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華 宋偉 張軒軒 黃兵 李實
相信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剛剛度過的2020年都是極不平凡的。在這一年中,大家的生活節奏或多或少都發生了變化。遠程辦公、在線學習、游戲互動、無接觸服務、電子商務......各種在線/虛擬化的應用與服務迅速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并非憑空出現,而是早就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優化進步。當人們的生活或主動或被動需要做出改變時,這些應用與服務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普及并很好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間,我們早習慣了科技對生活潛移默化的改變,甚至對于它的每一次進步已不再那么敏感。但經歷了2020年的風云變化之后,是時候重新審視科技的力量了。
放眼未來,“在線”“移動/隨處”“智能”“無接觸”“個性化”......它們會在接下來的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成為未來生活的主流發展方向,而我們也會真切地感受到科技浪潮帶來的各種改變。站在2021年的第一道曙光之下,我們不光要關注新的應用與服務的發展,也會去探究在它們背后支撐其進步的科技力量。這一切正在發生,這一切關乎你我,2021,讓我們一起展望科技將如何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
從智能到智慧
AI打造移動智能生活新方式
和最初只是用來接打電話相比,現在的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移動生活的中心,連接著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4G、5G到來之后,大家迅速從圖文社交時代步入視頻社交時代,移動互聯網世界變得更加豐富,成為男女老少交流、休閑、娛樂和購物的工具。回顧2020年一系列的手機新品發布會和移動技術大會,我們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AI在手機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深入到拍照、視頻、游戲、網絡連接和系統UI等各個層面。隨著一系列5nm SoC的發布,接下來的2021年里,性能暴漲的智能手機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呢?
足夠流暢,提升用戶體驗
切換任務停頓幾秒,進游戲需要加載很久,瀏覽網頁看完文字才出現圖片,過去的手機用戶總會遇到這些情況,直至4G網絡普及后,智能手機才有了相對流暢的體驗。為了讓用戶操作起來更快捷,智能手機就需要在系統和網絡兩個方面都進行提速。系統層面上,UI設計圍繞著功能整合和簡化加速而進行,將用戶常用的功能和信息流整合在負一屏上,通過AI分析用戶的使用習慣,優化內存調用、觸控體驗和進程管理,從底層確保系統穩定而流暢地運行。在這方面,比較成熟的例子有一加氫OS11和采用Center-Turbo和AI-Turbo技術的vivo OriginOS。網絡連接方面,自然是從4G升級為5G,并和Wi-Fi6、4G網絡協同工作,實現網絡優選或并發下載,在多變的網絡條件下帶來穩定、低時延的極速上網體驗。
當然,足夠流暢的體驗需要基于性能日益提升的硬件。2020年里,“性能鐵三角”一詞頻繁出現在手機發布會上,驍龍865、LPDDR5和UFS 3.1的組合成為了手機性能的保障。而在2021年,5nm SoC將會是旗艦手機的標準配置,應對更大量、更復雜的運算需求。
從已經發布的多款5nm SoC來看,AI性能不約而同地成為它們提升的重點。以高通驍龍888為例,它一方面通過包括Hexagon 780在內的第六代高通AI引擎打造強悍的算力,另一方面則加入專用的低功耗AI處理器,利用情景感知結合來自5G、Wi-Fi和藍牙等數據源,處理屏幕喚醒、抬手亮屏、用戶活動識別、語音事件檢測等場景,將AI融入日常操作的細枝末節上。
AI多攝,成就朋友圈攝影師
過去旅游出行,熱愛攝影的用戶往往需要帶著微單或單反,相機的自重加上配件,給原本就很重的行李增加了負擔。使用時,用戶還需要根據環境條件和場景變化調試參數,沒有點專業知識很難拍出讓人滿意的照片。隨著手機攝像頭數量增加,攝影功能逐漸豐富,AI算法慢慢成熟,我們才真正實現了“一機走天下”。到現在,普通用戶都已經習慣了使用手機記錄生活,就連部分專業的攝影師也會選擇用手機來創作。在2020年首屆中國野生生物視頻年賽上,中國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們就使用搭載高通驍龍865的5G智能手機,拍攝出一系列珍稀野生生物的8K視頻,超高清地展示自然之美。
