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智
(臨夏州婦幼保健院,甘肅 臨夏 731100)
股骨干由粗隆下2~5 cm至股骨踝上2~5 cm的骨干組成。大腿由于肌肉束發達,骨折發生后多存在錯位、重疊、伴有骨折遠端向內收移位或向外凸的情況。當股骨骨折部位發生于股骨約1/3以下時,骨折遠端向后成角,易刺傷股骨的腘動、靜脈,引發大量出血、神經、肌肉系統性損傷、坐骨神經損傷等并發癥,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傳統治療方法多采用持續牽引,以糾正移位、錯位、重疊等,配合石膏外固定達到促進骨折愈合的目的。但持續牽引治療周期長,加大了患兒的痛苦,對小兒的生長發育也會帶來不良影響[2]。對比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對單純閉合性小兒股骨干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臨夏州婦幼保健院2019年2---10月收治的52例單純閉合性股骨干骨折患兒,根據治療方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6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8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3.95±1.71)歲。穩定型骨折15例,不穩定型骨折11例。治療組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5.85±1.64)歲。穩定型骨折13例,不穩定型骨折13例。所有患兒經X線檢查,均符合單純閉合性股骨干骨折臨床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自身免疫抑制者,治療依從性差者。兩組患者自然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保守治療。對患兒實施垂直吊皮牽引或平衡持續牽引。根據患兒的骨折情況選擇牽引部位。穩定型骨折患兒于股骨遠端實施牽引。對不穩定型骨折于股骨結節偏下2~4 cm實施牽引。牽引時重量要大,以體重的1/7~1/8為宜,后期可逐漸減輕牽引重量。持續牽引4~6周后,使用單側髖人字石膏行局部固定,8~12周后行X片檢查,待骨折完全愈合后,取下固定石膏。
治療組實施手術治療。根據骨折部位、類型、軟組織損傷程度來確定手術方式。常用的有內固定術、切開復位固定術等。于骨折后24 h內實施手術。對患兒實施硬膜外麻醉后,經外側入路,使用加壓鋼板行內固定術。術后持續給予4~5 d抗生素以預防感染。術后1 d后指導患兒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1)比較兩組患兒的負重時間、與健肢長度差值、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2)治療后隨訪1年,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優:X線檢查,骨折端完全愈合,關節功能恢復,外觀正常,無畸形,髓腔開通。良:X線檢查,骨折端可見連續性,關節功能基本恢復,外觀成角畸度低于100,雙下肢差值在2.0 cm以下。可:X線檢查,骨折端基本愈合,骨痂形成,關節功能改善,外觀可見成角畸形,雙下肢差值在2~3 cm。差:術后X線檢查,骨折端為愈合,關節功能受限制,表現出疼痛、紅腫等癥狀,外觀畸形。

治療組的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與健肢長度差值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指標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indexes
治療組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效果對比 例(%)Tab.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case(%)
股骨干骨折后,患兒的出血量可達1 000~1 500 mL,存在開放性或粉碎性骨折的出血量更高,伴有疼痛、局部腫脹等骨折共性癥狀。持續牽引為臨床常用的治療術式,但持續牽引治療有較長的治療周期,且治療過程中患兒需以臥床靜養為主,發生壓瘡、下肢靜脈血栓、感染、延遲愈合等并發癥的幾率較高。隨著內固定器械的不斷優化、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手術治療股骨干骨折逐漸被大眾接受[4]。與保守治療手段相比,手術可迅速復位骨折端,對身體其他部位功能影響較小,可縮短患兒的臥床時間,降低患兒疼痛程度,便于實施持續性護理行為,易于被患兒家屬接受[5]。
研究顯示,治療組的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其與健肢長度差值低于對照組,治療組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與保守治療手段相比,手術治療可縮短患兒的骨折愈合時間、負重時間及住院時間,對促進康復有積極作用。但手術治療對內固定材料的要求較高,臨床實踐中應根據患兒的個體情況選擇強度較高的內固定材料,避免因骨折愈合的內固定器材斷裂而影響治療效果。內固定術式的選擇以微創為主,避免破壞股骨局部血運,影響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