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斌
(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500)
膽結石(Gallstones)臨床首選外科手術方法治療,常見的術型為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1],出血量多,術后排氣慢,病人疼痛感強烈,預后差[2]。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在治療膽結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2例膽結石病人為研究對象,分為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組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組(以A組、B組代表),每組各46例。A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30~71歲,平均年齡(59.24±7.33)歲。B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59.08±7.09)歲。納入標準:確診為膽結石[3],伴隨上腹疼痛、黃疸、發熱等癥狀,符合開腹膽囊切除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適應癥。排除標準:肝癌病人,臨床資料不完整者,精神疾病患者。
A組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病人取仰臥體位,給予全身麻醉,沿著橫向方向在病人右側肋緣下切開,切口長度為10 cm 左右,打開腹腔,明確結石病灶,游離、結扎、切斷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切除膽囊。術后對術區進行常規沖洗,且留置T管進行引流。手術完畢后常規關腹。
B組采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病人取仰臥體位,給予全身麻醉,在病人臍下緣位置處切開,切口長度為1 cm,建立人工氣腹,并采用常規“三孔法”進行操作。置入腹腔鏡,鏡下觀察膽囊動脈、膽囊管、膽囊三角、膽總管等,解剖膽囊三角,并游離、結扎、切斷膽囊動脈和膽囊管,之后采用超聲刀切除膽囊,術后檢查無出血或定性出血后,退出腹腔鏡,常規止血,留置T管進行引流并關腹。
(1)觀察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優良率。評價指標[4]:優為病人上腹疼痛、黃疸、發熱等癥狀明顯改善。良為病人上腹疼痛、黃疸、發熱等癥狀有所改善。差為病人上腹疼痛、黃疸、發熱等癥狀未改善或加重。癥狀改善優良率=(優+良)例數/總病人例數×100%。(2)觀察兩組患者的簡明-麥-吉疼痛問卷SF-MPQ評分。簡明-麥-吉疼痛問卷SF-MPQ最高分42分,評分越低,代表疼痛感越輕。(3)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腸黏連、腸道功能紊亂。

B組的癥狀改善:優34例,良10例,優良率達95.65%,顯著高于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優良率Tab.1 Symptom improvement distinguished achiever ratio of two groups
術前兩組患者的簡明-麥-吉疼痛問卷SF-MPQ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B組的簡明-麥-吉疼痛問卷SF-MPQ評分(9.12±1.09)分顯著低于A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簡明-麥-吉疼痛問卷SF-MPQ評分Tab.2 SF-MPQ score of Concise-McGee Pain Questionnaire of two groups
B組有切口感染1例,腸黏連1例,腸道功能紊亂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52%,顯著低于A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Tab.3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rate of two groups
膽結石患者的病情較急,若不及時治療,可刺激膽囊黏膜,引起慢性膽囊炎癥,誘發膽囊積膿、積水、穿孔、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膽總管結石、肝膿腫、膽囊癌等并發癥[5],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健康。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作為一種現代微創外科手術,具有切口小、瘢痕小、痛苦小、恢復快、粘連少等優點,無需開腹,在高分辨率鏡頭下單刀直入腹腔,施行精確手術操作,可徹底切除病灶。聯合應用電子、光學、攝像技術,于腹腔外操縱手術器械,避免對膽道的損傷,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傷口疼痛顯著減輕。采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病人的癥狀改善優良率、簡明-麥-吉疼痛問卷SF-MPQ評分、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優于開腹膽囊切除術(P<0.05)。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價值顯著,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預后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