從能拍到拍得好看、拍得有趣,手機影像發展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手機攝像頭只能忠實地記錄下用戶眼前的景象,所見即為所得。AI介入拍攝功能后,用戶可以用美顏功能來美化自己,用人像虛化來突出自己,用場景識別來應對不同環境,用多幀合成來留下夜景。隨著短視頻社交的興起,Vlog已經成為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里手機的主打功能,AI發揮的作用更加顯而易見。面對長時間的手持拍攝,Vlog手機不僅需要鏡頭防抖的支持,更需要AI算法優化。OPPO Reno 5系列強悍的防抖能力就源自視頻超級防抖3.0算法,在用戶拍攝視頻時系統會檢測手機陀螺儀、加速度計和Sensor的數據,實時判斷手機的運動、姿態和曝光,建立起不同拍攝場景下的抖動模型,并針對性匹配防抖策略。就拿我們最常見的環形拍攝方式來舉例,這個時候畫面的抖動更多是來自于左右傾斜和俯仰傾斜,視頻超級防抖3.0算法就會著重于削弱這兩種抖動程度,至于垂直旋轉的原始抖動則被保留了下來,實現平滑穩定的畫面效果。在AI算法的幫助下,我們不需要借助三腳架就可以使用延時、多重曝光等更有趣的拍攝手法,照片或視頻更加清晰穩定。
在后期編輯上,AI能夠給用戶提供簡單多樣的方案。大家熟悉的小米“魔法換天”功能就可以無視天氣情況,通過算法一鍵為照片添加藍天、彩虹、晚霞等其他效果。同樣的AI后期編輯功能還有一鍵清除路人、一鍵虛化等。面對更為復雜的Vlog制作,手機AI也很有一套。華為nova8 Pro等Vlog手機就將Vlog拍攝場景化,用戶只需要根據系統提示進行錄制就能掌握運鏡竅門,后期還可以“套路化”地處理視頻,自動生成帶有字幕、音樂、轉場效果、濾鏡的視頻故事。有了這些專業的Vlog手機,普通用戶就不必花費時間去掌握視頻剪輯知識,就可以用生動的方式記錄下景點打卡、美食分享、和孩子互動等場景,讓自己遠離枯燥乏味的生活和千篇一律的分享方式。
全能助手,解決生活大問題
作為移動智能生活的中心,手機逐漸取代了許多傳統的設備。過去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或需要準備零錢買票,或隨身攜帶交通卡,現在只需要用手機錢包里的電子交通卡就能乘車進站;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用手機就能遙控切換頻道,不再需要到處尋找遙控器;NFC功能還能模擬門禁卡,手機一刷就可以開門......
在手機NFC功能興起之初,電子交通卡、手機錢包都有許多不足之處,不同品牌手機的NFC功能體驗參差不齊。隨著上下游產業鏈、服務商的共同努力,手機廠商提出了全功能NFC概念,涵蓋了交通出行、快捷付款、模擬門禁等方面,為一二線城市用戶為拓展出更多的使用場景。
小結
2020年里,手機的拍照、攝影、快充和系統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提升,AI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人工智能和5G手機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未來智慧生活的核心,成為萬物互聯的中心。5G賦予手機更強大的通信能力,人工智能賦予了手機學習和思考能力,將使手機從“小智能”進化到“大智慧”,給用戶帶來更貼心的體驗。
從生產力到實時在線
筆記本引領的移動辦公新體驗
2020年可謂是不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范圍內很多公司都延長了假期,員工也紛紛在家辦公。一時間,遠程辦公、移動辦公、在線辦公等“在線”服務/應用概念成為大眾火熱討論的話題。可以看到,2020年一切的“在線”服務/應用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站在2021年的開端,我們不禁會想今年會不會延續“在線”的趨勢?答案是肯定的,無論是在線教育、娛樂還是辦公,我們在這背后都需要一個重要的設備—筆記本電腦,它是我們進行一切“在線”服務/應用的基礎,從近幾年筆記本電腦的發展趨勢來看,它在接下來的2021年里還會繼續向著“在線”的大趨勢前進,帶來全新的移動辦公體驗。
硬件層面:性能更強,機身更輕薄
