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安生
產品營銷,不外乎“拉新”和“收割”,傳統的4P營銷理論可以找到其理論基礎。說實在的,我非常佩服這兩個概念的提出者,他把營銷過程中廣告傳播、產品分銷、銷售拜訪、促銷推廣、導購攔截、終端銷售等一攬子事,簡潔地用四個字總結。個人認為,“拉新”就是對產品精準的人群“促銷”,“收割”就是在適當的“渠道”對精準人群促進成交。
傳統的銷售,比如當街吆喝的攤位賣貨、走村串巷的貨郎賣貨、柜臺營業員臨柜詢問顧客、業務員上門拜訪等都是在拉顧客,這類“拉新”現場,第一次就實現“收割”的概率更高,當然也有通過第一次“拉新”認知后促成“收割”的。有的“拉新”和“收割”是一次性交替完成的,有的則是在不同場景、不同時間下完成的。
如今,在各大電商平臺開直通車(電商平臺付費推廣工具),都要建立拉新計劃和收割計劃。拉新計劃,通過精準匹配的關鍵詞、高點擊率的圖、精準人群獲得精準的訪客。收割計劃,利用精準的關鍵詞、收割圖以及與店鋪初步建立關系的人群(瀏覽過、收藏過、加購過、購買過的精準人群)溢價收割,促成成交。店鋪客戶基數越大,拉新計劃數據越多,大促的收割計劃成交金額也就越高。一般來說,收割計劃比拉新計劃產出效果好,尤其是大促時。而且,顧客在電商平臺搜索關鍵詞,本來就說明他們就有強烈的需求欲望,再通過精準的“拉新”和“收割”,投產效果自然非常好。
百貨業之父約翰·沃納梅克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但遺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了。”這也是很多線下廣告主的無奈。現今,新電商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精準的“拉新”和“收割”計劃,就會減少甚至避免這類情況發生。

近年來,大家紛紛吐槽線下店鋪租金上漲、人工成本等費用增加、人流變少,生意更加難做。其實是沒有搞清楚傳統銷售渠道和電商渠道“拉新”與“收割”的關系。
2020 年“雙11”期間淘寶全網銷售額達5249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天貓銷售達4982億元,傳統的銷售渠道培養多年的顧客,被電商平臺通過價格優勢、造勢促銷等方式輕而易舉截流。此長彼消,消除消費增長因素影響,電商平臺對一些適合網上銷售的品類瘋狂“收割”,對傳統銷售渠道的影響可想而知。
作為一個多年從事OTC藥品行業的老銷售,我發現,近年來藥店是越開越多了,藥店的貨架和品種卻在慢慢減少,主推利潤款的價格也越來越嚇人。然而,淘寶上賣藥的店鋪越來越多,一些藥品的價格甚至是藥店的一半左右,還可以使用店鋪優惠券、平臺優惠券。就我熟悉的一個藥店品牌網店,其2020年“雙11”期間的銷售目標是10億,全年30億。對于電商的“收割”野心,不知道傳統藥店是否做好了準備。
我曾經操盤的一個滋補品天貓店鋪,其中大量成交顧客都是通過搜索“品牌+關鍵詞”的形式進店成交的。后來通過分析成交數據發現,這些顧客所在城市的實體終端其實都做得非常好,也有很強的影響力。隨后,我們針對這些城市設置了單獨的直通車——“×××(“×××”代表該滋補品品牌名)品牌收割計劃”,將品牌詞“×××”“×××+類目關鍵詞”及“×××+精準類目大流量詞”作為計劃主推關鍵詞,通過價格和高溢價卡首屏,搶占直通車第一位置,并保持長期推廣。計劃推廣后,不僅擴大了品牌線下暢銷區域的顧客成交量,計劃的ROI數據也非常好,而且店鋪的流量更加精準,銷量也增長一倍。疫情期間,由于消費方式的限制,該店鋪訂單量甚至比平常還增長了兩成。其實這就是企業通過線上電商平臺對線下消費市場、消費人群的無聲“收割”。
十幾年前我曾就職一家重點做女性市場的藥品企業,當初,我們一個省的銷售團隊就有近百號銷售業務人員,都經歷了在藥店大賣場導購促銷、第三終端會議營銷銷售、第三終端鄉鎮藥店區域控銷模式銷售、連鎖藥店銷售等。后來,公司上層開始了給大型藥品商業公司供貨、貼牌銷售等一系列操作,價格體系一下子就亂了,原來市場一線業務員多年的“拉新”被一下子“收割”,原來的銷售團隊也走了不少,每個省只留下一兩個人負責市場業務,做得很是艱辛。倒是最近聽說該企業做得很紅火,正在添置新設備。因為他們通過招商在電商平臺銷售,由于沒有制定線上線下產品價格保護體系、價格保證金和監督處罰制度,各電商代理商賣的價格都比線下低。出于好奇,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發現,同規格的產品在淘寶比在連鎖店便宜了近30%,而且套裝還要更優惠。如果長期服用該品牌藥品的顧客懂得并習慣到網上買藥,結果可想而知。該企業的上述行為雖短時間“收割”了線下實體藥店的流量,增加了銷量,甚至“收割”了部分其他同類品牌產品的線上流量,但損失最多的是傳統線下經銷商、藥店和業務員們,他們很可能不會在線下再為這個品牌“拉新”了。這種以犧牲企業傳統渠道為代價而獲得短時間銷量增長的策略,利弊得失現在也不好妄加評論,只有交給時間了。
以上實例,對企業營銷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隨著電商發展的大趨勢,是選擇放棄線下“拉新”通過電商“收割”,還是選擇“兩條腿走路”,這對于在OTC銷售的藥品品牌或是在線下商超、標超、便利店銷售的食品品牌來說,都是必然要面對的。對此,我想聰明的企業管理者會有明智的選擇。
在我看來,應利用線上提供的精準數據,選擇合適的線下渠道,然后在終端通過新的視頻媒體、頭條、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人員促銷等方式“拉新”和“收割”,做大做強線下市場。同時,電商平臺通過“拉新”和“收割”自家品牌的線下消費人群,可以提升和完善電商運營技術的精準程度,以增加產品銷售和品牌影響力。加之對“拉新”和“收割”的流量進行有效的管理,就能提升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形成流量閉環,減少后期“收割”費用成本。

如何利用微博、頭條、抖音、火山等新媒體進行精準的“拉新”,然后通過大數據精準“收割”增加產品銷量和品牌影響力,是企業管理者必須盡快要考慮和落實的。任何平臺最開始的流量是最便宜的,之后隨著平臺的發展和強大,流量必然越來越貴,淘寶直通車點擊單價的變化就是個實例。
作者:一個有20多年一線市場經驗的營銷老兵,曾擔任過某食品企業營銷部副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