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華
(齊齊哈爾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民族旅游的文化交流與教育功能是與生俱來的,民族旅游是一個以“異文化”為核心的區域旅游類型,以特殊的自然生態、社會風情、民俗生活等,在整體上實現跨文化交流旅游體驗模式,“異文化會向本文化打開其多層次而又相互交融的錯綜復雜面貌,為個體生命的未來開拓展現多重可能性,從而與本文化之間形成錯綜復雜的相互涵攝關系”[1]。使得旅游者參與民族旅游便與民族地區文化產生互動。近年來,利用旅游活動提升國人文化自信,構建“家國情懷”成為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文教功能隨之成為我國民族旅游的重要賣點,并成體系化發展。可以說,民族旅游的體驗型旅游產品的形式與“異文化”所造就的吸引力,在本質上符合我國當代青年的信息接受方式,也與當前國家所倡導的社會對青年“家國情懷”構建不謀而合,在發展方向上形成了統一性。
同時,現代旅游產業本身具備一定的文化吸收與釋放功能,“旅游業的興盛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正在經歷著一個持續不斷的‘重構’過程,這是一個跨越文化邊界的擴散、融合的過程”[2]。顯然這一“重構”過程正是依托于獨特文化內核的民族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民族旅游開發者有意識地將其民族文化內核的釋放與傳播功能,與教育和引領當代青年“家國情懷”的構建功能作為“重構”的基石,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現代旅游應具備的產業素質,保證其文化交流與教育功能的實現。
民族旅游是“一種依托于當地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以當地民族自身及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為核心吸引力,為旅游者提供一種特殊難忘異質文化體驗的旅游形式”[3]。對于民族旅游來說,在提供輸出異質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文化交流與教育功能體系,不僅是其突破自身、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傳承文化、助力國家發展主題的要務。
民族地區旅游資源有其獨特性,旅游開發者對這種獨特性的把握與運用,可能構建起“陌生化”的吸引力,從而使民族文化得以交流互動,但也可能造成一定的“疏離感”。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發展尚未成熟的階段,其民族文化體驗活動只是停留于表淺型的觀光游覽方式,旅游者在游覽過程中只是領略與接觸到民族地區人民生活的某一個側面,并不能真正體驗與接受民族旅游所應傳達的核心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廣大民族地區大多分布于西北、西南等地區,在我國旅游產業發展尚未成熟之前,這些地區逞一時閉塞之勢,因此,有一些地區的民族資源并沒有及時融入民族旅游產業的系統開發中,造成了本應突出民族性和文化性的民族旅游在旅游和文化融合過程中的脫節現象。
在民族旅游中針對文化交流與教育功能的開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疏離感”,文教功能的開發是對表淺型游覽方式的突破,在核心內涵上更加強調民族性與文化性,更易于旅游者由內而外的接受;其次,文教功能的開發更注重民族旅游獨特的審美性能夠得到大眾化的呈現,其在理解上更高的寬容度將吸引不同類型的受眾群體;第三,文教功能的開發能夠變“疏離”為“融入”,正如有學者認為其包含的關鍵要素“以民族文化為核心吸引物、獨特性、一種旅游形式或活動、經歷或體驗、他民族自身也是一種旅游對象、自然和人文旅游相結合和跨文化互動”[3]。而這些關鍵要素恰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現代旅游中經濟活動與物質活動相互依存的社會文化內涵;而且現代旅游本身是一種以精神享受為主的消費活動,可以看成是一種“高級”消費形式,民族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雖然與傳統的旅游活動存在一定的“疏離感”,但是也正因為“疏離感”與“陌生化”為民族旅游在新時代的旅游產業體系中獨具吸引力,以其別具一格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構建特有的的民族文化氛圍與文化傳播途徑,為旅游者提供跨文化互動的體驗與經歷,這種“高級”的現代旅游體驗與消費形式,正是民族旅游破除隔閡、增進交流、發揚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彰顯。
文教功能的開發是我國民族旅游追趕現代旅游前進步伐的過程中逐步開展起來的,“通過旅游傳播文化是當下和今后重要的文化交流傳播方式”[4]。當前,全民旅游時代的到來,各地政府與企業都在大力推行民族旅游,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領略多元化、異質性旅游體驗的需求越來越突出。旅游開發者有意識地構建民族旅游的文化交流與教育功能體系,由原來的被動接收旅游者觀光,到主動尋找和整合特色資源吸引旅游者,這一被動接收到主動傳播的轉變,凸顯了我國當代民族旅游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旅游者的體驗與感知也產生了從疏離到樂于接受的變化態勢。