以往談到在線辦公,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需要高性能的筆記本(比如帶獨顯的輕薄本)才能輕松應對,而商務人士常用的輕薄本僅僅能處理輕度的工作內容(比如收發郵件、撰寫文章等),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有些片面。如今即便是輕薄本,它的整機性能和配置也有很大進步,比如處理器層面,目前最新的英特爾第十一代酷睿低壓處理器從制程工藝到底層架構,從規格參數到應用性能全都煥然一新。另一方面,AMD銳龍4000U系列處理器首次為輕薄本引入8核心16線程設計,其采用最新的7nm生產工藝、Zen 2 CPU架構和Vega GPU架構,為輕薄本帶來了革命性的體驗。放眼2021年,這樣的趨勢還將持續,AMD銳龍5000U系列處理器據說將采用全新的Zen3架構,CPU、GPU的頻率將顯著增加,帶來性能上的大飛躍;盡管英特爾第十二代酷睿低壓處理器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太多的曝光,但我們能猜到的是它的性能將會更加強勁,銳炬Xe顯卡、英特爾DG1獨顯也將帶來更出色的圖形表現。可以說無論是英特爾還是AMD,它們都在處理器層面為輕薄本提供了強悍性能,讓輕薄本在硬件上打好了應對在線辦公的基礎。
另外,如今主流價位段的筆記本普遍配備高規格的硬盤(比如速度更快的NVMeSSD)、內存以及顯卡(比如Vega顯卡、MX450系列),這樣沒有短板的硬件配置能組合帶來更強悍的整機性能,讓輕薄本輕松勝任商務、娛樂等任務。除了性能上的變化,如今的輕薄本更是紛紛采用精湛的設計,用鎂鋁合金等材質打造出輕薄化的機身,讓其更適合移動辦公。放眼2021年,我們認為這樣的趨勢還會繼續,除了性能上的提升,相信廣大OEM廠商還會在輕薄本外觀設計上精益求精,帶來兼具高性能和超輕薄的產品,進一步助力移動辦公。
軟件及生態:進一步為移動辦公助力
如果說更輕薄的機身和更強悍的性能只是筆記本電腦本身的發展趨勢,它在大眾眼里依然是傳統的生產力工具,與時下興起的各類“在線”服務/應用沒有太大關系的話,那么現如今芯片廠商、筆記本廠商在軟件以及生態上的大力投入則可以說完全引領了當下的“在線”趨勢。
比如英特爾在去年推出了全新的英特爾Evo品牌,英特爾Evo旗下有一套嚴苛的測試標準,而基于這個平臺的筆記本則通過了嚴苛的認證,能夠帶來更接近真實使用環境的用戶體驗。英特爾宣稱其關鍵體驗指標認證有最低的要求,比如電池供電時始終如一的響應速度;在實際場景中,配備FHD顯示屏的系統可實現9小時及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在移動辦公的大趨勢下,筆記本不僅僅只是輕薄、性能強勁就可以了,往往還需要從多維度來提升筆記本的實際表現,而類似英特爾Evo這樣的平臺則能讓用戶在使用筆記本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體驗,也能更好地幫助用戶應對各類“在線”場景,這在以往是不曾有的,2021年我們或許還能看到更多類似的平臺或者這種“全能”的記本新品。
以往,筆記本和手機之間幾乎沒有太大關聯,不過在“移動”的大趨勢下,如今筆記本和手機的關系更加密切,眾多廠商也越來越注重為筆記本加入和手機互聯互通的功能,比如榮耀MacBook系列筆記本就能通過多屏協同功能與榮耀/華為手機互聯;華碩也開發了全新的My ASUS手機閃傳功能;聯想也推出了全新的Lenovo One功能,實現筆記本跨手機、平板的互聯;小米、戴爾等廠商也不遑多讓。毋庸置疑,筆記本和手機的互聯互通在2021年還將變得更為緊密,屆時我們或將迎來真正實時在線的辦公體驗。
此外,在過去的一年里,用戶往往還更頻繁地使用筆記本參加各種在線會議,無論是公司開會還是在線直播,用戶都對筆記本的麥克風、揚聲器、網絡連接的表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也看到眾多廠商紛紛在筆記本中加入了針對會議優化的功能(比如麥克風自動降噪),要知道這是以往高端商務本才擁有的功能。同時,筆記本廠商在2020年還普遍為筆記本新品配備了Wi-Fi6無線網卡,通過最新的Wi-Fi6為用戶帶來更好的網絡體驗。不難看到,類似這樣的趨勢在2021年的筆記本上還會繼續延續,屆時可能還有更多筆記本廠商針對移動辦公做出優化與創新。
總結
通過梳理筆記本電腦在過去幾年來的發展變化,我們其實能從中一窺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在2021年或者不遠的將來,“在線”“移動”或許會成為我們科技生活中的關鍵詞,而和它們息息相關的筆記本電腦或許還會像現在一樣繼續向著移動辦公的趨勢前進,在軟硬件層面為我們帶來移動辦公新體驗。
從技術到應用的提速
2021雙千兆網絡下的數字生活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2019年~2020年,我們見證了Wi-Fi6一步步完成對主流消費市場的覆蓋,Mesh、OFDMA等新一代網絡應用技術潛移默化地優化人們網絡體驗。而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以5G、千兆光寬帶、千兆無線網絡、IPv6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有望加速落地,“三千兆新基建”戰略、“雙千兆寬帶城市”等計劃的提出與實施,有望為用戶開啟一個全新的網絡應用時代。
