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川川 圖/ 李藝雯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杭州市作為浙江省的經濟、文化、科教中心,是長三角中心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交點以及“網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
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強市,2019年杭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373億元,同比增長6.8%,增速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杭州企業的數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位。
杭州正以打造萬億級信息產業集聚群為目標,深入發展高新技術、數字經濟、戰略性新興等產業,以人才引領釋放創新活力,用創新機制賦能高質量發展。

之江實驗室研發的類腦計算芯片
杭州是一個大氣開放的創業天堂。近年來,杭州扎實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營造“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人文精神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氛圍,投資創業環境不斷優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來華工作創業的外籍專家和人才也越來越多。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杭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杭州市連續十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在2017年以來的人才凈流入率、互聯網人才凈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凈流入率均居全國城市第一。在吸引外籍人才、服務外籍人才、發揮外籍人才作用等方面,杭州一直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
加快推進杭州人才國際化,對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國際化水平、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起,杭州大力實施“115”引進國外智力計劃,已累計立項資助引智項目1891項,引進高端專家5000余名,聘請各類外國專家超過6萬人次,財政資助超億元;建立5個國家級、8個省級和37個市級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11名貢獻突出的外國專家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62名外國專家榮獲浙江省政府“西湖友誼獎”,61名外國專家入選杭州市政府“錢江友誼使者”。
為了加快當地科技發展進程,杭州不斷大力引進學科建設和產業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各個區縣也不斷為廣納人才發布了許許多多利好政策“筑巢引鳳”。
西湖區出臺“西湖英才”引智工程人才新政,大力實施“西湖英才計劃”,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西湖區產業基金、10億元的西湖科創直投基金、4億元的科技金融風險池基金,并對人才落戶、購房租房、子女就學、醫療體檢、文旅出行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務保障。
高新區(濱江)聚焦“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正以更深層次的邏輯,加快推進產業業態、城市形態、人才生態“三態”深度融合,走出了“人才帶技術、技術變項目、項目融資金、實現產業化”之路,謀求更有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生態。
蕭山區為優化人才工作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出臺《關于支持建設蕭山區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的若干意見》《蕭山區海外創新孵化中心建設管理辦法(試行)》《蕭山區外國專家工作站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等系列政策,確保政策落地,不斷提高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外國高端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面保障。
江干區于2019年出臺《江干區關于支持國際人才創業創新的實施意見》,從項目評審到上學就醫,不斷施策,為引進的國際人才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便利度。江干區在2011年啟動“百人計劃”,旨在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2016年研究制定新一輪引才政策,并在2017年對政策進一步進行了完善,實施“啟明星”與“直通車”兩大計劃,實現初創培育和引強引稅同步,大力引進帶項目、帶技術、帶資金來江干區創業的高層次創業團隊和人才。
拱墅區推出“外創十條”,對入選“運河英才”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外籍非華裔國際人才,提供創業資助、辦公支持、創業服務、資金支持、安居保障、子女入學、交通出行、保險保障等八個方面的全方位政策支持。另外,為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平臺和機構的引進合作,還提供了平臺合作補助以及機構運營補助。
2020年9月,林德工程亞太區總部落戶杭州西湖區,成為第一家在杭州設立亞太區域性總部的世界500強外資企業。林德工程亞太區首席財務官于恒(Joe Buetzler)表示,杭州的科技創新環境目前走在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前列,具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和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這里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開放包容的政策,對外企落戶杭州十分具有吸引力。另外政府有關部門還會經常上門服務,主動幫忙溝通、解決問題,因此對杭州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油站配2臺油泵,互為備用,對液壓油持續進行加壓,維持油站出口恒定的工作壓力。渣鎖斗閥的液壓執行機構采用雙油缸的形式,每臺閥門配1個電磁閥組,DCS通過遠程信號對電磁閥組進行控制,切換油路,達到開關閥門的目的。蓄能器為能量存儲單元,在油泵故障時,仍能保證渣鎖斗系統正常運行若干次。
通過濱江區“5050計劃”孵化的企業代表蔡寧對整個孵化過程有著很高的評價:“之前都只能是靠自己比較零散地獲取一些政府項目的信息,但現在當地部門會比較系統地給我們做一些輸入,包括一些人才政策、房租補助等項目,還有一些創新創業的比賽等。”

