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
近日有西方媒體報道稱,鑒于用于汽車業的芯片供應目前出現瓶頸現象,美歐日等國企業紛紛請求芯片制造大戶臺積電提供幫助。彭博社就此評論稱,“全球對臺灣半導體依賴達到危險地步”,各國政府領導人“非常需要臺灣維持民主”,文章還引用巴黎蒙田研究所亞洲項目負責人馬修·杜沙特爾的話稱,臺灣在全球芯片供應鏈中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這也是臺灣得以“防止中國進犯的主因”。
隨著臺灣各類產業逐漸衰落,半導體企業成為臺企為數不多的榮光。臺積電在芯片代工領域深耕多年,數次找準了技術方向,競爭對手紛紛被其超越。臺積電目前達到行業頂峰地位,市場份額超過50%,在芯片制程上的技術領先優勢十分明顯。其7納米技術自2018年4月量產以來,已經為數十家客戶的數百種產品生產超過10億顆的晶片,成為5G產品的重要支撐力量。
近年來,芯片在全球產業和地緣政治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臺積電也成為風口浪尖。這讓臺灣島內一些勢力產生了某種錯覺,他們屢放狂言,似乎靠著臺積電等半導體企業,臺灣就能成為世界經濟博弈中的主角。彭博社的文章被島內多家媒體轉載,一些“獨派”輿論認為,這再度驗證臺積電是所謂“護國神山”,“全球皆仰賴臺灣”,臺灣在“第一島鏈”的地緣戰略價值很重要,如今加上半導體產業,“拒統”又多了一個籌碼。
“臺獨”勢力的夜郎自大太過可笑,臺積電成為價值鏈中的“單點障礙”,反而給半導體產業帶來重新布局的壓力。彭博社就在報道中引述法國官員的話稱,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討論了替代臺積電的辦法,并同意有必要加快歐洲推動發展自己的芯片產業步伐。歐盟初步通過由超過360億美元的公共與私人投資武裝起來的聯盟來增強“技術主權”,將歐洲在全球芯片市場的占有率提高到20%。
去年10月,臺積電幾乎是被美國政府強拉著,投資12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5納米先進工藝晶圓廠。美國人的邏輯很清楚:一方面,美國需要打通從設計、設備、原材料、制造、封裝到測試各環節,以實現全產業鏈的美國化;另一方面,除了少數“臺獨”勢力,世界上沒有其他人會真的認為半導體產業能給統一進程構成什么干擾。既然被統一的“風險”越來越大,在中美科技競爭的背景下,美國反而需要考慮,如何防范風險?美國人不可能將產業鏈安全建立在“中國政府對‘臺獨克制”的假設之上,更不可能如“臺獨”勢力幻想的那樣“協助防衛”臺灣芯片供應鏈的安全。將臺積電的部分產能安排到美國,或通過技術與市場的方法,培養別的芯片代工企業,就是很自然的動作了。
在美國的戰略棋盤上,臺灣的體量太小,棋子地位日益明顯。臺積電股份大部分被美國資本持有,部分生產技術設備依賴美國。臺積電管理層明顯不想招惹是非,謹言慎行。臺積電因為美國禁令,無法給華為代工芯片,也搶在截止日期之前盡力多生產芯片,這是企業經營者的明智之舉。
芯片企業就算在行業內有一定地位,也需要友好對待上下游企業、做好服務。言行狂妄、四處出擊,是抓眼球的媒體、居心叵測的政客的行事風格,企業經營者對政治沖突躲還來不及。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興起,既有企業經營者的眼光與努力成分,也是全球產業分工布局調整因緣際會的結果。臺灣對全球芯片產業的重要性,是一種靜態的評估。更合適的說法是,臺灣企業非常需要全球芯片產業鏈上下游穩定并通力合作,其抗風險能力幾乎是所有參與者中最差的。
近來全球芯片產能短缺,投資明顯不足。一些企業因為競爭性因素,考慮到芯片廠投資巨大、風險過高,部分或全部退出芯片代工市場。臺灣芯片企業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短期內市場地位上升,這已經引起了市場警惕,投資邏輯明確生變。
以武謀“獨”也好,以芯片“拒統”也罷,“臺獨”勢力的任何圖謀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有人繼續妄圖激化區域動蕩風險,引起各方對風險的評估急劇上升,有可能令臺灣的芯片產業瞬間清零。即使局勢平穩,想維持臺灣企業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地位,也難言輕松。▲
(作者是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