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珠 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為充分了解疫情以來各項逆周期調節政策傳導落實效果,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過程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筆者結合呂梁市經濟金融運行情況,認真梳理逆周期調節政策和主要舉措,對121家企業開展了問卷調查,征求了13家市級金融機構的意見和建議,選取100份企業問卷進行了匯總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為全面了解企業融資的現實情況,本文對呂梁市內121戶企業開展了詳細調查,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00份。以調查結果為基礎,對民營企業融資情況進行了整理分析。調查的100戶企業行業主要集中于制造業、農林牧漁業和服務業;私營企業占比達96%;大多為小型企業,占比達63%,其次是中型企業,占比為21%。
2020年總體經營情況中61%的企業正常平穩,22%的企業勢頭良好,17%的企業出現虧損,甚至有一家企業處于停產狀態。50%以上的企業2020年一季度銷售收入、盈利狀況、開工情況、訂單狀況均較上年同期減少,30%左右的企業與去年基本持平。呂梁市外貿企業較少,其中樣本中僅有兩家外貿企業,均為制造業,產品銷售市場為內外銷各占一半,其中一家經營勢頭良好,銷售情況較去年持平,一家出現5%左右的虧損,銷售情況較去年減少。經過匯總調查問卷,發現2020年呂梁市企業經營面臨的困難中國內需求不足占比為21.21%、原材料價格上漲占比為17.05%、融資困難占比為11.36%、用工困難占比為9.85%、融資成本高占比為9.09%,企業融資難和融資成本高占比合計達20.45%,說明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企業經營困難的一大因素。
1.企業融資需求大,且需求普遍增加
通過對企業融資需求的調查,100家企業中獲得了銀行貸款的企業有68家,但100家企業中64家企業仍有融資需求,體現了企業融資需求的迫切性。在疫情影響下,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大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金流吃緊,紓困、救急的貸款需求突出。大量小微企業因疫情停工停產了,但仍然需要支付工資、租金等,收入少了,支出沒有減少,所以需要應急救急貸款。二是小微企業復產復工以后,新增信貸需求旺盛。前一段受春節和疫情的影響,企業普遍停工停產,最近一些企業復工復產以后對外部的融資需求進一步增加。三是一些企業短期內的償還貸款能力下降,還款壓力增加,貸款需要展期、延期,也增加了融資的需求。
2.企業融資用途多樣化,偏向于維持生產經營
根據調查問卷匯總數據顯示,企業近期融資用途主要體現在一是購買原材料,占比55.66%;二是擴大再生產,占比18.87%;三是基本建設,占比10.38%。購買原材料進行生產是企業融資最主要的原因。同時為了解企業融資用途用于維持經營的情況,本文將用途用于購買原材料、環境污染治理(目前環保治理成為正常經營的一項硬性指標,因此將環境污染治理也歸類為維持經營的一項)、支付經營管理費用三項加總,視為企業用途用于維持經營情況,此三項加總后占總用途的比例為63.04%。說明調查樣本中半數以上的企業融資是為了維持生產經營。
3.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
2020年,100家調查樣本中68%的企業通過銀行貸款進行融資,3%的企業通過民間借貸進行融資,1%的企業通過小貸公司獲得融資。且數據表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是企業的貸款主力。農信社發放的貸款比重為40%,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占比為22.11%,村鎮銀行為15.79%。銀行貸款中91.17%的融資平均期限為一年以內,獲得中長期貸款的企業規模太少。
企業融資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在逆周期下,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融資以及對轄內創新類產業及產業升級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宏觀政策實施相對滯后,沒有很好地引導轄內企業轉型升級,應對疫情影響的沖擊,從而不利于呂梁市經濟跨越轉型。
通暢的貨幣政策傳導途徑,能有效筑渠引流,讓資金真正進入實體經濟,為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但目前,基層行貨幣政策傳導剛性約束不足,主要采取“軟約束”措施,過多依靠“窗口指導”和道義勸說推動貨幣政策的實施,缺少其它必要的輔助手段加以保證,對銀行業貫徹執行貨幣信貸政策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都不強。央行對再貸款、再貼現實行審慎管理,運用不靈活,申請資格和額度受宏觀審慎評估結果限制,如2020年疫情期間,某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資金需求缺口大,但由于宏觀審慎評估結果為C級,沒有權限申請支農再貸款專用額度,這進一步影響了企業融資效率。