通過濱江區“5050計劃”孵化的企業代表蔡寧接受記者采訪
為建設國際化人居環境,杭州不斷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居住環境與國際接軌,促進外籍居民與本地居民和諧共融。
杭州市第一批國際化示范區,錢塘新區朗琴社區居住著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名外國人。這里創建了朗琴社區夢享家文化家園,開辟了“share·樂”課堂、“joy·閱”圖書室、“home·味”廚房、“star·韻”舞蹈室、“club·躍”乒乓球室等特色活動室,這一系列“共同共融”的社區活動,讓居民共同感知中外“家文化”,共同促進中外“家融合”。
2019年以來,江干區推出“江河匯才”智慧服務平臺,布局17個人才服務驛站,實現省市鏈接、區級服務等100余項,助推“最多跑一次”人才服務改革。江干區的錢運國際人才社區大力搭建國際人才創新創業聚集空間,以國際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服務,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工作生活服務環境。社區為國際人才在居住、就醫、子女入學、出入境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便利,實施規范化標識工程,對公共場所外語標識進行專項整治,實現重要場所、重點區域國際化標識全覆蓋,努力營造國際化的宜居環境。據社區負責人介紹,為讓外籍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區,社區積極組織文化活動,先后推出了“后備廂市集”、露天彈唱會、迎春花展等富有特色的活動,充分滿足國際人才休閑娛樂的生活需求,營造家的良好氛圍。
位于蕭山區的ITC(International Talent Center)歸谷國際中心,其中心定位為國際人才社區。為國際項目了解杭州,落戶錢江世紀城提供了從人才到企業的全方位支持,從“國際人才公寓”“國際產業成長平臺”到“蕭山國際人才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國際人才和企業落地服務,目標是打造一個國際人才匯聚的有機城市聚落,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
為了更好地完善國際人才配套,蕭山區委人才辦牽頭設立了蕭山國際人才服務中心。該中心的建立為外籍及海歸人士等國際創業人才提供了政策咨詢、金融投資等一站式服務,涵蓋創業、就業、生活等方面的59項政府服務事項和70項國際人才定制服務事項,真正實現一站式集中辦理,極大程度上為國際創業人才提供便利。

林德工程亞太區首席財務官于恒(Joe Buetzler,德國籍)接受記者采訪

之江實驗室黨委副書記趙新龍接受記者采訪
為推進科研驅動力,要建立以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為核心的科研團隊,要建立致力于原始創新、自主技術創新及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人才團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圍繞產業發展的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原創性問題進行攻關。
之江實驗室作為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戰略性科研機構,著眼于建設成為解決智能科學與技術領域方向性重大問題的集團軍,以源頭創新引領和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發展。該實驗室以人工智能與網絡信息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重大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推進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有機互動和深度融合。
成立3年來,之江實驗室堅持集智攻關,以大兵團作戰方式密集推進一大批科研項目。其牽頭研發的“之江天樞人工智能開源平臺”已面向學術界、產業界全面開源,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自主可控夯實基礎。

數字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胡楚良接受記者采訪

記者在浙江巴頓焊接技術研究院采訪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是中科院計算所在浙江省唯一深度合作布局的產學研項目,研究院的成立是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全面推進“三化融合”行動,營造數字經濟產業新生態,實現地方政府與名企名院名校戰略合作的新模式新探索。作為中科院計算所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布局數字經濟的重要舉措,研究院致力于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智能的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新興產業和高端人才的有效聚集,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胡楚良介紹說:“研究院現已成立新媒體、寬帶智能互聯技術、智能超算、區塊鏈物聯網、三維視覺及行為識別等5個研究中心,引進了一批院士、研究員、副研究員、青年科研骨干等高精尖人才。目前已引進、孵化17家科技型企業,3個項目入選2021年度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
西湖大學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按照“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致力于集聚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努力為國家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突出貢獻。自成立以來,西湖大學云集了來自十幾個國家的30余位外籍教師,共同追求和探索科學真理。
現任西湖大學工學院講席教授、生物醫學研究與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默罕默德·薩萬(Mohamad Sawan)教授來自加拿大,于2019年加入西湖大學。“西湖大學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個創舉,在體制機制方面有很多創新,我在學校里經常能見到校長先生,同他當面溝通交流各種問題,提出來的要求也很快能得到回應。”在他看來,杭州是一個人才“引力場”,人才擁有科研創新的自由,擁有展示才華的空間,擁有政府部門的支持,是一片創新發展的沃土。
“要激發各類主體活力,破除制約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藩籬,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由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焊接研究所、浙江金蛋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的民辦非企業機構——浙江巴頓焊接技術研究院,不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推進產業高新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據馮長根院士介紹,這種創新式的民辦非企業機構新模式有機融合了政府的力量、國外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市場化運營的機制。這種機制的形成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解決企業甚至行業的發展瓶頸問題,例如浙江巴頓焊接技術研究院幫助中國將焊接自動化率從不足5%上升到80%以上,這一系列難題的解決將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換代。
人才聚則事業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為全面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大決策,促進群賢畢至、人才濟濟新局面,傾力打造發展新高地,杭州市委、市政府始終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著力提升城市國際化發展水平,持續加大人才培養、引進政策力度。
在未來,杭州國際化人才引育機制將更加完善,國際人才往來交流將更加深入,國際化的人才服務和居住環境將更加便利,成為國際人才創新創業的向往之地。
杭州,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一個創新活力之都,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故事在這里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