千兆寬帶運營商的競速賽道
在千兆寬帶的“主戰場”上,三大運營商幾乎是同時起跑。2020年的電信日上,中國聯通宣布正式進入“三千兆”時代,全面部署Wi-Fi6千兆終端產品,加快實現家庭千兆業務普及。中國移動則全面實施“雙千兆”,推動千兆5G和千兆寬帶更好地服務個人、家庭、政企、城市“四大領域”數字化創新,匯聚經濟社會發展動能,激發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中國電信則指定“三千兆·新基建”,旨在加快布局推進光纖到戶和5G基站建設。
實際上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千兆寬帶就陸續“接棒”百兆寬帶成為家庭寬帶主角,擁有高穩定、大帶寬、超高速特點的千兆寬帶可以為用戶提供每秒千兆的帶寬速度,1GB文件下載只需10秒即可完成,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和發個朋友圈的時間差不多,并且能夠確保網絡終端的使用和信息安全,網絡從機房前端到接入用戶的最后一公里都有實時保障。
在運營商的大力支持下,不少先行試點城市的千兆寬帶費用也在大幅下調。以北京為例,眼下北京電信5G套餐+千兆寬帶的組合價格為每月279元。北京聯通千兆寬帶的價格相對較高,其千兆單寬帶的月資費為399元,5G套餐+千兆寬帶的價格則為299元。隨著服務費用進一步下調,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家庭在2021年選擇使用千兆寬帶。
而相對于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級市場,千兆光纖更是5G、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承載底座”,將在擴大有效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和激發信息消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無人駕駛、智能家居、虛擬現實游戲、云計算、物聯網等產業的落地與實施,都需要千兆寬帶作為“骨干”和基礎,而這即是當下智慧城市、新基建的方向,更是運營商新的競速賽道。
千兆無線Wi-Fi6戰役的升級
MU-MIMO、OFDMA等Wi-Fi6的特色技術,從穩定性、數據傳輸效率、延遲、網絡終端接駁數量等環節,讓用戶清楚感受到Wi-Fi6網絡帶來的變化,隨著千兆寬帶的鋪開,Wi-Fi6路由及終端設備的井噴,千兆無線大概率成為2021年網絡應用領域的爆點。
千兆入戶寬帶成為千兆無線體驗的基礎,而滿血版Wi-Fi6路由則是千兆無線落地的關口。Wi-Fi6路由售價持續走低的同時,“滿血的Wi-Fi6+4×4160MHz疾速寬頻,雙頻Wi-Fi6并發速率5400M”將成為2021年Wi-Fi6路由器新品的起跑線。與此同時,隨著小米11等一大批新終端設備的上市,針對Wi-Fi6進行單獨的硬件優化或在2021年成為智能手機、筆記本等設備的趨勢。除160MHz外,優化過的Wi-Fi6終端設備可將傳輸信息密度提升20%,最終網速快至2.1倍,高達3.5Gbps,且首次支持4KQAM編碼。
總體而言,千兆無線網絡趨勢的確立,將帶來從路由器到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有望在2021年迎來Wi-Fi6網絡更迭,“滿血版”成為設備營銷宣傳點的同時,也會受到消費者格外關注。
從游戲到網課帶加速器的路由
在過去的2020年,Wi-Fi6路由器的Mesh功能被深入挖掘,“無死角覆蓋、無感無縫切換”讓Wi-Fi6路由器成功俘獲了眾多消費者。而隨著人們對更優應用體驗的追求,以及疫情下,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剛需應用情景的出現,內置加速器開始成為路由器“軟實力”的重要比拼點。隨著越來越多Wi-Fi6路由器廠商同加速器、互聯網服務平臺合作關系的確立,路由器內置加速器絕對會成為2021年網絡大趨勢。
傳統游戲加速器需要用戶自行下載到PC甚至購買單獨加速器硬件使用,整個流程略顯麻煩,而華碩TUF-AX3000、網件AX1800、小米AX1800等人氣熱門產品紛紛開始直接在路由器固件中整合加速器應用,再攜手加速器廠商贈送一定時限的免費會員,有效提升路由器附加值的同時,也能同網絡服務平臺形成良好的互動。
這樣的合作模式相信會在2021年更多出現,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下市場上游戲加速器五花八門,附加值肯定有所區別,搭載騰訊、網易等知名加速器的路由器顯然會擁有更高的附加值。
與此同時,Wi-Fi6路由同樣可以針對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個性化應用進行優化,更流暢、更穩定的網絡體驗能從用戶感受上拉開產品的差異化。實際上,隨著家庭用戶對網絡應用優化的重視,“全場景應用加速”會成為2021年Wi-Fi6路由拉開差異化的關鍵。
