人與物之間的實時通信,河南的人口和市場優勢最大化,促進從“河南制造”轉變為“河南智能制造”[7]。
智能制造是“互聯網+”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產物,是工業4.0的主題之一,河南地區實施了一批智能制造項目,在電子領域、生活用品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等領域開展智能化改造與升級,這些試點已經出具成效,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效能,逐步滿足個性化產品定制的預生產能力。制造業企業傳輸各類創新創意研發和設計,從而實現市場需求的無縫連接,從產品研發、產品供應、智能生產、物流和運輸到用戶服務,從而有效地提高產品的市場存活率。借助于大數據技術,自動采集制造行業產品研發和生產過程的數據,對智能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控制和在線管理。實時數據庫云平臺可以實現互連與生產控制系統和生產管理系統,生產線信息共享和流程優化管理、自動集成的生產控制系統和企業計劃管理系統,生產線和市場調度的數學模型建立了實現量化管理生產過程的成本,動態跟蹤產品質量,模型分析與決策,原料與產品分銷管理優化,工廠管理與決策智能化。與此同時,產品流通環節的信息技術與智能生產無縫連接、相互補充,形成物聯網,大大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降低了生產管理運營成本。
當前提升制造業“互聯網+”程度最關鍵的工作是加大對“互聯網+”建設的投資力度,投資不足仍是困擾我省制造業“互聯網+”進程的重大瓶頸。目前,我省70%左右的重點制造企業對“互聯網+”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制造企業“互聯網+”進展緩慢。而投入不足主要源于企業的融資渠道有限,因此,為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解決“互聯網+”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可從政府和企業兩方面入手:首先,政府應當實施一系列的財稅政策為制造企業發展“互聯網+”提供優惠條件,一方面通過政府擔保,為一些有潛力的制造業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實施寬松的信貸、財稅政策,給制造業打造良好的升級改造環境,從而能夠獲得大量的建設資金來發展“互聯網+”;其次,制造業企業應積極探索融資渠道,充分利用可支配資金,推動制造業“互聯網+”發展。通過股票、企業債券、銀行貸款等多種方式,籌集企業“互聯網+”所需的發展資金,推動制造業的信息化發展,最終實現以信息化促進制造企業發展。同時,加快建立協同創新研究機制,政府設立專門的研究開發、組織協調機構,促進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的協同合作,在企業科研成果轉化中,促進產品研發和升級成果,最大限度發揮公共資金效應,促進“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