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第一小學 河北 唐山 063611
大部分體育教師習慣應用游戲化教學法改善學生的身體形態,但是本質上游戲化教學法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在改善學生身體形態方向上不具備明顯差距。游戲化教學法與傳統體育教學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學科綜合素質,讓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收獲了更多的快樂。游戲化教學法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育,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鍛煉。
處于發育敏感期的兒童即使沒有進行大量的體育活動,其身體形態變化也較為明顯。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時要拼盡全力,只有加大活動訓練量才能實現學生身體形態的積極改變。根據研究機構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教師的這一認識是錯誤的。
生命在于運動,強健的體魄是學生享受快樂學習生活的基礎。大部分學生能夠意識到體育活動的重要性,但是對于教師采用的傳統教學模式較為反感。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教師忽略了學生的運動趣味性,過于強調體育成績的重要性。理論課程占比較少,很多情況下學生對于自己將要接觸和參與的運動不了解。過量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造成學生身體損耗,嚴重時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正常發育。因此,體育教學需要適當控制訓練量,通過有效訓練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例如,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都會要求學生圍繞操場跑步完成熱身運動。考慮到調動學生運動積極性,保證學生成功熱身的前提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替代跑步實現熱身。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隨著游戲進程的深入而一點點縮短,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體育場。即便是哪個同學在奔跑過程中不慎跌倒,拍拍身上的灰塵迅速加入游戲活動中。體育教學游戲化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在享受游戲樂趣之余提高了身體素質。
小學生年齡較小,身體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教師要認識并重視學生的身體發育情況,根據教育行為心理學研究分析來看,小學生在心理情緒波動時無法宣泄或宣泄方式錯誤。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對于教師的部分指令理解執行不到位。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導致“打小報告”事件頻發。教師根據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提出表揚或批評都會引起學生心理情緒上的震蕩。部分小學生交流溝通能力較差,不善于表達自己,被教師和同學誤解之后被迫選擇“忍氣吞聲”。小學生需要一個發泄情緒的渠道,需要教師等成年人的輔助能夠迅速擺脫負面情緒的陰影,而體育教學游戲化是化解學生負面情緒的良藥。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游戲時要注意每個學生的參與度,確保每個學生能夠完全認真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去。通過體育教學游戲化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于傷痛等注意分散到游戲過程中。從某種程度來說,小學生是一個“健忘的群體”,上一秒情緒還處于波動狀態,下一秒就可能恢復正常。教師在日常課程設計過程中重視游戲流程,保證學生游戲體驗的同時達成緩解學生心理壓力釋放學生心理情緒的目的。例如,教師通過其他學生得知小亮和小明因為橡皮擦的歸屬問題發生矛盾,兩人都覺得桌子下面的橡皮擦是自己丟失的。教師在游戲開始前的準備階段可以適當調整兩人的游戲位置,讓小亮與小明具備接觸的客觀條件。在游戲過程中觀察兩人的行為活動和心理狀態,在適當時機加強兩人之間的團隊合作。小明在與小亮接觸過程中逐漸放下了怨恨的心理包袱,兩人在游戲過程中團結一致,取得了亮眼的游戲成績。教師通過體育教學游戲化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體育教學游戲化幫助緩解學習焦慮等心理問題。
不同階段的學生興趣愛好不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重復使用幾個游戲模板逐漸讓學生產生了審美疲勞。小學生習慣模仿,急于表現自己。大部分學生會不由自主模仿體育教師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的表率作用對于學生的體育素養提升具備一定的影響。
部分教師對于體育教學游戲化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體育教學不需要布置作業或者布置的體育作業較為“簡易”。這一認識是片面的。實踐性作業是體育教學游戲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給學生布置體育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性格以及體育學習狀態。例如,教師在指導完學生健美操動作之后,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搜集健美操的演變過程并根據其動態過程錄制真人演示視頻。學生在完成作業鍛煉身體的同時需要父母的協助,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搜集健美操的“演變過程”。根據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編排動作,大部分學生勢必會向父母求助從而實現親子作業的目標。實踐性作業是體育教學游戲化的具體表現,學生體驗過體育游戲學習知識能力之后,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實踐性作業實現自我體育學科素養的跨越。教師在布置實踐性體育作業時要忽略內容的專業性,要求學生作業過程中側重生活化。教師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不僅要考慮內容的專業性,還需要根據學生與家人的配合程度以及學生搜集整理材料的準確性和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