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帆 薛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統籌抓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破解城鄉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推動村民致富、鄉村振興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部署。抓好鄉村振興,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用技術手段賦能傳統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在發展的同時解決鄉村污染和環境破壞嚴重的問題,為構建更高水平的現代化新農村提供支撐。
科技創新推動農業變大變強。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產業興旺為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條件和基礎保障,而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嚴格耕地保護、保證糧食安全、培育優良品種、建設智慧農業、推進綠色發展等,解決以農業種質資源為重點的“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促進農業由傳統粗放型向高質量集約型轉變。
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更加美麗。生態宜居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生態”包含自然資源保護和農業環境治理,“宜居”包含農村水電氣路房基礎設施、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完善,只有以科技創新推動村莊合理規劃設計和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綜合治理,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杜絕“千村一面”,才能讓鄉村成為生產生活的樂園、生態優美的休憩田園、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科技創新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我們已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要繼續增加農民收入,還要繼續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綠色興農、科技強農、品牌富農,科學利用農業資源稟賦,推動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創新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加強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鄉村振興戰略貴在落實,只有從點滴做起,一點點抓好農業、農民和農村工作,增強農民的獲得感,才能切實將中央的關懷落到實處,百姓才能獲得實打實的幸福感。從實踐來看,各地正在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并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好的做法,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了示范。
山東土地發展集團作為省屬企業,初步形成了以黨建為統領、以“多規合一”基礎上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依托、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以“三大融合(城鄉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為主要標志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齊魯樣板模式。
一是科技助力農村方面,設立山東土地鄉村振興規劃研究院,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科學規劃先行,選取條件成熟的鄉鎮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因地制宜、按村施策,建立“基本標準+個性特色”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準體系,確保群眾生產生活和居住條件的根本性改變。
二是科技助力農業方面,成立山東土地自然資源產業發展研究院,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轉化,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土壤修復上,使用國際領先的“微生物組”技術進行土壤改良,快速提升耕地質量。在產業導入上,引進魯望農業集團“211家庭農場(一對夫妻、一千畝地、一萬頭豬)”種養循環方式,提升了養殖效率和生態環境。在生產經營上,成立商業運營公司,通過“互聯網+”模式,幫助當地農產品塑造品牌和市場營銷。同時,發起成立鄉村振興產業聯盟,匯聚了全國230余家鄉村振興相關產業上中下游的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搭建起集產業、智庫、金融等于一體的資源整合平臺。
三是科技助力農民方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聯合籌建中國農科院齊魯鄉村振興學院,面向廣大農村、廣大農民,進村入戶辦學,到田間地頭辦學,培養新型農民、新型農場主,為農村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山東土地集團通過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樣板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效。農民就業得到保障。群眾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后,可以到農業園區打工成為新型農民,也可以到城鎮經商,可以獲得承包地流轉的租金,獲得加入專業合作社的分紅,獲得新型民居增加的財產性收入等,經濟收入得到保障。農村面貌得到改變。通過社會資本大力投入,為當地群眾建設新型美麗村居,同步配齊水電氣暖網絡等基礎設施和衛生院、幼兒園、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從根本上改變了村民原有住房質量和生活環境。農業生產得到提升。通過土地整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業務,對山水林田湖等進行系統整治,對高標準農田進行連片提質,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集中盤活。集團已開展的項目預計新增耕地9.6萬畝,既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還增加了全省耕地數量。文明程度得到提升。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變,深刻影響著老百姓的思想觀念,更加注重文明意識的培養,促進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改變。這種改變和進步,邁出了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融合發展的關鍵一步,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意義。
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2020年初中國經濟一度停擺,而中國對農業生產沒有放松,春耕抓春季生產,汛情期間全國穩產,秋收季節全力收獲,農業保持平穩態勢,亦成為經濟社會復蘇的“穩定器”。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制約鄉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仍然較多,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凸顯——村莊缺人氣、缺活力、缺生機;村莊建設無秩序、無特色;村莊“形雖在,神已散”;優質種質資源匱乏、大型現代農機具應用不夠、精準施肥技術推廣面較小,綠色病蟲害防治基礎薄弱等——這些都需要切實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也決定著億萬農民朋友的物質與生活水平。抓好鄉村振興工作意義重大、刻不容緩,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一茬接著一茬干,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一是立足質量興農,以農業提質增效為導向,加大科研方向和支持力度,為農村產業興旺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二是立足綠色興農,以推行綠色發展為目標,重點研究節能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環保技術,為農村生態宜居提供有力技術支持。
三是立足品牌興農,加快優良品種和高效生產技術的推廣及應用,走以科技提升品質、以品質鑄就品牌的發展之路。
四是強化示范引領,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載體,著力打造一批技術集成度高、輻射帶動性強、示范效應好的鄉村振興樣板項目,促進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圍內轉化。
五是強化科技惠農,加大新技術的應用,強化種子研發、機械裝備制造等,推動農業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優質化方向發展。
總而言之,隨著脫貧攻堅硬任務的如期完成,需要集中精力、集結資源抓好鄉村振興。要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科技資源運用,打開鄉村振興的新局面,引領鄉村振興深入推進,切實讓鄉村更美、農業更強、農民更富,助力早日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