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很快,目前老年人口以年平均3.2%左右的速度增長(總人口以1%的速度增長)。至2010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3.2%,進入快速老齡化的國家。同時“空巢化”現象凸顯。本文以伊川縣農村空巢老人為例,闡述了當前中國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情況。
關鍵詞:伊川;農村老人;福利
前言
本次訪問的調查群體為長期生活在伊川縣且擁有農村戶口60周歲以上家庭的留守老人,子女多半常年在外務工,通過網絡采訪近100位老人,其中男性占56人,女性占44人,文化程度普遍小學以下,子女多半兩個以上幾乎全都在城市工作,大長假時才回家,而老人工作多半為務農,個體戶,私營企業工作,回答有效率占據百分之90左右。
一、伊川縣農村老人養老問題調查
(一)生活質量方面
1.身體狀況一般。在調查中,農村老人100位老人中,大概有一半以上的表示身體情況不是太好,幾乎都有或多或少的小問題小毛病,由于經常性農作干活,三餐不穩定多數湊合老人們身體都偏瘦弱,而因為年齡偏大的原因,老人們多半睡眠維持在6小時左右。睡眠質量還有待提高。
2.老人們收入不穩定生活質量無法保證,在前幾年還沒有新農合的時期,老人的生活來源基本來自:子女補貼,賣農產品,還有一些子女沒錢或者不孝順的原因只能靠撿破爛為生,這幾年有了新農合,每月有一定補貼,生活稍微好了點,但因為隔代親的關系,也只能維持基本生活,老人的生活還是非常簡樸。
3.隔代撫養,老人無人照顧,根據走訪調查得出,因為子女常年外出打工,老人生活只能靠自己或者老伴互相照顧,老人及其害怕生病,如果一方不在就要靠自己,或者鄉鄰照顧,調查中有近三分之一無老伴,以及子女出門在外無法把子女待在身邊,不方便照顧幾乎都留在家中,走訪家庭中幾乎有孫子的都是讓老人照顧,而老人每日辛苦勞作,孫輩的學業,日常生活,精神世界根本無法估計,多數老人表示能力有限,實在力不從心。
(二)醫療問題
1.醫療問題:在調查中發現,百分之70的老人,身體或多或少有些毛病,雖然這幾年新農合政策讓老人在醫療方面問題上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也只能避免一些小問題,在大問題上,老人還是生不起病,老年人是突發疾病的高發人群,子女不在家就很容易引起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事件,后果也是很嚴重。
(三)精神生活方面問題
1、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常被人忽略,但這恰恰是農村留守老人造成孤獨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來說,在外工作的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系,是否經常回家,經常聯系成為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內容。本次調查中發現,多數子女與老人的溝通方式幾乎靠打電話,回家次數以年計算,據統計,百分之80的子女每個月聯系一到三次之間,說明與老人的關系并不是很密切,這些細微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系將會越來越疏遠。
2、娛樂活動單一,老人的娛樂活動也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農村老年社會保障的基本現狀
現階段我國農村的老年社會保障的內容主要有社會救濟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具體方式如下:
(一)農村老年社會救濟
農村的老年社會救濟是由國家和集體組織實施的、對有特殊困難的“三無”老年人實行的救濟,具體說就是“五保”制度。我國農村的“五保”制度始建于1956年合作化時期,在過去五十多年的歷史時期內,這一制度對于保證我國農村社會的穩定,提供社會化的養老功能,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農村“五保”制度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老年人分散供養,即由村級基層組織負責給予居家照顧;另一種是集中在敬老院供養,住進敬老院的老年人的經濟來源由鄉鎮等地方財政給予解決。
(二)農村養老保險
農村養老保險有多種形式:
1.一般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這種養老保險制度有如下特點:
1)以農民自我保障為基礎,不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資金籌集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
2)實行完全個人賬戶的管理模式,資金的所有權關系明確,使農民懂得參加養老保險是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避免思想顧慮。
3)在繳費標準和時間上,根據個人的情況自由選擇,適應了農民收入不穩定的特點。
4)實行務工、務農、經商等各類人員養老保險一體化,統一制度,統一保險編號,統一管理,有利于農業勞動者的自由流動。
(2)農村計劃生育保險。一般實施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合作,由該公司主管,委托各地計劃生育協會代辦。第二種是由地方政府決定或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條例,成立計劃生育養老基金會,將所籌集的資金存入銀行,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以保證日后養老金的支付。第三種是開展合作養老保險的“綠色養老保險”。
(3)政府主辦的計劃生育養老保障。獎勵扶助對象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本人及配偶均為農業戶口或界定為農村居民戶口;1973年-2001年之間沒有違反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生育;現存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年滿60周歲。
這一政策的重要意義在于:第一,開創了正式由政府負責對農村計劃生育戶實行養老扶助的新途徑;第二,開創了農村老年社會保障的一個新途徑;第三,有利于解除農村計劃生育戶的后顧之憂,使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
