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寶皆
充分發揮省屬企業的社會責任,全力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有效開展,是國有企業的責任和使命。近年來,山東能源集團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策部署,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自2012年4月以來,先后選派第一書記多人到貧困村包村幫扶,建設、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美化鄉村環境,落實產業項目,創新“村企互惠”幫扶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國企幫扶鄉村、助力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幫扶之路。
作為山東能源集團第三批入駐沂水縣夏蔚鎮的“第一書記”工作組成員,我倍感榮幸。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能在這片紅色土地奮斗,能為老區的群眾做點貢獻,工作組的3名成員感到由衷的高興。
駐村后,工作組采取“望聞問切”的方式,為村子診斷把脈。望:看村容村貌,看村民收入;聞:聽群眾訴求,聽群眾呼聲;問:問家庭情況,問民情民意;切:找準問題,開具良方。工作組先后走訪962戶群眾,第一時間摸清了幫扶村的基本情況:所幫扶的3個村共有村民1976戶、6086人,分布在22個小自然村,其中貧困人口457戶、586人,人均耕地不足0.6畝;由于地處山區,土地貧瘠,灌溉用水短缺,基本靠天吃飯;村集體不僅沒有經營性收入,還欠債多達上百萬元。
第一書記工作組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在山東能源集團黨委的指導下,很快梳理出8個困擾村子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自然環境制約,3個村子地處山陵地帶,土地貧瘠,水源匱乏,農業機械作業困難,商品物資及生產要素流動不足,發展步伐緩慢;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田水利設施不健全,農田難以旱澇保收;三是生產路不足,不便于運輸,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存在危橋,安全隱患重大;四是村里沒有企業,大量勞動力閑置,沒有固定經濟來源;五是村內河道失修,漏水嚴重,干旱時有河無水,汛期河水泛濫;六是村集體沒有收入;七是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老齡化嚴重;八是墳墓占用大量生產用地,土地緊張。
一個黨員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是一座堡壘,黨的領導就是老百姓的燈塔航標,無論在什么時候,黨的建設永遠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國企的黨建政治優勢,也是第一書記做好幫扶工作的黨建優勢。
第一書記工作組迅速幫助入駐村建立完善“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四議兩公開”、村務公開、村民議事規章、村干部激勵和保障等十余項制度,制作成展板實現“制度上墻”,懸掛于村中醒目位置,確保了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協同入駐村制定了加強黨組織建設、發展黨員、培養后備干部規劃,建立班子周學習制度,班子成員輪流做主講人,學習掌握扶貧政策,增強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定期召開黨員大會,以爭做合格黨員為目標,開展包環境衛生、包政策宣傳、包治安調解、聯系服務群眾等工作,促進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
抓黨建促脫貧,重在抓好組織建設、重在樹立組織形象、重在發揮組織作用。一是抓好支部書記第一責任人,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擺事實、舉例子、找榜樣、學典型,激發支部書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二是建好黨員隊伍這支“生力軍”,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和支部主題活動日,重點組織政治理論學習、商討黨務村務,研究討論脫貧措施,按照黨員分布、分片包干,壓實具體責任,激發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主體意識和內在動力;三是執行好“四議兩公開”這個“規矩”。認真落實民主集中制、黨務村務財務公開、“三資”管理等制度,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來監督,集中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推動村子發展、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穩定。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第一書記工作組采取多種形式與村班子一起提高素質。一是建立了定期集體學習制度,重點學習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涉農政策法規,邀請縣、鎮各口專業人員到村講解各項政策和操作流程及村級財務管理等方面內容。二是采取走出去方式,先后組織村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村、外鎮、外縣參觀學習,把學到的好經驗、好做法具體運用到本村工作中。三是提升組織協調能力。注重發揚民主,辦事公開,對涉及村里發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班子成員帶頭發家致富,帶頭學技術、學管理、找信息、闖市場,做能致富、會致富的干部,給村民作出榜樣。
一個村子要想發展,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產業,一個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形成自己的產業鏈。第一書記工作組在幫助村里打好產業基礎、提升發展后勁的同時,變輸血為造血,讓被幫扶人員由被動幫扶轉變為主動脫貧致富。
水是生命之源,路是致富之本,水和路是農村經濟的命脈,水和路是決定村子整體水平的重要所在,健全完善基礎設施才能提升村子脫貧的整體能力,儲備發展后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體脫貧能力。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關系到村子下一步的可持續發展,更影響著村民的生活質量。第一書記工作組先后爭取到各項資金2000余萬元,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
第一書記工作組深入田間地頭,廣泛征求村民意見,針對3個村的實際,形成了“一村一策”的精準幫扶思路。累計爭取各類幫持資金4846萬元,落實產業項目10個,集體增收40萬元,硬化道路10公里,建設水利項目5個,鋪設供水管道20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319盞,貧困戶戶均增收1545元,脫貧624人,其中的王莊村獲得“國家級古村落”稱號。
同時,第一書記工作組充分利用政府扶貧政策,發揮省屬企業產業特長,組織開展殘疾救助、健康義診、盛夏送清涼、“四險”入戶、走訪慰問等一系列活動,走訪幫扶976人次,惠及幫扶村全體貧困戶和廣大老年人,活動涉及面廣,受益人員多,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樹立起了“山東能源”的良好品牌形象。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作為省屬企業派駐的第一書記,在幫扶工作中體會深刻。
一是村莊協調發展,抓好班子建設是關鍵。貧困村之所以貧困,從根本上是因為村班子戰斗力不強,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只有緊緊抓住村黨支部這個關鍵,不斷規范班子運行、激發黨員活力、強化制度落實、增強服務能力,才能凝聚起脫貧致富的強大動力,為幫包村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二是堅持統籌謀劃。村集體的發展壯大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統籌謀劃。第一書記工作組駐村以來,系統整合配置省市縣各類資源,盤活村內資源,打造發展優勢,真正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
三是堅持科學配置。第一書記利用當前各類政策、資源和人才,為村集體發展注入新動能的契機,搞好頂層設計,理清路子、壓實責任,切實發揮人財物最大優勢,強力推動村集體的發展壯大。
四是堅持融合發展。發展壯大村集體,必須堅持黨的建設與中心工作一起抓,第一書記推進黨建與經濟融合、與生產要素融合、與村企融合、與一二三產業融合,在促進鄉村發展的同時,增加村民收入,實現市場主體發展與村集體發展的互惠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