數據價值小步快跑的家庭私有云
AR/MR游戲、2K/4K高清視頻以及各種動輒百GB的游戲,讓家庭NAS逐漸成為剛需的存在,而隨著雙千兆網絡、物聯網、5G應用的普及,家庭數據價值有望在2021年進入高速成長周期,而家庭私有云也有望在2021年加速落地。隨著5G發展、智能手機,智能家居設備快速發展普及,數據不只是在企業中保持高增速,在每個用戶身邊、每個家庭里,也同樣爆炸性增長。照片、郵件、視頻、文檔等數據的存儲成為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剛性需求,家庭數據資產已成為真正的有價值資產,需要安全,可靠,易用的存儲方案。
而四年前大量公有云盤的關閉,讓家庭私有云產品被更多用戶開始接觸。相對于百度云盤等當下大眾主流使用的數據存儲、分享方案,以極空間為代表的私有云不僅擁有本地存儲設備隱私性好、數據安全度高、高速訪問、容量空間大的優勢,還具有和公有云盤一樣隨時隨地訪問、分享便利的優點,有望在2021年成為新的消費趨勢。
云游戲2021年網絡應用的風口
從無到有、從0到1的改變總是讓人記憶深刻,而從有到優的變化,則需要人們沉浸其中,不斷對比才能感受到明顯的變化,而任何網絡技術的更迭,想要讓大眾快速感受到,總需要一個應用的爆點,而2021年的網絡市場,云游戲則有望充當這個引爆整個網絡應用的導火索。
虛擬化、渲染、編解碼、邊緣計算、高速網絡是云游戲的5個關鍵技術,由于云游戲大量的運算和處理過程在云端,這些數據下放到客戶端時,對網絡質量要求較高,這就需要家庭具備“雙千兆”甚至“三千兆(5G千兆)”才能滿足云游戲對網路的需求。而騰訊START云游戲、咪咕快游等國內知名云游戲平臺經過多年的培育和成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游戲內容的建設完成,云游戲很有可能成為2021年網絡應用的引爆點。
寫在最后
雙千兆網絡、滿血Wi-Fi6、全場景應用加速......經過多年技術發展與更迭,2021年的網絡領域已經到了一個厚積薄發的時刻,全方位的網絡建設與提速,為云游戲、AR/MR游戲、在線教育/辦公提供了出色的網絡環境,更優秀、更舒適的網絡體驗,相信會讓人們在2021年獲得一個全新的數字生活體驗,也將為我們勾勒出數字家庭、智慧家庭的藍圖。
更智能更方便
大屏交互新體驗
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經離不開屏幕,辦公、娛樂、學習、出行......這些需求的最終落腳點都集中在屏幕上。在以往,我們使用得更多的是“三塊屏”,即:手機屏幕、電視屏幕、電腦屏幕。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屏幕加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車載智能大屏、可隨身攜帶的便攜式顯示屏等,而這些屏幕也將影響我們未來的交互體驗。可以看到,屏幕的便攜化、智能化將成為2021年的發展趨勢,并逐步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智能大屏提升出行體驗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汽車價格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都會購買私家車。前不久,MC編輯部里的一位同事就購買了一臺高配置的SUV,這款車搭載了時下非常流行的雙聯大屏,它不僅能提升汽車的檔次感,同時還擁有更好的交互體驗。比如它支持地圖投影,在導航情況下,可以把模擬指針縮小,然后內嵌入地圖,在日常使用中更方便。不僅如此,這款車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功能—車載微信。微信幾乎成了每個人必備的通信工具,如果開車看微信不僅影響駕駛,更是一種違法行為。這款號稱首個采用了車載微信的量產車,采用了與騰訊聯合研發的騰訊TAI車聯網智慧系統,擁有17個自然語義、21項遠程控制服務、高德騰訊雙地圖導航等功能,當回復微信時,駕駛者只需要通過語音說出內容,車機就會自動識別并生成文字再發送給對方,相對來說更加安全。由此可以預見,在2021年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車采用全液晶大屏提升視覺和觸覺上的感受,并且通過內置更智能化的系統來改善人機交互體驗。
新車都開始配置了大屏和智能化的應用,那么對于部分沒有智能大屏的低配車型想要體驗大屏和智能服務該怎么辦?沒關系,市面上已經有完整的后裝解決方案,華為HiCar智慧屏就是其中之一。前不久,MC記者受邀參加了“華為全屋智能及智慧屏新品發布會”,發布會上正式發布了華為智能家居戰略及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同時推出融合“常用常新”理念的華為智慧屏S系列新品,并且全新的華為智選車載智慧屏也正式與消費者見面。新發布的華為HiCar智慧屏由盯盯拍負責制造,華為HiCar提供技術支持。HiCar可以將手機與華為智選車載智慧屏連接起來,把手機的應用和服務延伸到華為智選車載智慧屏,就算使用的場景更換但體驗不會中斷。