(4)農村集體退休金制度。近些年,在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達的地區,也仿照城鎮企業單位的退休制度,給具備條件的老年人發放退休金。
以上這些不同形式的社會化養老方式,對于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我國農村老年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健全提供了示范和發展的模式。
(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進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受到社會經濟條件和組織機構各方面的限制,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發展中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化水平低,目標人群的覆蓋面過窄。目前能夠領取社會保險金的人數只占投保人數的5%左右,投保社會保險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當前的老年人受益面很小。已投保的20~60歲的人數占應投保的比重不足1%,未來一定時期內能夠得到社會保險的人數也將是很有限的。目前農村其他的社會化養老措施,例如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照料就更少了。可見,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被納入社會化養老體系中去。
2.保障水平低,不能完全起到社會保障的作用。按2006年全國平均計算,領取社會養老保險金的標準為每人每年845.1元,平均每月70元。這種水平在目前情況下只能起到一種生活補貼的作用,很難起到保障作用。而且各個地區差距較大。在低經濟水平下,未來農村社會保險的投保積極性會受到不利影響,制度發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3.農村養老保險缺乏健全的法制化管理和規范。特別是養老保險的管理和運作以及具體實施方面,缺乏規范的法制化措施,致使實際工作中漏洞較多,導致某些社會養老保障措施不能得到落實,多數老年人還不能實現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甚至落后于平均生活水平。
4.思想觀念不適應。農民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仍然認為家庭養老或養兒防老可靠;很多人對社會保險制度保障作用認識不清,怕受騙上當;某些農村基層組織從短期打算出發,不愿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眼前見不到效益的事情。
5.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農村投保的能力十分有限。農村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個人收入差距較大,多數人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投保能力較低。
三、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伊川縣農村的養老問題明顯的問題在于:農村勞動力的輸出引起家庭環境,居住距離的改變或直接或間接導致了農村家庭的養老問題的減弱,因此老人的經濟和情感相應減少,引起了農村隔代撫養家庭的增多,讓老人精神世界,生活質量,負擔的壓力顯著上升。就此,給出一些建議:
一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我們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目的來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幫助老人享受到現在經濟發展后的果實,積極開展養老服務工作,使老人享受到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讓每個老人都能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二是發展本地經濟,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留在自己的家鄉工作,政府單位應努力發展本地經濟,讓農村包圍城市,大力發展,為農村建設提供物質保障,保證老人在農忙時節沒有勞動力幫忙的辛苦,又可以讓老人得到照顧。三是依靠社會輿論,宣傳“孝”道文化,政府應多依靠輿論效果加強對“孝”道的宣傳,讓大家加深養老人,孝敬老人,陪伴老人的觀念,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讓子女可以主動承擔應該照顧老人愛護老人的的義務。此外,多多教育孩子要多陪伴父母,尊重父母,常回家看看,常與他們聯系。多和他們交流溝通明白他們在想什么,以此更好的孝順老人。四是各地區建立公共活動場所,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農村活動設施較少但地大空曠,政府可投入一部分資金來改善農村的活動場所,并且組織老年人在一起交流的活動。五是要盡快改革農村醫療體制問題。建設完善的醫療體系,適當的增加農村醫保報銷比例,真正從實處為老人解決看病難,花費高的問題,讓農村老人可以享受到真正的福利優惠。同時,政府應該支持農村的醫療保障事業,在財力上給予更多的支持,讓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的醫療服務。
結論:本次通過走訪,網絡采訪形式來獲取數據,了解問題所在,目的是想發現他們的困境,對此提出解決方案來改善老人的晚年生活問題。
參考文獻
[1]孫廣德 董克用 唐昭.《社會保障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
[2] 黎建飛.《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教程》[M](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2.
作者簡介:趙蕾(1996—),女,漢族,江蘇省南京市人,研究生,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農村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