從民族旅游的定義以及關鍵要素來看,民族旅游對旅游者與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互動過程十分重視。習近平同志曾指出:“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盵5]可以說,民族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民族文化的內涵為核心開展的,以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參與體驗活動。這一方面呼應了現代旅游應有的文化輸出功能,另一方面,也突顯出民族旅游與我國當代青年“家國情懷”建設的互文性。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資源的特殊性,以及我國當代青年人樹立良好、健康、堅定價值觀的迫切需求,如今我國民族旅游文化交流與教育功能的體系化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當代青年“家國情懷”的構建;而這種以文化氛圍渲染和烘托民族地區為特色,以文化傳播與傳承為路徑,以教育和引導當代青年“家國情懷”與樹立正確價值觀為目的的產業發展方式,是我國民族旅游產業緊跟時代的現代性、多元化發展的有力證明。
我國民族旅游在針對當代青年“家國情懷”的培育實踐已擁有一定的經驗,但由于我國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相對較晚,加上民族旅游開發者在產品設計、營銷和推廣意識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民族旅游沒有達到現代旅游產業所應具備的突出文化核心內涵的要求,因此,對于助力我國當代青年“家國情懷”的構建上,民族旅游發展還存在一定的突出問題。
當前,一些民族旅游景區在展現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體驗項目中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并沒有針對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設計相應的旅游產品與體驗項目,導致其旅游活動缺乏特色,在整體上創新創意不足。而對文化傳承重視不夠成為其旅游資源開發重疊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區旅游體驗式模式的起步較晚,一些民族地區的社會投入還無法滿足當前民族旅游向快速多元化發展的步伐,并不能開發出以民族文化為核心的產品范式;另一方面,對文化內容與內涵重視不夠導致部分民族旅游資源整合向心力不足,結構相對疏散,“旅游地居民參與度低,游客無法與旅游地居民有深度交互,未對旅游地民族文化習俗有深度體驗”[6]。有些旅游產品與體驗項目與旅游目的地文化內涵的關聯性較弱,甚至將無關產品隨意捆綁至旅游項目中。這些共同導致青年旅游者在其中無法深刻地體會其價值意義,更無從尋覓其中的民族文化內涵。
一些地區的旅游開發者只看到“追新逐異是人的天性”[7],而沒有注意到“過度商業化的旅游開發模式不僅改變和破壞了生態環境,更會導致文化的變異、甚至消亡”[8]。缺乏對原生態旅游資源和歷史民族文化的保護,效仿我國當前多地盛行的“農家樂”、自助游等模式,在旅游目的地或強行拆除、翻新古代建筑與遺跡,或大搞仿古建設,使得書院、寺廟遍地開花,而原生態資源稟賦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得沒有施展之地;還有一些地區選擇牽強附會的移植其他民族文化,強行與其他文化進行對接。他們所建造的這些“海市蜃樓”式的旅游景區往往與當地民族資源與民族文化脫節,對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形成一種無形的桎梏。
這種不計后果任意開發的心態與行為,對于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構建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破壞。在青年旅游者在體驗過程中,目睹旅游開發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無視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稟賦的開發承受能力,忽略民族旅游活動應具備的文化傳播與傳承功能,不僅疏遠了當代青年對民族地區的團結感知;亦對參與旅游活動青年的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帶來不良影響;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有效建立青年旅游者“家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的培育路徑。
民族地區多樣化的民俗民風以及文化傳統為民族旅游品牌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但是,由于民族旅游產業發展起步較晚,整個民族旅游產業同其他地區相比在品牌營銷和宣傳持續性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民族旅游品牌的建立主要以民族傳統節日為主,這些旅游品牌的開發周期短,只在一年中特定的幾天能夠為旅游者提供服務,一旦錯過,也就失去了再次體驗的機會,而這樣的旅游品牌往往只是在項目開始的一定時間內進行宣傳,并沒有建立起項目結束以后對旅游品牌的宣傳持續性。
我們知道我國當代青年無論在接受模式,還是在信息量的接觸上都與以往存在巨大差異,可以說,我國當代青年對于信息的甄別與接受上有其獨特性,民族旅游開發者如果無法在品牌營銷與宣傳上作出調整,便無法與我國當代青年的接受模式進行對接,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民族旅游的文化內涵有效轉化為青年旅游者的價值趨向,更無法建立其民族自豪感與“家國情懷”。
