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白云學院 廣東 廣州 510450
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國家如此,大學更是如此,要高質量發展就要不斷加強文化建設。應用型大學教育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它具有教育性、高等性、職業性、區域性四個特征。這四個特征注定了它在履行教育義務的過程中,融入了文化傳播職能。四重文化環繞下的應用型大學教育在傳承民族文化、堅持大學文化、引領區域文化、對接企業文化中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張應強在考察“教育”與“文化”的詞源學意義時發現,在中西文中,“教育”與“文化”在詞源上具有同義性,因此以至于有人認為“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這正好反映了教育與文化的緊密聯系。教育起初作為一種模仿、示范、傳習活動,是在有了初始文化之后才出現的,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播活動。
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是對本國、本民族、本地區文化和對思想、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播,他們在傳播的內容、過程、方式、方法上都自然都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烙印。世界觀、人生觀的樹立,美與丑、對與錯的標準都與本民族的傳統道德理念休戚相關。美國倡導的是“英雄主義”氣概、日本提倡的是“集體主義”精神、德國強調的是“一絲不茍”的態度、法國彌漫的是“浪漫主義”情懷、英國充滿了“貴族紳士”的氣息、中國則把純樸、勤勞、善良貫穿教育的始終。這些都是民族文化通過教育的傳播手段,在一個國家中世世代代傳承的結果。
民族文化的傳播無論在什么類型、什么層次的教育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源源流長的原因所在。應用型大學教育同樣在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提高綜合素質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按照教育部的規定,統一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嚴格規定了課程的內容、課時、要求及人、財、物投入力度,并定期進行檢查和評估。課程思政要求所有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擔當起育人的重任。這些都是應用型大學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舉措。
大學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追尋的目標、內容、方式和風格構成的大學精神和大學靈魂,統一稱為大學文化。大學文化是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篩選和積淀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的大學所有財富的總和。它是在大學這個特定的校園地域內,潛移默化地支配師生行為的文化意識形態,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價值觀念、信念、團隊意識、行為規范和思維模式,是反映學校精神狀態的價值體系。通俗點講,大學文化是一個學校的個性和特色,或崇尚自由,或弘揚真理,或求真務實,或止于至善,或創新,或實用。
很多大學除了堅持所倡導的自由民主、踏實、勤奮等通常的大學文化外,還把自己獨有的特色文化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并以校訓的形式體現出來,在校園顯著的位置篆刻或書寫,它時時刻刻提醒、激勵師生,成為了學校一條亮麗的風景線。當然不同類型的大學其文化的具體內容不同,校訓的含義也有所區別。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激勵著一代代清華學子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南京大學的“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勸勉南大學子勤奮學習,誠實為人。吉林大學的“求實創新、勵志圖強”集中體現了幾代吉大人腳踏實地、艱苦創業、勇于進取、奮力拼搏的精神風貌。中國科大的“理實交融”,東南大學的“止于至善”等等都是學校自創辦到不斷發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獨特文化。廣東白云學院的校訓“敦品勵學、求是篤行”體現了發揚“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白云精神,突出了以國際化戰略為引領,以信息化戰略為支撐,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工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職業性應用型人才的擔當。深圳高職院的校訓:“敬業、創新、務實、奉獻、協作”,可釋義為:勤勤懇懇的敬業精神、敢想敢干的創新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夙夜為公的奉獻精神、同舟共濟的協作精神。如果說綜合性的本科院校注重的是鼓勵年輕人為實現理想而勤奮、努力、拼搏,則應用型院校講究的是敬業、務實、創新。由此可見,大學文化與各個學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是密不可分的。
區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由區域人通過長期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生產實踐所創造或逐漸形成的區域財富的總和。區域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一定區域的人文環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意識、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不同區域的文化呈現出鮮明的不同特點。如粵港澳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秦晉文化、京津文化等。雖然它們都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但又各具彼此迥異的特質。區域文化的良性發展能促進區域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從而有效推動社會進步。
隨著社會的發展,應用型院校作為向所在區域培養高技能人才和提供科技服務的教育機構,與區域的關系日趨密切,大學文化與區域文化的交融也日益深入。應用型院校大都是由各個地區政府或個人主辦的,招生的生源比較集中、學生就業的地區也相對集中,因此受區域文化的影響相對較大。雖然隨著各個院校的招生范圍不斷擴大,全國各地的生源齊聚一校,但院校所在地區的生源占80%以上,學校的教育也都打上了區域文化的烙印。外地的畢業生中有50%以上留在學習地工作,特別是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當地就業的比率更是高達70%-80%。因此區域文化的學習和適應,也是應用型院校培養學生過程中應該重視的問題。大學文化不僅對置身其中的師生員工具有感染影響作用,對周邊的社區同樣具有人文影響,具有價值溢出效應。地區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生活習性自然而然的也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應用型院校要準確定位,利用區域優勢,錯位競爭,把服務區域作為辦學目標之一,走差異化發展之路,真正在區域文化發展中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和優勢。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準則、經營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范和發展目標的總和。從層次結構上來看,企業文化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它具有導向功能、約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調適功能和輻射功能。
比如海爾提出的“真誠到永遠”具體落實到設計、生產、銷售的每一個環節,滲透到每一個部門的操作規程和崗位責任,其售后人員必須嚴格履行“五個一工程”就是海爾精神的具體體現。萬科公司給自己的定位是:做中國地產行業的領跑者。萬科對內平等,對外開放,致力于建設“陽光照亮的體制”,把人才視為資本,倡導“健康豐盛的人生”。讓優秀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有集體榮譽感,并熱愛著企業。
應用型院校具有強烈的職業性特征,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倡學生零距離就業,就必須把對應專業的企業文化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盡早的了解企業、盡快的走進企業、盡力的服務企業。
而企業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淀,凸顯了企業自身的發展特色及價值理念,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企業特色,如何將眾多的優質的企業文化導入校園文化,形成符合職業院校發展的特色校園文化,這需要尋找二者的共同點,任何客體對文化的接受都要經歷“知曉、感知、理解、認同、力行”五個階段。“訂單式”、“3+1”等的培養模式,都是讓學生盡快了解企業文化、盡快適應企業的上好方式。把企業文化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學中,請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進行講課和講座、邀請企業參與學校舉行的專項活動等,使企業文化與學校教育進行對接。
哈佛注重學術質量,致力于培養領導者。而普林斯頓則為中小企業培育管理人員而努力。它們同樣優秀,卻大相徑庭,難以相互替代與模仿。哈佛大學的傳統經營培訓,培養出“西裝革履式”的大企業高管。而斯坦福創新的“小企業精神”培養出“著T恤衫”的新型小企業家。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灰領”人才,在學校學習過程中,企業文化的學習和實踐必不可少。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幸福源自奮斗"的精神價值,培育國民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與行為方向。對于應用型院校來說,建設具有高度職業性、區域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校園文化,將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從而培養學生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忠誠規范、團結合作、公正公平的職業素質,以達到為企業、社會培養所需的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