華為智選車載智慧屏通過“音畫分離”技術,可以實現用Wi-Fi傳輸圖像數據,用藍牙傳輸音頻數據,進而帶來更加精簡的連接體驗。比如手機與車載音響已通過藍牙連接,而在使用車載智慧屏時也無需改變原車車載音響連接方式,同樣可以繼續使用原車音響,避免再次連接的麻煩。HiCar與市面上普通的后裝車載顯示設備不同,華為智選車載智慧屏能將不同的App應用進行深度定制,從而呈現出更符合駕駛習慣的顯示及操作模式,讓駕駛者在使用時更簡單、更安全。此外,傳統的車機大多數都與某個導航應用綁定(比如高德、百度),用戶很難根據自身喜好隨意選擇,而華為智選車載智慧屏則支持高德、百度、搜狗地圖三大主流導航應用,把選擇的自由權交給用戶。
看得出來,不論是汽車廠商還是其他第三方廠商都在發力車載智能大屏。同時,這些大屏不僅僅是大,它們也更加注重智能化的體驗。
小屏秒變大屏,便攜顯示器漸受關注
如今,便攜式顯示器的熱度開始上升,其移動、便攜、輕薄的優勢讓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它。我注意到,目前市面上的便攜式顯示器都有自己的精準定位,有的主打高分辨率和色彩顯示效果,還有的主打游戲娛樂。如今像PlayStation、Switch、Xbox游戲主機在年輕用戶群體中頗為盛行,比如Switch能讓玩家在掌機和主機之間實現無縫切換,但是Switch在掌機模式下,游戲分辨率以及幀率都會下降,對于游戲玩家而言,這并不能帶來很好的體驗,而便攜式顯示器則滿足了這類游戲用戶外接屏幕以及攜帶的兩大需求。同時,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打造功能化、個性化的便攜式顯示器。比如ROG就推出過一款便攜式電競顯示器—XG17AHP,這款顯示器不僅內置有7800mAh電池,并且還具備240Hz超高刷新率。我們知道,刷新率對于游戲的重要性,畢竟在掌機和普通顯示器上想要同時滿足便攜、高刷新率、不斷電的體驗幾乎是不可能的。值得一提的是,色彩也是眾多便攜式顯示器所追求的,相比普通筆記本電腦顯示屏的色彩會有很大的提升,這對于從事專業設計類的用戶來說非常重要。也正是有了這些齊全的功能,便攜式顯示器才能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從而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寫在最后
近年來,得益于5G、AI、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智能化,并且不再局限于手機、PC、電視這“三塊屏”當中,逐漸地向更多領域擴展。像華為HiCar這類智能產品在2021年也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讓屏幕更懂我們的生活。此外,便攜式顯示器從去年開始呈爆發式增長,看得出來廠商敏銳地捕捉到了當下的市場環境,然后針對這些外部環境再切入產品,從多功能、全場景、智能化等方面入手,打造符合發展需要的產品,從而被市場接受。我們認為,在接下來的2021年里,對于屏幕的交互體驗需求會更廣泛,同時這些可用于提升體驗的屏幕將會呈現智能化、個性化,我們拭目以待吧。
數據改變生活,算力驅動未來
2021數據計算發展新趨勢一覽
從幾年前開始,數據就成為了社會的另一個維度。數據和AI計算就像空氣般無孔不入且無所不在,迅速而全面地改造著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各種App會根據收集的數據向你推薦自己最喜歡的內容、商品;導航軟件會根據實時收集的大量數據,智能計算出最佳的行駛路線。這種數據化與智能計算來勢洶洶,顛覆著一個又一個行業,作為使用者對此卻很難察覺。而實現這些海量數據與計算的背后力量則是眾多IT企業的成果—各種芯片與軟件。正是他們的創新技術,帶來了計算性能的快速增長和計算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并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在2021年,英特爾、AMD和英偉達等為用戶提供計算與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的龍頭企業又帶來了不少新技術與新產品,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變化。
英特爾:全面加速AI計算
