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高等教育和青年人的親切關懷,同時對高校的思政隊伍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建設方法。
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下,高校改變了思政教育總體布局和運行機制,把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服務體系等各個環節,構建了以“學科思政”為理論引領、以“課程思政”為主渠道,以“日常思政”為主陣地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逐步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如何在“大思政”教育的合力下,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學相結合,將輔導員、班主任、黨團組織和思政理論課教師緊密聯系在一起,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以課堂內外的互通和多學科教師與學生管理的聯動,打造全員育人格局、構建全過程多層次育人機制、建立全方位多維度育人體系。需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有機結合起來,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教師隊伍和學工隊伍為兩翼,囊括學校管理、服務人員,涵蓋學生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各個階段,探索高職院校三全育人踐行機制。
1.1 構筑輔導員能力提升平臺 以輔導員隊伍為經線,打造專家型、金字塔式輔導員隊伍;以班主任為緯線,構建導師型、朋輩式班主任隊伍。基于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思政教育工作室、輔導員培訓班、輔導員沙龍、輔導員超星交流平臺,形成一“賽”、一“室”、一“班”、一“沙龍”、一“平臺”五個“一”能力提升平臺。
1.2 加強班主任的管理 以班主任為緯線,構建導師型、朋輩式班主任隊伍。通過開展班主任素質能力培訓班等加強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發揮其教育主體的為人師表作用,使班主任能夠適應學生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3 充分發揮典型學生的同伴教育作用 培育同伴教育平臺,采用故事分享、風采展示、經驗交流、現象透析、案例分析、總結表彰等形式開展。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通過同伴分享故事的形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1.4 注重教師的課堂管理和引導 充分發揮“兩課”教師在大學生系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價值導向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專業課教師的課堂思政教育能力。把引導和管理巧妙地融合到教學的每一個側面,使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思想管理的滲透共同發揮作用,實現教書與育人統一,教學與管理統一。
1.5 提升管理服務人員的教育能力 加強管理服務崗位員工的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通過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通過優質的管理服務給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2.1 針對大一新生開展新生適應性教育 開展環境認同教育,有組織地引導大學生新生參與學校各項活動;開展校史校情教育,通引導學生盡快了解母校、熱愛母校,適應大學生活;開展校紀校規教育,引導學生遵紀守法,提高學生規則意識;開展專業學習教育,使學生提升專業的認同感教育、掌握專業學習的方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檔案,教授新生加強自我情緒調整的技巧和技能。
2.2 針對大二學生開展能力提升教育 大二以提升就業能力、考取專業技能證書、增強就業技巧、參加社會實踐等為訓練目標,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專業課程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學生民主與法治管理教育、責任意識教育、人文素養教育,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素養,利用“第二課堂”的實踐拓展活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
2.3 針對大三學生開展社會適應性教育 以加強企業實踐、從學校人轉向企業人角色改變、適應企業工作環境和崗位等為訓練目標,提升就業求職技巧、處理人際關系、提高情商等方面素養。從專業教師、校企合作的企業家、校友中挑選專家團隊,專門用于指導和解決學生進入社會將面對的各類問題,同時開展就業類、心理類、自我認知類等講座培訓,改善學生自卑心理、增強學生就業自信心,并跟蹤學生工作適應、勝任等情況。
3.1 課程教學、科研創新與實踐有機結合,“知行合一”多維育人 建立課程標準審核和評價制度。作為教學督導和教師績效考核、晉職晉級的重要評價內容。落實校領導和教學督導聽課制度,明確課堂教學紀律要求,制定課堂教學管理辦法。完善科研管理的績效、考核、激勵政策,努力做大科研規模。實施科研育人,組建科技創新平臺,搭建師生交流互動舞臺。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框架過構建專業課實踐教學、軍事訓練等第一課堂實踐與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志愿服務等第二課堂實踐有機結合,形成實踐育人大格局。
3.2 提升管理、服務質量,完善管、服結合育人機制 將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和課內外的教育策略統一到“以學生為中心”的主線上來。完善干部考核管理評價體系,把育人功能發揮納入管理崗位考核評價范圍,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崗”,提高各類教育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始終關注學生成長成才的整個過程,關注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畢業、就業等各個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服務。不斷完善服務育人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使服務育人經常化、科學化、制度化。
3.3 扶貧扶心,深化資助、心理育人內涵 深化資助工作的育人內涵,融入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和勵志教育,倡導公平、公正、公開理念,在潤物無聲中對學生進行生活幫助、精神鼓勵、思想引導和行為規范。以學生的生命教育為核心,打造課程、咨詢、科研、活動等為一體的系統教育體系。從大健康的視角,針對新時代高職生特點,以高職生學習力研究和提升為突破點,打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
3.4 聚焦政治站位,構建融媒體平臺,提高文化育人質效 聚焦政治站位,堅持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育人目標明確。構建綜合、聯動、高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媒體平臺,以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為載體,持續推進“兩微一端”新媒體及傳統紙質媒介建設。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實現網絡陣地全覆蓋,擴大網絡育人覆蓋面和服務面。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教育,深入開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學風校風、美化育人環境,涵養師生品行、浸潤師生心靈、引領社會風尚,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化育人質效。
頂層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三全育人”能否得到保障,因此必須積極探索能夠保證其穩定、持續和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建立常態化的行之有效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及考核機制。學校黨政領導班子要深入思政課教學第一線,指導課程建設;教務部門要統籌教育資源,規范課程建設和課程評價標準,加強試點課程、示范課程和培精品育課程的培育,推進專業群建設;學工部門要加強促進學生發展的體系建設,建立適應新時代學生特點的教育管理制度;人事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在人才引進、師資培養、職稱評審等方面有所體現;后勤服務部門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體系。要樹立全局意識,將“三全育人”工作納入學校發展整體規劃,明確各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職責,通過全校教育資源的集中再分配,建立機制完備、層次分明的育人格局。
高職院校應立足高等職業教育實際,健全制度體系和制度落實機制,實現育人主體協同協作、育人過程同向同行、育人機制互聯互通;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有機結合起來,以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十大”育人體系為基礎,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通過學科教師、學工隊伍、管理人員、后勤人員等有機聯動,形成全員育人合力,明確育人智能,深化服務育人;施行分層管理分類指導,構建全過程多層次育人機制;形成任何學科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任何教師都有思想政治教育責任、任何育人環節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全員協同育人機制。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把對學生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促進學生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