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瑋 福建聯合信實律師事務所
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推動了城市的擴張與擴容,原有的拆遷,修改成土地房屋的征收,但不管法律名詞如何改變,但拆除工作仍然客觀存在。。征收過程涉及主體龐雜,涉及的法律關系復雜,極容易在這一過程中出現各種法律風險,影響了征收工作的進行,也不利于社會和諧。在征收的過程中,應該要體現出對被征收主體合法權益的維護保障,要有效防范可能出現的各種法律風險,確保征收工作穩步推進,促進基層社會的安定和諧。在征收過程中,為了確保整個征收流程的順利推進,行政機關仍然還是存在通過供電企業對被征收用戶采取停電的舉措,此類行為極容易引發矛盾糾紛,可能會帶來法律風險。因此供電企業等主體在實施此類行為時,也要做到有效地防范和規避風險,以免矛盾擴大化,也能避免己方利益受損。具體而言,在對被征收用戶停電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采取措施防范法律風險:
保障居民的用電安全,是供電企業的職責所在,在這一過程中,供電企業理應依照法律規定來為用戶供電,而且不得隨意“停電”,以免因此而對用戶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切實履行自身的職責,依照供電企業與用戶簽署的供電協議來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確保整個供電過程有序地展開,切實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才能確保基層社會的穩定和諧。
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政府征收的現象也大大增加。政府土地征收涉及到了拆除工作,而在拆除過程中,為了確保被征收人能夠配合征收工作,部分行政機關存在故意以“斷電”等方式來迫使被征收人接受拆除的行為。為了征收工作的順利推動,行政機關往往以通知供電企業形式對某被征收主體采取停電措施,此類行為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也對供電企業產生法律風險。2012年《行政強制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不得對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燃氣等方式迫使當事人履行相關行政決定。”由這一規定不難看出,行政機關不能通過停止供電的方式來迫使當事人履行征收相關的行政決定。但我國立法也明確了“強制拆除”的規定,在符合法律規定時,行政主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以確保征收工作可以順利地推進。基層行政主體在征收土地時,需要綜合協調處理好各方之間的關系,只有在被征收人抗拒不交出土地的,征收人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才能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也只有在人民法院進入強制執行程序后,才能夠依照法院作出的強制執行公告來進行強制拆除的具體活動。可見,如果不涉及到法院的強制執行,行政機關是不可以要求供電企業對待被征收用戶“停電”的。如果行政主體要求供電企業對被征收用戶停電,供電企業不應作出停電的行為,以免違法行政法的相關規定,也會導致供電企業與用戶之間出現矛盾和糾紛。但如果人民法院作出了強制執行的決定,且法院要求供電企業配合強制執行工作,供電企業則可以依照法律規定來配合對用戶進行停電,以確保強制執行可以順利推進,體現出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和保障。
供電企業對被征收用戶停電,不能隨意進行,不能無序展開,而是應該要嚴格依照程序來進行。即使是為了配合征收中的強制執行而對用戶作出了停止供電的行為,供電企業也要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來操作,以通過程序的規范、證據的保全,避免自身陷入法律危機和風險之中。比如,供電企業如果隨意停電,不對用戶履行告知義務,則可能會使得一些生產企業型的用戶出現安全生產事故,用戶可能會因此而向供電企業追責,會使得供電企業面臨法律風險。可見,通過規范的停電程序,履行對用戶的告知義務,并且做好各方面的證據保全,方能避免供電企業一方陷入到危機和風險之中。
具體而言,在依照人民法院的要求,配合強制執行工作展開,需要對被征收用戶停電時,供電企業應該要事先履行告知義務,通過通知用戶的方式,便于用戶合理安排,以及避免用戶因此而出現各方面的損失。在正式停電之前3-7天,將停電決定通知書下達給用戶,并且將停電原因、法院強制執行公告等一并告知用戶,使用戶清楚停電的原因。被停電用戶在接受通知后,應該在通知單上簽字、蓋章簽收等。同時,供電企業應該將停電公告發給電力主管部門備案,以便于主管部門做好證據的保全,也能使供電企業防范因此而出現的法律風險。在正式停止供電前30分鐘,也應該再次告知被征收用戶,并且在通知時,可以通過電話錄音、書面送達或是短信等方式告知用戶,將相關證據保存。現場執行停電時,同樣應該體現出對相應程序的遵循。比如由2名及以上執法人員到場執行停電,出示證件、制作筆錄,明確停電原因、范圍等。規范的操作流程,避免了權力的濫用,通過嚴格的程序操作,又能避免因程序的漏洞而使得被停電用戶借此向供電企業索賠。只有供電企業積極履行了己方應該承擔的各項義務,才能在停電對用戶權益造成損害時,避免成為用戶追償的對象,才能避免供電企業一方因此而陷入法律風險之中。
要從源頭上規避法律風險,確保不會因征收過程中對用戶停電而導致供電企業陷入被動,也需要供電企業從源頭上做好合同管理工作,掌握用戶各方面的信息,在合同中約定免責條款等,以有效預防潛在法律風險的發生。
比如供電企業與用戶簽署供電合同時,可以實現約定:因供電企業配合行政機關的停電指令,或是配合法院強制執行而對用戶停止供電的,在履行了相應的告知義務后,對于因停電而對用戶造成的各方面損失,供電企業免于承擔責任。以明確的免責條款的約定,能夠明確供電企業的責任義務,即使供電企業依照行政主體的要求進行了停電行為,對被征收用戶的合法權益造成了侵害,供電企業也可以依照免責條款的規定來免除責任。在征收過程中,應該要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對被征收人合法權益的維護保障。這一點在我國的立法中也有明確體現。避免對被征收人合法權益造成侵害,給予被征收人一定的期限來配合征收工作,只有在法院明確要求強制拆除時,行政主體才能依法展開強制拆除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供電企業也要明確自身的職責定位,要體現出對用戶權益的保障,在必要時也應該要積極配合法院的強制執行工作。在合同中明確供電企業與用戶之間的權利義務,對可能出現的拆遷停電問題事先做出約定,即使將來出現了矛盾糾紛,供電企業也能夠依照合同的約定來免除自身的賠償責任,避免陷入法律風險之中。
總之,對供電企業而言,在征收中對被征收用戶進行停電時,需要協調處理好供電企業與用戶、與行政機關、與法院等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既要依照法院強制執行的要求,做好配合的工作,又要體現出對用戶合法權益的維護保障,就必須要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辦事,同時在停電時也應該要遵循規定的程序,履行告知等各方面的義務,還應該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明確免責條款,以從源頭上有效預防法律風險,體現出對用戶權益的保障,也能夠避免自身陷入危機之中,確保整個供電工作規范有序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