英特爾在數據和計算業務方面一直扮演著行業領銜者的地位,無論是之前的至強可擴展平臺還是至強Phi加速計算卡,都是計算業務必不可少甚至是唯一的選擇。現在英特爾在數據和計算產業上繼續加強技術研發,擴大實力,并帶來了全新的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以及新的存儲設備。
人們對于英特爾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處理器生產廠商。實際上,從2017年甚至更早的時間開始,英特爾就在逐漸轉型,從單一的處理器、顯示核心、芯片組相關的PC行業,全面轉向以數據服務為中心,其產業任務也轉移至如何保證數據可以更好地被挖掘、計算和處理。鑒于此,英特爾還推出了六大技術支柱,包括制程與封裝、架構、內存與存儲、互聯、安全和軟件。其中,位于核心地位的是英特爾的至強可擴展系列處理器。2020年的下半年,英特爾在之前第二代至強可擴展系列產品的基礎上,推出了全新的第三代至強可擴展系列處理器。雖然從基準規格來看,新的第三代至強可擴展系列處理器和第二代產品的差別并不是很大,但它大幅度增加了有關AI計算的功能和性能。第三代產品帶來了對目前最流行的BF16數據格式的支持,這種數據格式在精度上非常接近FP32但是其計算量又和FP16相當。英特爾官方宣稱其相比上代產品的訓練性能提升最多可達1.93倍,推理性能提升最多1.9倍。相比更早期的至強E7v4系列產品,在AI訓練能力方面,新的第三代至強可擴展系列處理器在啟用AVX-512的情況下,性能提升幅度為82%,在使用BF16數據格式的情況下,性能提升幅度為2.14倍。在AI推理方面,新的處理器在AVX-512數據格式下能帶來1.04倍的性能提升,在INT8數據格式下可獲得5.25倍的性能提升,在BF16格式下的性能提升幅度可達2.66倍。
英特爾近年來在存儲產業上最大的創新非傲騰技術莫屬。
這項技術在數據中心的內存和傳統存儲設備的金字塔中新增了兼具DRAM內存和NAND傳統閃存特性的新層級。
目前,傲騰持久內存已升級到200系列,可以提供比上一代產品高25%的內存帶寬,與主流的NANDSSD相比,其數據傳輸訪問效率提升了225倍。同時它還可以在單路服務器上實現最高6TB的內存容量,能夠進行內存數據庫、密集虛擬化、分析及高耗能計算等數據密集型工作負載的管理。在存儲方面,英特爾推出了主打性能的傲騰固態盤P5800X,其采用PCIe4.0接口,性能是前一代產品的3倍以上,非常適合對性能要求極高的數據中心。
從上述介紹來看,憑借現在具有AI加速效能的英特爾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和傲騰系列產品,英特爾在未來產業發展和應用中占據了顯著的領先地位。在2021年,借助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和傲騰系列產品的優勢,英特爾還將顯著擴展自己在數據中心、云計算、醫療、互聯網、智慧城市、智能工廠等產業方面的市場份額,其方向包括縱向的深度加深和橫向的產業連接。舉例來說,縱向方面,人們可以享受到新的AI加速和傲騰產品帶來的更為方便、快捷和更具個性化的數據內容,包括購物、娛樂、內容平臺更為精準,基于個性化的推薦以及面向醫療產業的數字化診療系統、AI醫療評價體系、個人醫療信息的精確融合,AI醫生、AI診斷會更廣泛地加入我們的生活并且得到行業的認可。再比如企業級計算方面的企業AI管理、流程優化、智能工廠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控制等,能夠降低企業內部損耗,提高效益。橫向方面,不同的信息可以在共享的同時,還帶來計算上的聯合應用,包括通過評價用戶在購物、旅行、生活方面的數據,為用戶量身定做相應的服務,通過用戶的身體健康信息,為用戶推薦健康的食物和生活方式等。對企業來說,為企業匹配相應的行業和客戶資源、幫助企業通過行業數據預測市場變化、建立AI決策參考系統等,都是未來英特爾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和傲騰系列產品重要的市場發展空間。比如英特爾和騰訊聯合發布的第一款基于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的星星海四路服務器剛投入使用,它將全面滿足通用計算、異構計算、高性能計算等全業務場景需求。同時英特爾還與騰訊在AI領域拓展深度合作,將CPU的AI性能應用在騰訊云小微的語音合成中。
英偉達:黃氏定律推動數據計算不斷前行
