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瑞 中國建設銀行業務處理中心
隨著國民經濟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形勢下風險防控要求的提出和新產品、新業務、新流程的出現,對稽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勢下,稽核模型要順勢而為,從精準性、有效性等方面著手,找準風險靶點,實施精準管控,實現“以小成本管控大風險”。
(一)總體情況。建設銀行自2015年上線新一代稽核系統以來,全行借力金融科技戰略研發系統功能,利用SAS數據工具和稽核監測實驗室等各類稽核模型,持續加強稽核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為全行業務發展和風險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稽核模型覆蓋柜面、智慧柜員機、電子銀行等多個渠道和存貸款、支付結算、信用卡、投資理財、電子銀行、自助設備等多款產品,形成了稽核監測和風險防控網絡[1]。
(二)模型分類。目前,根據作業模式、業務復雜程度、風險特點的不同,建設銀行將稽核模型分為4類:1.實時監測模型。主要針對特定的交易、賬戶、金額等設置預警條件,以實現對資金風險的實時監測和及時預警堵截[2];2.分析類稽核模型。主要針對柜員、客戶以及不同業務的風險特征和制度流程漏洞設置預警條件,進行全量數據的風險篩查;3.核對類稽核模型。主要用于監測前后臺業務憑證票面要素的正確性、完整性和合規性。目前,核對類稽核作業已實現全行集中;4.服務提醒與業務管理類模型。主要為業務管理部門和前臺網點提供服務信息或關注信息,模型產生的信息直接提交業務部門和前臺,無需核查及前臺回復。
(三)存在的問題。1.模型報警信息量大,精準度有待提升。目前,稽核系統中的模型多針對單筆交易,側重監控單一的業務或環節,關聯并監測同一柜員或客戶在某一時段發生的多筆業務的模型較少。因此,稽核人員只能針對單筆業務進行孤立的判斷,不能跨產品、跨渠道地關聯分析同一柜員或客戶發生業務,從而導致現有模型的預警量較大但精準度不高,導致前臺稽核信息核查量較大,制約了稽核監測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使模型設計的預期目標和效果難以實現[3];2.部分模型長期無數據,占用系統資源。目前,由于業務規則、系統控制、數據源發生變化,部分模型無運行數據,占用系統資源。
(一)監測連續性?;俗鳂I具有連續性特點,是對業務的持續跟蹤,以防止每一個環節的疏漏。因此,稽核模型也具有連續監測的特征。稽核監測的連續性既包括對運行周期的連續,即每日、每周或每月對不同業務監測,也包括對單筆業務與前后順序的連續?;四P偷倪B續性,確保了風險監控的持續性和關聯性。
(二)業務覆蓋全面性。全渠道、全產品、全流程的系統化風險管理是目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目標,稽核模型的業務覆蓋面也應盡量全面。通過稽核模型,將全渠道、全產品、全流程的稽核監測作為日常監督作業模式,實現多維度風險管控,不僅全面覆蓋各渠道、各產品的業務,而且從深度上覆蓋單個柜員、客戶的經辦明細和交易明細。
(三)監測目標一致性?;四P偷慕?,是根據全行風險防控目標和內外部監管政策的需要提出的。模型的監測目標,應當與全行業務發展和內外部監管目標一致,即以保障全行業務發展合規、合法、規范為目標,為全行經營管理保駕護航。因此,稽核模型應該是業務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風險防控的過程中,稽核模型與稽核對象在業務的風險防控上相輔相成,循環往復。
(一)構建模型群組,精準監測風險。根據內外部監管需要、典型風險案例、產品創新、制度流程變化及管理難點,結合業務場景和業務流程,基于機構、員工、客戶等維度關聯若干個監測單一業務環節、風險點的模型,構建多維度的模型群組,實現對業務產品全流程、多視角的風險監測。以個人定期存款模型為例。目前,已有的個人定期存款模型近60個,孤立地看待每個模型的報警信息,很難判斷該筆交易是否合規、合法。但若關聯多個相關業務的模型報警信息,不僅可以降低核查量,便于追蹤排除,而且能夠提高模型精準度。
核查人員可以根據模型群組產生的報警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調閱會計憑證和監控錄像等手段,跟蹤排查疑點數據,深入挖掘模型及數據應用價值。
(二)高質量研發,拓展稽核覆蓋面。根據產品、渠道等維度研發稽核模型,根據內外部監管需要、典型風險案例、產品創新、制度流程變化及管理難點,分析問題根源,總結風險特征,及時發現各種業務流程中的風險環節、系統缺陷、制度漏洞,高質量研發稽核模型,實現對相關問題的持續監控,拓展稽核模型覆蓋面。此外,利用現有模型加強同類業務產品的風險分析,實現基于產品維度全流程、多視角的風險監測與防控。
(三)精準優化,加強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四P蜕暇€后,持續跟蹤模型運行情況,驗證報警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通過精準優化模型配置、調整模型參數,對信息量突增突減、無信息、問題率較低的模型進行精準調優,確保模型運行的精準性。模型運行穩定后,根據新一代版本更新及業務和制度的變化,對相關模型進行適當優化,并停用不適用的模型,持續加強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