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豐 趙盎
東北石油大學圖書館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其具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職能。我國圖書館的發展有著漫長、悠久的歷史,其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封建藏書樓、近代圖書館和現代圖書館三個階段。
在我國古代,供藏書和閱覽圖書用的建筑被稱為藏書樓。藏書樓是我國近現代圖書館的雛形與歷史淵源,其既是古代官方、私人以及民間機構儲存文獻的建筑物,也是藏書主人與學者、讀書人共同探討、考訂、校勘文獻的場所。藏書樓發端于奴隸社會,在之后的封建社會,每個朝代都設立專門的場所用于官方藏書,其收藏涉獵廣泛,甲骨、簡冊、帛書到紙印本等都囊括其中。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就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清代建立的四大藏書閣,即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至今仍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工業革命的沖擊下,英美等國率先出現了面向社會開放的近代圖書館。鴉片戰爭時期,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創辦了這種西式圖書館。在此背景下,封建藏書樓逐漸向仿照西方公共圖書館模式建立的近代圖書館過渡。20世紀初,在安徽、浙江等省出現了公共藏書樓,如著名的古越藏書樓。古越藏書樓由清末徐樹蘭創辦,是我國圖書館史上最早對公眾開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圖書館特征的藏書樓。它仿照西方各國圖書館先進經驗建立,目的是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在讀者服務方面,該藏書樓已經和后來的公共圖書館相似。類似的私有公用的藏書樓的出現為我國近代圖書館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隨后,我國創建了多所省級近代公共圖書館,如湖南圖書館、武漢湖北圖書館等。盡管這些圖書館在服務理念、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式等方面仍殘存著藏書樓的印記,其建立標志著我國近代圖書館的正式誕生。
20世紀20年代,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以及中華民國政府不斷加強對文化事業的關注,圖書館的服務方式與發展理念迎來了全新的機遇,國內興起了對圖書館加以改造和整合的“新圖書館運動”。這場針對圖書館的運動對我國舊式圖書館只藏不用和只為少數人服務的陋習、舊習進行了批判,創立了新的分類與排架方法,并成立了圖書館協會與前所未有的圖書館教育制度,培養了一批圖書館學的人才。可以說,“新圖書館運動”改革并發展了我國近代的圖書館事業,使得我國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更加普遍,同時促進了圖書館管理的科學化。這一時期的圖書館開始真正按照歐美近代圖書館的設計模式進行建造與完善,在我國圖書館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這一時期,大學圖書館也紛紛建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華學堂圖書館。這一始建于1911年清華學堂的圖書館,是我國最早的一座西方式近代大學圖書館建筑。這座圖書館的設計模式與古代藏書樓完全不同,其根據圖書館的功能將書籍的儲存、借閱以及辦公進行了分區,并且采用近代圖書館的閉架管理模式,即藏閱并重與藏閱分開。這種新型管理模式的圖書館正是所謂的“傳統圖書館”。這種吸收了西式圖書館優勢的圖書館后來成為我國近代圖書館的楷模。
建國后,采用閉架管理方式和設計模式的近代圖書館在國內迅速發展。進入70年代,知識呈爆炸性增長,文獻數量急劇增加,這種傳統圖書館逐漸顯示出種種缺點,如各區域功能相對固定,缺乏靈活性;僅適用于簡單手工操作的閉架圖書館,沒有考慮現代技術的應用等等。在此背景下,國內圖書館界開始反思傳統圖書館的管理與設計模式,試圖通過革新彌補傳統圖書館的種種弊端。因此,新型的以開架管理為標志的現代圖書館應運而生。開架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文獻的流通率和利用率。進入90年代,開架圖書館的理念被國內廣泛接受。
為進一步探討開架管理的圖書館設計模式,國內圖書館界開始關注西方20世紀中葉流行的模數式圖書館。模數式圖書館是現代圖書館的一種形式,其改進了固定功能的圖書館存在的一些弊端,如空間相對固定、獨立,不易于調整;設計流于形式而影響有效使用;讀者借閱手續復雜、效率低下等。這種新型圖書館廣泛應用開架閱覽模式,加強了讀者與文獻之間的聯系,同時采取平面、開闊、自由、靈活的布局方式,利用家具劃分出不同的功能空間。1986年建立的深圳大學圖書館就是參照這一模式。
我國圖書館現代化進程中的另一項重大變革是現代通信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應用。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開發計算機自動化系統,進入90年代,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圖書館成為現代圖書館的新模式。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圖書館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一些其他信息資源的功能也融合進來,使得我國圖書館的整體性大大提高。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圖書館為公眾提供綜合性的線上服務。一方面,讀者可以在網上使用圖書館的資源;另一方面,諸如查詢、預約、借閱等基礎服務也都可以線上實現。這標志著我國文獻信息資源已經進入了數字化階段。當前,電子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圖書館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