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 吳麗
1.灌云縣侍莊街道農村經濟和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2.灌云縣南崗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
新時期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視域下對于鄉鎮農業經濟工作而言提供了眾多的發展機遇,鄉鎮農村經濟依托政策優勢和環境優勢等不斷改善經濟環境、優化發展結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鄉鎮農業經濟工作在開展過程中依然還面臨不少的問題,影響和制約了鄉鎮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加強新形勢下做好鄉鎮農業經濟工作的策略研究,意義深遠。
十九大以來國家對三農工作越來越重視,提出了加強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大發展決策。各地區也在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加強鄉鎮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等。新時期做好鄉鎮農業經濟工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政策機遇等,結合鄉村發展實際等進一步優化發展結構,改善發展環境,及時解決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切實夯實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基礎,全面提高鄉鎮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成效,更好地助力鄉鎮農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高鄉鎮經濟整體發展成效。另一方面通過全面加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不斷學習和借鑒其他地區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和良好的做法,結合農村地區實際等積極進行轉型探索,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配置體系,積極探索應用農業新技術、不斷提升農民素質等,有助于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更好的推動現代化農業產業的發展,讓更多的發展成果實現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
當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層面,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推進,新時期鄉鎮經濟的發展硬件和軟件環境等在不斷進行改善,為進一步助力農業商品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動力保障,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現代化農業技術不斷涌現和得以推廣應用,在不斷提升農民素質和業務技能,激發農村建設者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動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現代化農業發展良性循環體系。第二個層面,伴隨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看到農業經濟發展提速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伴隨農業經濟發展決策等調整,在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等方面也進行了很多的嘗試和探索,農業生產模式逐漸從傳統型發展模式向著現代化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以及特色化的發展體系轉變,農業精品經濟發展態勢逐漸形成,另外農產品可持續開發利用等方面也在擠擠探索,整體農業生產率實現了進一步躍升。
鄉鎮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和實施,有助于更好地推動鄉鎮農業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在總結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也要認真地分析目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或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綜合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無論如何進行創新和轉型探索,都需要不斷依靠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為此需要全面加強農民素質與技能的提升,這樣才能更好地為鄉鎮農業經濟工作的開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當前農村鄉鎮人員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偏低,專業技術水平和新時期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加上一些地方對農民素質與技能培育等方面的工作重視度不夠,沒有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和農民需求等完善相應的培訓機制、形成常態化的培訓模式等,進而導致農民參與學習培訓的積極性不夠,動力不足。另外伴隨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等,農村中留守人員居多,整體勞動力數量和質量都存在不斷下滑的趨勢。
2.經濟發展理念缺乏創新,政策扶持保障力度需加強。一方面目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目前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依然習慣于延續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加上一些地區的農民思想觀念沒有轉變,創新意識不足,對新技術、新模式等方面難以接受,不愿意主動嘗試等,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步伐。另一方面鄉鎮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政府的大力扶持,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的農業經濟發展鼓勵政策等,相關的政策頒布比較及時、針對性也比較強,但是在具體的實踐落實層面等宣傳力度不夠,監督落實不到位,從而難以保證相關的政策法規和落實有力,不利于推動鄉鎮農業經濟持續良性發展。
為了進一步提高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成效,建議:
1.加強精準扶貧,提升農民素養。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國家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等進一步研究和分析目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方面遇到的問題或者短板,通過專家現場實地調研和考察分析研究等,進一步為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科學專業的指導等,從而更好地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模式和路徑等。同時要著力加強農民素質的培育,要結合農村地區的發展目標以及經濟發展的重點,加強農業培訓隊伍的建設,強化技術培訓,結合農民的生產需求等完善相應的培訓機制,探索靈活的多元化的系統的培訓模式等,通過以點帶面等方式進一步發揮年輕技術隊伍的帶頭作用,持續促進農民素質的提升。
2.加強經濟發展理念的轉變,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模式。要不斷進行發展觀念的轉變,要積極探索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機械化手段等,圍繞農業現代化經濟發展的目標要求不斷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究,在挖掘地方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農產品深加工、自主品牌建設、產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探索更多的新路徑和方法,打造特色化的鄉鎮企業,更好地挖掘農業經濟的優勢和潛能。要從農村基層入手,選取切入點加強農業價值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模式研究,形成利益聯結體系,從而更好地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持續的保障。還需要加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的持續發展,在農業多樣化方面不斷拓寬功能,加強農業和教育、康養以及旅游等產業的融合探索,打造創意農業、觀光農業和體驗農業等特色化發展機制,不斷拓寬產業鏈發展道路,優化產業鏈發展結構。在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可以積極探索建設合作社、簽訂合同等方式進而規范農業經濟發展中的行為,打造完善的規模化的商業化的發展機制,要立足生態農業發展等加快戰略發展轉型探究,從而從長遠的角度探究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政策扶持。一方面要圍繞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力度,不斷優化現代農業科研體系。政府要圍繞農村地區的發展實際和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等,找準農業發展的目標定位,地方政府要進行科學規劃和研究,為后續的資金投入等爭取更多的支持。加強地方水利設施建設、網絡信息化體系建設等,從而更好地為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體系,在發展鄉鎮農業經濟工作中圍繞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農產品營銷、融資與加工、中介組織扶持與發展政策、征地審批等方面進一步出臺更完善的政策機制,切實規范行為,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總之,新時期鄉鎮農業經濟工作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的機遇,同時也遇到很多的挑戰。只有全面結合鄉鎮地區實際加強農業經濟轉型發展路徑的科學探索,完善政策機制、強化技術和理念創新與應用,這樣才能更好地為鄉鎮農業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