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衛生職業學院 河北 廊坊 065001
國家興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高校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創新、服務社會的國家教育機構,它擔負著無比艱巨的社會責任,而實現高校的社會職能和社會責任的主體是教師。教師不僅承擔著授業、解惑的任務,同時也是傳承人類文明與道德的表率,其勞動價值歸根結底體現在學生素質的發展上,。教師的道德素質,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和學生未來服務社會的水平。在這個意義上說,比起他們的業務專長,教師的師德建設則顯得更加的重要。《禮記》記載:“師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可見,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對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教師的道德素質簡稱為師德,,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須的道德品質。教師的職業道德包括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技能、職業良心、職業作風和職業榮譽等要素構成,它們互相配合,從不同角度折射出師德的特定本質和結構模式。“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教師職業特點及專業特點的總結和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師德可以用來調整教師和教師、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是社會一般道德在教育行業的特殊體現。本文將以師德涵義為視角,在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出分析的基礎上,探知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師德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其內涵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擴展。在古代,從春秋時孔子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到到唐代韓語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到南宋朱熹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都體現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師德,并且在德行、信仰、能力和知識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對于新時代高校教師來說,在秉承傳統師德精髓的基礎上,還要與時俱進,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共產主義道德為基本原則和行為規范,確立最先進、最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傳播知識、思想和真理,塑造靈魂、生命和信任的時代重任。師德建設不僅是是確保“培養什么人,”的前提,也是保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
“教乃國之本,師乃學之本,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教師是根本,師德是核心。習近平指出: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教師自我修養。教師不但要要加強理論學習,提升自身道德修養,還要堅決抵制不良意識的影響,更要時刻以師德標準來規范言行、承擔責任、履行義務。深厚的專業知識、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的視野與格局豆漿迎來學生和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所以高校教師要明確教育者先受教育,并將所受教育內化為自己的素質和修養,為傳播真、善、美打下堅實的基礎。正如王夫之所言:“德以好學為極,欲明人者必須自先明。”
1.敬畏三尺講臺。課堂是教師演繹人生的舞臺,講臺則是教師秉燭堅守的陣地,教師要珍愛講臺,要把更多的熱情、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去。尊重每一頁教案,每一支粉筆,每一幀教學視頻,堅守育人初心,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探究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分析學情,做到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2.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教育家劉佛年曾經說過:“所謂師德,或者說教師修養,包含許多方面的內容,但最重要的,我以為是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學生的態度就是對事業的態度,這是修養中最重要的內容。”“熱愛學生,有教無類”體現了對待學生要有愛心、要公平;“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說明對待學生更要有耐心;“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先攻”、“教學相長”更是展示了教師的虛心和包容心。尊重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師生間亦師亦友,挖掘學生潛能,啟迪學生心智……,這些健康美好的師生文化師德建設之路上美麗的風景。
3.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段話充分體現了以德立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師者,人之模范,”學生以教師為榜樣,所以,教師要特別注重師風、師語、師情等方面的培養,做到為人師表。與此同時,還要堅守愛國守法、愛崗敬業、文明友善、樂觀上進、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個人品行,做到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
師德評價是根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借助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等方式,對教師思想、態度、情感和行為等所體現的道德狀況進行善惡評判,并表明褒貶態度的一種手段及過程。評價活動應以公正、正確、科學的理念和原則為指導,依據既定的任務和目標,建立自評、互評、督導參評、學生評價和組織考評相結合的師德評價機制,對教師的師德表現進行評價。為了充分發揮師德評價工作的積極導向作用,有必要建立長效的師德建設考評監督機制和嚴格的師德考核體系。
師德環境是指影響教師職業道德意識、情感形成和發展,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發生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合。因此,優化包括社會輿論環境、法律和政策環境以及經濟環境等在內的社會大環境,優化校園環境,創設良好的教學、科研工作氛圍,此外還要切實了解并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
綜上所述,高校師德建設是適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學風、校風建設的推動力量。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教師的主體方面和學校組織方面都要進行不懈努力和完善。只有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將高尚的師德師風視為承載高校建設的堅強基石,才會使高校教師這一職業成為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正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