如前所述,民族旅游針對當代青年“家國情懷”培育功能上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民族旅游資源的特殊性,合理釋放其文化內涵,使其既能夠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也能夠對接當代青年的精神追求。找到民族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創新路徑,是進一步完善民族旅游產業發展,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的關鍵。
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針對當代青年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表達是挖掘并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家國情懷”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借助多元化創意開發的形式對接當代青年的接受方式,通過塑造文化歸屬感滿足其精神需求,是對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與保護的基礎。
第一,要重視青年群體對于民族旅游資源的感知與評價,從青年感受出發設計民族旅游資源的創意開發形式。在當代青年群體中智能手機的高普及率與使用率的大背景環境下,一些民族地區的旅游項目開發借助手機App馬蜂窩、去哪兒網、大眾點評的游客咨詢、游客反饋、游客投訴機制獲取相關信息,從而結合各民族地區自身特點設計資源開發與保護環節;與此同時,民族地區可以利用本地區的青年群體,使其參與到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過程設計之中:制作手機App、建立游客與民族地區的溝通機制、及時處理、反饋游客問題等等,由于青年群體之間在相互認同上有著天然的同一性,因此,從青年角度出發設計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才能更好地滿足當代青年的精神需求。
第二,著重培育青年旅游者的文化感知與認同?!扒嗄晔亲鎳奈磥砗拖M缲撝鴮崿F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9]。民族旅游與民族文化在本質上是命運共同體,民族旅游發端于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則承載于民族旅游,要對接青年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塑造其文化認同與歸屬感是關鍵,保證青年旅游者能夠切實體驗和體會到民族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內核。一是文化資源應能夠突顯民族地區獨特與深刻的文化內核,例如,各民族地區以當地美食文化為資源開展的主題活動,民族地區的飲食文化往往是最能突顯當地人民生活習俗的視角,同時也是廣大青年旅游者樂于接受的文化傳播方式。這既能推動民族當地飲食文化的傳播,青年群體通過品嘗當地美食可以深入感受民族地區的特殊風俗,也是青年群體更快地對民族地區產生文化認同與歸屬感的有力手段。二是在進行旅游活動過程中,避免強制說教,力求潛移默化地對青年進行文化歸屬感的培育。更多地設計青年群體能夠切實體驗當地歷史文化的旅游項目,如對歷史景觀、遺址遺跡的參觀活動,配合生動活潑的歷史文化故事講解,而不是單純的介紹或一帶而過的游覽,使青年群體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民族共同體的意義與內涵,使青年群體的民族精神得以滿足與升華。
民族旅游對當代青年進行“家國情懷”的培育,其本質是依靠民族精神傳承為動力,端正青年群體價值觀的過程。各民族無論是在生態文化、家庭文化或是信仰文化方面均有其獨特色彩,“將少數民族文化展示出來,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提升人們的民族自豪感”[10]。從中都可以挖掘出相對的民族文化價值內涵,形成一定的精神傳承動力,這種精神傳承既是少數民族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真情流露,也是我國民族團結和向心力的具體反映。因此,以民族地區最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家庭文化、信仰文化為民族旅游資源開發的投放點,是對當代青年“家國情懷”的培育提供民族精神傳承動力的有效途徑。
首先是民族生態文化的指導價值。“旅游場景的建構是精神活動與物質存在之間的核心樞紐”[11]。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多為驚險奇駿的自然景觀與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共同構成。尤其是我國民族聚居地區多依山傍水,部分地區仍采用相對傳統的生活模式,當地居民對于大自然的依賴、敬畏之情在民族精神中傳承千年,保護自然、敬畏自然至今仍是大部分民族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地區居民十分重視河流的保護,在景區各處設定標語,在旅游講解過程中配合當地居民與河流為主的小故事,生動地描繪出當地居民身體力行的生態價值觀念,這能使青年旅游者對民族地區樸素、真誠的生態價值觀產生一定敬意。這種敬畏與敬意共同鼓動著青年旅游者對當地民族風貌與文化的認同,是進一步構建其“家國情懷”的有力支撐。