支持實體經濟是貨幣政策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受金融機構內部商業化經營策略的制約,基層金融機構資源配置方式難以對經濟發展有所作為。主要表現是:首先,信貸管理機制不合理。商業銀行具有嚴格的信貸管理機制,貸款權限上收,過度強調資金管理的統一性,基層行的貸款權限幾乎沒有,同時由于貸款在商業銀行上下級之間上報、研究、審批、反饋、發放的過程手續多,時間長,一般最快也需要20天左右,導致項目資金需求不能及時得到保證。其次,金融機構規避風險。隨著國家加大對銀行機構服務小微企業實體經濟的要求,銀行線上純信用貸款產品的大力推出,導致銀行信用類貸款占比逐漸增加,銀行承擔的信用風險也水漲船高,風險管理壓力加大。后續如對貸款資金監管不力,將很可能導致銀行發生區域性信用風險,給銀行的風控帶來一定的挑戰。由于存在民營或小微企業風險承擔能力較弱的風險,金融機構對企業風險的擔憂也較明顯,總行收縮授信規模,信貸政策變化,對監管政策嚴格執行等因素均影響資金注入經濟實體。
呂梁轄內國企背景企業較少,多為民營企業,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大多企業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較為單一,企業在財務管理、用款規范性方面管理較為粗放,對市場波動被影響較大,存在不符合銀行入圍標準和后續資金監管要求的情況;綜合實力和抗風性能力較弱、戰略規劃能力有限以及欠缺風險緩釋措施等問題;部分企業股權結構不清晰,無法判斷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企業負債過高,風險性較大、持續經營能力較低;項目資本金不規范,無法滿足授信需求,進一步加大了貸款風險。
(一)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2020年經濟逆周期背景下,經濟增長目標更具靈活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要進一步加大。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經濟增速放緩,呂梁市經濟增速亦受到巨大沖擊,增速遠低于年初目標。因此,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如呂梁市5月地方債入選項目數量和資金額度居山西省首位。入選項目118個,占全省項目的20%,債券需求95.58億元,占全省需求的15%。同時應緊緊圍繞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吃、購、游、娛等生活服務和消費場景提供數字化賦能,通過“政府補貼、商家讓利、平臺支持”的原則,與各大商家合作拉動內需、釋放新興消費潛力、刺激經濟快速復蘇。
(二)提高基層央行政治站位,強化逆周期下貨幣政策引導
基層人民銀行要提高政治站位,樹立央行貨幣政策具有“政治性”和“人民性”的根本理念。在逆周期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強“窗口指導”,做好貨幣政策宣傳工作,積極宣傳好疫情期間金融支持復工復產等各種貨幣政策,研究分析和準確判斷轄區金融運行態勢,適時提出并制定針對性強的信貸指導意見;對金融機構適當的勸告和引導,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的融資力度,推進貨幣政策的順利傳導實施。另一方面,加強政銀企協作,協調貨幣與財政政策。通過舉辦銀企座談會、貸款供需洽談會等多種形式,促進政、銀、企的溝通,實施項目與資金的對接,實現經濟金融的共同繁榮發展;加大再貼現的政策落地,普惠轄內企業客戶,通過再貼現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三)金融機構要改進信貸資金管理機制。首先,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特點制定相適應的區域性信貸政策,按照有效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原則,適當合理調整授權制度,做到靈活應變,增強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力度,在注重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效益的提升。其次,建立系統性的風險防控體系。一方面,依法依規,有序可控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營行,更多的是調整授信客戶結構,如壓退過剩產能,增加新動能企業的投放;增加授信限制條件,強化風險把控,保持利率合理均衡,平穩運行,同時平衡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另一方面,增強各金融機構針對同一授信企業授信方面的溝通協調,提高債委會等級,由有審批權限層級的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組成債務委員會,開展實質性的研究討論,確保處于經營困難的潛力企業能夠維持正常發展,不因個別金融機構極端手段,導致授信企業現金流斷裂“窒息而死”,并引發金融風險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