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鋒 鄒尚偉 葉慎海 陳子晗 楊夏
江西師范大學瑤湖校區
進入21世紀,互聯網無疑成為了時代的焦點。由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19年的數據來看,到2019年6月為止,我國網民數量達8.54億,遍布率達61.2%。我國手機網民數量達8.47億,占總網民的99.1%。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的支付方式變得越來越便捷,人們已經習慣只帶著手機出門,日常的支付只要有一個手機便可完成,從衣食住行到理財投資,我們的生活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變得和過去大不相同。同時,隨著“互聯網+”在各種領域的涉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閑置資金存放在余額寶內或購買其他網銀財產品進行理財,這就導致了一些傳統商業銀行的吸儲量下降,收益也隨之減少。
(一)互聯網金融下商業銀行發展現狀。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在一定范圍內影響到了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但從目前來看,由于傳統銀行資金實力較為龐大,且群眾認可度較高,互聯網金融對其影響仍然較小。且由于近幾年中國的融資需求和經濟實力正在不斷提高,所以2018-2019年大型商業銀行資產增幅仍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股份制商業銀行雖資產規模沒有大型商業銀行大,但卻每年都保持著向上的增幅,相對更加穩定;城市商業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這兩年來則占比波動不大。
(二)互聯網金融下我國商業銀行應對措施情況。面對著互聯網金融的步步壓迫,商業銀行已經不能局限于其原有的業務,只有積極尋找新興業務,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商業銀行開始著手業務轉型,并朝著三個方向開拓新興業務:一是尋找更加綜合的金融方案呈現給客戶。二是更著重于理財產品。三是將日常業務與互聯網接軌,使得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齊頭并進。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為融入社會的發展趨勢,我國商業銀行也不斷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入。2018年,中國銀行業整體IT投資為1120.5億元,同比增長為10.5%。
(一)資金優勢。商業銀行擁有著極高的設立門檻,因此其資金底蘊十分雄厚,而互聯網金融的設立門檻則較低,與之相比資金底蘊較弱。截止于2019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73.3萬億元,這也是商業銀行能在互聯網浪潮下定住身形的主要因素。
(二)風控優勢。由于中國的互聯網方面的法律體系尚未健全,使得互聯網金融機構在近幾年內問題頻出。而商業銀行依靠入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以及國家完善的信用信息監管機制,實現了風險管理和風險監控的穩定,因此在風控領域相比于互聯網金融機構有較大的優勢。其次,因商業銀行極高的準入門檻使其違約成本更高,從而降低了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三)社會認可度優勢。從90年代開始,商業銀行就開始在中國大陸上扎根,到現在已經歷經了幾代人的歲月,其客戶群體極為龐大,其與客戶的關系也較之互聯網金融機構相比更為緊密,據有關數據反映,我國目前人均持有信用卡的數量已達到了0.49張/人。而互聯網金融機構只是在近幾年發展迅速,其社會認可度能否與扎根多年的商業銀行相比還是有待商榷的。
(一)利用優勢和互聯網技術有效整合信息。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本優勢,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整理客戶的數據和信息,通過分析客戶的偏好,為各業務部門提供具有高質量參考價值的意見,以此提升產品對客戶的適合程度,使客戶對產品產生粘性需求。
(二)以分業經營為主體適當引入混業經營。我國商業銀行主要是分業經營模式,但我們可以在不改變以分業經營為核心的同時,加入其他的金融業務。在當下的互聯網金融社會,商業銀行若想發展,則必然要使自己的業務更全面。把各項金融業務例如:保險、信托、投資進行合并,甚至可以引入一些非金融業務。
(三)改進業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 。商業銀行不能局限于一個中介的角色,必須重視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新的市場,優化自身業務模式,進行戰略升級,使顧客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服務。例如,傳統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通常為大額理財,這使得眾多小額資金持有者無法進入,而根據長尾理論可知,尾部的客戶的累計所帶來的收益是相當可觀的,如果針對這些客戶群體提供小額理財產品,必然能夠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多利潤。因此,商業銀行可以發揮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的功能,開發新的理財產品;一方面,大數據信用評分能夠幫助銀行篩離出小部分失信人群,另一方面,通過對用戶進行數據分析,了解用戶行為習慣,對客戶進行分類,再加以智能營銷可使得業務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服務質量,加強商業銀行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結語:在互聯網時代,各行各業都在努力前進,以免被時代所拋棄,商業銀行亦是如此。經過一系列研究我們發現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與壯大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具有一定的影響,但商業銀行仍具有互聯網金融所不能比擬的巨大優勢,并且對此提出了商業銀行如何轉型升級的建議。希望商業銀行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完成轉型升級,將更好的服務提供給大家,讓大家更好的享受互聯網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