其次是民族家庭文化的認同價值。淳厚、質樸的家庭文化是民族地區旅游資源中最常見、最為旅游者所喜聞樂見的人文景觀。根據各民族地區家庭文化的獨特性開發的旅游資源對于當代青年“家國情懷”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我國民族聚居地區往往在家庭生活上較多保留了很多傳統習俗,能夠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反映出當地居民的文化風貌,例如,鄂溫克族群眾在餐桌上以“魚頭敬老”的傳統習俗,應用于民族旅游中,便能夠引導游客感悟典型民族孝道文化與餐飲文化。因此,從家庭視角出發向民族聚居群體輻射,是了解民族文化的合理切入點??梢哉f,家庭文化與同地區的鄉約習俗是統一的,針對民族家庭文化所設計旅游環節,可以使青年旅游者以民族家庭為視角,“沉浸式”的、更為深入地體會到當地人民熱切的、團結的民族文化傳承,從而培養其迫切的追求傳遞民族精神和促進民族團結的自我價值。
最后是民族信仰的文化表達價值。民族信仰文化是我國多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較普遍的具備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圖騰、禁忌等的綜合體現。這些民族信仰文化往往成為其民族精神的有效凝聚手段,對于民族特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及民族團結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旅游開發過程中,我國民族地區人民樂于將其民族信仰文化以各種方式進行輸出,有些地區定期對旅游者舉行祭祀、傳統節日慶典,有些為旅游者提供傳統民族禮遇體驗。這些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區人民樸素獨特的價值表達,其洋溢著民族精神的民族信仰活動也極大地滿足著青年旅游者對于當地信仰文化神秘感的追求,可以說,民族旅游在挖掘民族信仰的文化價值表達過程中,達成了優質的民族旅游資源挖掘與整合的目的,既展現了民族文化的豐富與包容,也合理地將其文化價值傳遞給青年旅游者,同時對于青年旅游者所追求的新鮮、活潑、神秘的文化表達也實現了良性的對接。
以融合發展為路徑進行民族資源開發與保護,是保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整體性的重要基礎,也是民族旅游實現其文化交流與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對于當代青年而言,網絡的發達帶來信息量的暴增,許多信息所傳遞的內容都使得青年迷惘于家國與自我的博弈中,而民族地區的特殊風俗與文化傳統對旅游者的神秘,也使得青年旅游者對其具有一定的“疏離感”。因此,以融合發展為前提進行民族旅游資源的開發,能夠保證民族精神與特性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中,增加民族文化的“親近感”,抹去青年旅游者的懷疑與疏離,促進青年群體對于民族團結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能夠激發青年群體的“家國情懷”,同時具有教育意義、符合新時代價值觀念的民族旅游資源更是弘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催化劑。
就具體實踐而言,一方面要重視民族地區文化資源與時代共進。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相融合,“少數民族文化只有在流傳中發展才會有生命力”[12]。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3]的生態理念。例如:云南哈尼族示范區巧妙地將生態理念貫徹于青年旅游者的游玩過程,在垂釣園提出“禁止捕獵幼小魚仔”的措施,在稻田飼養的生態魚很受旅游者歡迎,是生態示范區當地的一大亮點。為民族旅游資源賦予時代主流價值觀念,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更容易為當代青年所接受,使青年旅游者在進行游玩的過程中意識到民族地區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內涵的合理性與優越性,自然而然的接受其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弘揚民族文化中的“正能量”,對民族傳統文化去蕪存菁。不可否認的,在我國部分民族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些積弊,例如地域文化、性別歧視等問題,這些現象在對民族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要加以處理,提前規避民族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溝通不暢問題,以免青年旅游者對其產生抵觸、排斥心理,甚至引發沖突,造成嚴重后果,不利于當代青年民族共同體情感的培育。
最后,要在民族旅游活動中培育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務必使青年理解求同存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維。在民族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秉持民族共同體的理念,“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14]。對于民族旅游資源中的特殊文化部分,要引導青年旅游者對其理解、包容,并采用溫和的方式對其進行革新,在避免民族傳統文化引起誤導的基礎上,真正使青年旅游者產生“家國情懷”的民族共同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