英偉達在數據處理業務上的介入始于早期的統一渲染架構GPU的推出。近年來,隨著GPU在深度學習計算以及數據處理業務上的優勢逐漸凸顯,英偉達也正在不斷擴大著產業版圖,全方位押寶數據中心和數據處理業務。和英特爾發布諸如至強系列產品以及傲騰系列產品有所不同的是,英偉達在AI和數據處理方面的業務雖然有很大一部分依舊是企業級市場和行業客戶,但是還是出現了不少有趣的變化。比如英偉達希望盡可能地接近用戶,利用旗下GeForce平臺或者相關產品來提供更獨特、更為個性化的服務。舉例來說,由于疫情的影響,線上會議、線上座談等內容開始成為很多用戶的首選,但是,線上會議所處的環境往往包含了太多個人信息和干擾因素,因此,英偉達推出了名為Maxine的平臺。這個平臺借助GPU的計算能力,能夠實現大量獨特的功能,包括分辨率自動提升、鏡頭自動跟蹤目標、自動更換環境背景、環境噪音降噪、自動翻譯、視頻帶寬壓縮以及虛擬角色等功能。在產業環境方面,英偉達和KION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幾乎實現了整個物流過程的自動識別、分類、分揀和配送,這個區域甚至不會局限于一個倉庫,而是跨地區和跨洲。醫藥方面,英偉達推出了Omniverse平臺,幫助科學家利用閑置的20萬GPU的算力,通過Folding@Home來仿真有關新冠病毒的刺突實時變化的內容。在國內企業方面,英偉達的解決方案支持淘寶在直播購物方面利用GPU超分辨率處理來提高視頻清晰度,支持虎牙利用AI技術加速內容創作者的生產過程,利用AI技術幫助京東物流實現智能配送等。此外還有大量的初創公司借助英偉達的平臺帶來了相當多的創意性產品,覆蓋了消費、互聯網、自動機器、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加速數據等不同的行業或領域,顯示了GPU加速在全行業的應用情況。
在接下來的2021年,英偉達很可能進一步利用GPU在AI方面強大的算力進一步攻城略地。在目前人們最關注的自動駕駛方面,2021年有可能將有多家車企推出基于英偉達產品的高級別輔助駕駛甚至自動駕駛產品,覆蓋多個傳統品牌和創新品牌,大大推進智能化車輛的發展速度。另外,英偉達還在更廣泛的和企業接觸,進入包括物流、工業、線上零售、短視頻、安全等行業。比如英偉達和京東在自動駕駛、智能物流方面的合作可能在2021年帶來令人驚訝的改變。基于英偉達支持的物流方面的智能化路線和配送,會顯著提高物流效率。不僅如此,隨著居家辦公、在線辦公等新變化的出現以及線上直播行業的持續火熱,2021年我們將會看到大量英偉達在實驗室內的技術實用化。比如前述的Maxine的實用化會帶來直播和在線會議的實質性變化,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清晰、便捷和保護隱私的在線內容。在醫療產業方面,英偉達和英特爾一樣,都在極力推動AI醫療的落地,2021年我們可能會遇到使用英偉達GPU的AI醫生幫我們查看CT照片,給出診斷結果,然后聯動到使用英偉達GPU驅動的云計算所呈現的藥物購買平臺。醫藥產業更是英偉達大放異彩的地方,與葛蘭素史克的合作只是開始,英偉達將利用GPU的算力,進一步挖掘更多的用途和場景,包括蛋白質折疊、藥物的分子形態篩選甚至是代謝模擬、藥物數據的計算等。
AMD:EPYC霄龍處理器大放異彩
在面向數據中心、服務器和超級計算機的處理器方面,AMD近年來主要以超多核心的EPYC霄龍處理器為主。旗下霄龍處理器最高可實現單插槽64核心、128線程,這是競爭對手暫時難以企及的高度。目前的最新消息顯示,AMD正在準備Zen3架構的霄龍處理器,這款產品采用Zen3架構,最多將擁有64核心和128個線程,L3緩存高達256MB,其整體性能在頻率未確定的情況下相比上代產品IPC提升大約14%,平均性能提升了大約27%。更值得一提的是,在Zen3架構的EPYC處理器還沒發布的時候,AMD就獲得了歐盟新一代超算的訂單,這款超級計算機的最高計算速度高達552PFLIOS,也就是每秒55.2萬億次,同時獲得訂單的還有AMD Instinct MI100計算加速卡。該加速卡能夠提供高達11.5TFLOPS的FP64性能和23.1TFLOPS的FP64性能,將用于天氣預測、物理計算、工程計算等場合,進一步推動人類科技的發展。
在新的2021年,AMD將會在計算方面給我們呈現更多的驚喜。包括IBM、亞馬遜等企業都宣布在2021年將開發基于AMDCPU和GPU的解決方案,帶來更強大的云計算、更出色的AI計算等。借助Zen 3架構卓越的性能和AMD全新的Instinct MI100加速卡,AMD可能會獲得更多客戶的青睞,同時逐步完善自己的生態系統,并進一步擴展至更多的行業。
數據改變生活,算力驅動未來
與專題前面介紹的那些消費級產品所帶來的應用改變不同,你不會直接購買英特爾、NVIDIA、AMD這些企業在數據處理、AI計算業務上研發的產品技術,但你卻無時無刻地在享用這些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從由人工智能調度平臺進行調度為你節約送餐時間的美團外賣,到快速實現最近匹配的各種打車App,再到越來越精準的天氣預報,這些服務我們用起來都覺得“理所當然”,但實現起來卻并不容易,它們都是以上這些高性能硬件與軟件融合的成果。在未來可以預見更成熟的自動駕駛、通過智能設備在家看病、由機器人或無人機完成送貨等各種新的應用方式也有可能“理所當然”地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畢竟硬件性能與軟件技術都在不斷發展,畢竟數據改變生活,算力驅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