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叢波 吳強 趙冰
為進一步加強全市國有企業金融類業務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確保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2020年下半年,威海市國資委對全市國有企業開展金融類業務的運營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從調研情況看,全市開展金融類業務的國有企業共有8家,設立二級金融類企業9家,設立基金29只。金融類業務主要有小額貸款(民間資本)、融資擔保、融資租賃、基金和投融資市場服務等5大類。
截至2020年底,近兩年全市國有企業金融類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41億元,實現利潤3.72億元。其中,市屬國有企業金融類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71億元,占91.7%,實現利潤3.57億元,占96%;各區市屬國有企業金融類業務實現營業收入0.70億元,占8.3%;實現利潤0.15億元,占4%。
逾期現象嚴重,存在形成損失的風險。據統計,各類金融業務逾期約20.99億元,占27.6%;預計形成損失約12億元。
內控體系建設不完善,風險隱患較大。企業不同程度存在著“重業務、輕風險”和內控體系建設滯后且不完善問題,如缺乏集團層面集體決策、獎懲不明、業務操作管理不精細等,導致風險逐漸累積。
監管制度執行不嚴格,變相拆分借款額度現象時有發生。小貸公司業務操作時往往拆分業務主體,對同一借款人分多個主體給予貸款,違反了監管要求,放大了業務風險。
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難以適應崗位需要。業務人員沒有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梯次結構,整體素質偏低,法律意識、風險意識淡薄,個別人職業操守上出現問題。
小貸行業政策定位的局限性,導致冒險逐利成常態。小貸公司服務對象多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服務空白點,利潤來源單一,風險隱患大,相關的配套法律措施也不健全,導致企業不得不冒風險逐利求生存。
外部因素不利影響,導致債務違約頻頻發生。近幾年,國家對金融市場實行去杠桿政策,銀行普遍惜貸、抽貸,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企業收入下降,導致現金流緊張、債務違約情況增多。
違約成本低和催收方式單一,影響催收效果。小貸公司因無法計入人民銀行征信,導致借款人違約成本較低。此外,對逾期業務催收只能通過訴訟/仲裁方式進行,手段有限,影響了企業資金流動性和催收效果。
基金投資威海區域的項目偏少,助力本地經濟發展的作用發揮不足。全市設立的各類投資基金共投資84個項目,不足三成的項目投在威海區域,未能完全發揮助力威海經濟發展的功能性作用。
完善內控體系建設,切實防范金融風險。將重大金融業務納入企業“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加大防范和化解逾期業務風險力度。區分業務主體實行金融業務限額管理,原則上貸款、擔保客戶單戶金額不得超過業務主體注冊資本的5%,融資租賃不得超過注冊資本的10%。健全完善金融業務管理制度及流程,進一步明確項目審查、評審、放款、貸后管理及不良資產責任認定管理等各環節管理規定和操作要求。
做好金融業務發展規劃,精準定位業務類別。制定金融業務發展戰略,對小貸、擔保、融資租賃、投資等業務板塊進行區分,并制定不同的業務發展策略,指導相關金融業務板塊有效開展經營管理。根據國家金融形勢,動態調整工作策略,區分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個人、農戶等業務主體,推動實行分類管理。
區分業務板塊,實現精細化管理。完善業務標準和流程,做到貸前有標準、貸中有盡調、貸后有管理。加強小額分散貸款業務,以發展200萬元以下的小額分散貸款業務為主,持續為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提供資金支持。針對短期過橋貸款逾期率較高的問題,通過實行抵押物足額制、銀行與客戶準入制、放款后資金流轉閉環制,切實降低逾期風險。加強與當地大型車輛、設備制造商等廠商合作,開展廠商下游客戶的直租業務,同時做好違約業務的租賃物處理,降低整體風險。
優化績效考核,強化人員管理。完善人員選聘機制,加強業務人員從業背景調查,嚴把人員準入關。優化績效考核,參照銀行等金融機構做法,注重結果考核和動態管理。嚴格問責追責,增強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責任心。加強培訓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
強化抵質押擔保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將風險防范陣地前移,在業務發生前做實做細各項抵質押擔保手續。對發生的逾期借款,及時提起仲裁或法律訴訟,通過查封質押資產、凍結賬戶資金、申報登記債權等方式,最大限度保證逾期款項的回收。
堅持市場化導向,創新財政資金投資模式。推動“撥改投”“政府引導基金”等財政資金市場化投資模式發展,加快推進產業投資、政府引導基金投資良性發展。探索推行銀行、政府、擔保公司三方合作的“政銀擔”業務模式,完善財政補償機制。
回歸市場本源,專心服務本地中小企業。研究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服務、政策配套的第三方機構認定和政策服務外包等業務,拓寬業務面,提升投融資市場的業績和效益。引導社會資金積極進入本地資本市場,為我市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便利。積極參與政府扶企、惠企類業務,打造聯接政企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開放政府信用平臺,金融業務納入信用體系。在開放“信財銀保”平臺的基礎上,陸續為國有企業開放其他資信平臺,為金融業務的發展搭建良好的信用環境,有效降低業務風險。通過對接百行征信、鵬元征信等大數據征信公司,引入征信系統,增強風險防控能力。
重新定位國有企業金融功能,充分發揮社會效能。繼續強化以國有企業的利率引導,推動威海當地的民間借貸成本繼續降低。重新定位國有企業金融功能,既要追求經濟效益,更要重視其社會效能。統籌規劃國有金融資本布局,推動國有金融資本向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重點金融類企業集中。
加強容錯糾錯,保護從業人員積極性。優化容錯糾錯機制,堅持“三個區分開來”,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大膽創新、開拓進取,充分發揮其不可替代和重要補充作用。針對金融業務的特殊性,在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允許企業用自身盈利一定比例來化解產生的風險損失。對企業業績考核、業務經辦管理要做到“盡職免責”,適當提高不良業務容忍度。
強化監督管理,促進企業金融類業務健康發展。加快完善金融企業國有資本產權登記管理體系和統計監測制度,加強基礎管理。進一步優化金融類業務的考核指標體系,增加社會效益指標,促進國有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職責。加快健全完善國有金融資產信息披露機制,及時準確披露重大信息,提升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透明度。堅持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科學運用“四種形態”,以強力問責倒逼責任落實,堅決防范國有金融資產流失。
加強行業管理,促進金融類業務規范運作。引導國有金融企業突出主業、做精專業,回歸金融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強化國有金融企業防范風險的主體責任,堅持審慎經營原則,加強風險源頭管控,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深化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公司制度,加強合規建設,提高資本實力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