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劉玉馳,姚祥巍,韓冬陽
(哈爾濱市第四醫院,哈爾濱 150026)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以激痛點為主要臨床特征的骨骼肌系統的無菌性炎癥,在按壓肌筋膜激痛點時,經常會伴隨局限性或者牽涉性疼痛[1]。MPS除激痛點外還主要有壓痛小結、緊繃肌帶等臨床特點[2],其在肌肉骨骼系統疼痛就診的病人中可以占到30%~85%[3],就診率極高。
臀小肌在解剖上位于臀大肌、闊肌膜張肌、臀中肌的深部,起自髂骨翼,止于股骨大轉子,是外展髖關節的啟動肌,起到穩定髖關節的作用。但在功能上,外展時受到臀中肌、闊筋膜張際、四塊內收肌的應力作用,在內旋時,受到來自臀大肌、臀中肌、闊筋膜張肌、梨狀肌、股方肌、上下孖肌、閉孔內外肌的應力作用,成為其疼痛的病因。在臨床下腰背痛的診斷中,因為臀小肌筋膜激痛點常引起下肢牽涉痛,疼痛位置有時可向下傳到小腿后外側和外踝,且與傳痛位置距離原發病灶較遠,故常與坐骨神經痛放射性疼痛相混淆。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于我院門診就診的30例臀小肌MP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是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其中,干預組男6例,女9例,年齡34±14歲;對照組男7例,女8例,年齡33±16歲。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壓力疼痛閾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
納入標準[4]:MPS引起的疼痛持續時間≥3 個月,腰骶神經功能的神經檢查正常。
排除標準:6個月內有針刺治療者,有類風濕關節炎者,有纖維肌痛者,有腫瘤或者脊髓及椎間盤感染等系統性疼痛者,有嚴重的呼吸或心血管系統疾病者,有交流困難或認知障礙者,有脊柱手術者。
兩組患者均由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的同一名醫師進行治療。觀察組:肌電圖上記錄到定位激痛點處的自發性電位,精確定位臀小肌內的激痛點。對激痛點反復穿刺,盡量誘發肌肉抽搐,給予0.5%普魯卡因2 mL,回抽無血后緩慢進行神經阻滯注射,6 d為 1 個療程,2 mL/激痛點,1 次/d。對照組:常規進行推拿治療,低頻電刺激治療,6 d為 1 個療程,1次/d。
評價指標:VAS法。主觀疼痛強度應用 VAS 評估。0-100為無痛到劇痛,病人主觀判斷疼痛強度,并在 100 mm線上劃出其目前疼痛的大致位置。PPT。用壓力測痛計依次測量臀小肌常見激痛點部位的壓力疼痛閾值。選擇癥狀嚴重側進行PPT 測量。測痛計最小分辨單位是1 N,范圍是0~100 N。垂直皮膚,以約為5 N/s下壓速率下壓,并逐漸加壓,3次/2 min,取平均值記錄數據。

干預組顯示,在治療后VAS和PPT均有顯著改善(P<0.01),在隨訪1月后療效保持穩定。對照組僅在治療結束短時間內VAS和PPT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診治后及1月隨訪時,VAS和PPT值較對照組變化明顯(P<0.0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VAS和PPT值Tab.1 VAS and PPT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MPS有如下特點[2]:存在激痛點,分為活躍性和隱性激痛點兩種。ROM受限,被動牽拉時,疼痛導致局部關節ROM受限。壓痛小結,常在激痛點附近,觸壓時會產生局部疼痛或特異性放射痛。緊繃肌帶,垂直方向撥弄肌纖維時,感到激痛點附近繩索般的硬結,從這個硬結延伸到肌肉兩端的附著處就是緊繃肌帶。局部抽搐反應,抽搐反應很難用徒手方式誘發出來。睡眠差,病人長期疼痛會影響夜間睡眠。
在以往對激痛點的判斷中,容易出現誤診誤判或無法判斷清楚疑難雜癥。在肌電圖引導下的治療可成為輔助檢查手段,作為臨床判斷依據。針刺還可以有效誘發局部抽搐反應,立即糾正激痛點附近的化學環境,減少炎性介質[5]。針刺時通過刺激A-δ 神經纖維,抑制和緩解了阿片介導的疼痛。實驗選擇在肌電圖引導下,確定臀小肌及臀小肌激痛點位置,并引導注射,與傳統非引導下注射相比,療效顯著。
源自于臀小肌激痛點的疼痛經常與梨狀肌和臀中肌的激痛點引起的疼痛位置相似,同時臀小肌肌筋膜炎也會引起向下肢的牽涉痛,與腰椎間盤病變引起的神經根性疼痛表現相似,臨床中可以表現為持續性疼痛,甚至是難以忍受的疼痛,使得患者不能通過變換體位或伸展姿勢減輕疼痛,臀小肌前部纖維引起的激痛點疼痛時,可表現為從椅子上站起困難,活動后加劇,不能站直。患者常主訴為臀部疼痛,出現跛行,患側臥位時疼痛難忍,翻身時疼痛加劇,夜間痛醒,臨床中給診斷帶來一定困難。
通過肌電圖引導的注射療法,一方面,便于對疾病做出明確的診斷,另一方面,藥物注射臀小肌激痛點,能起到定位作用,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
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病例數有限,今后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