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睿/趙兵 (太原師范學院)
音樂修辭學是一項音樂創作理論,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一些基本的音樂元素,并與自己本身創作風格相結合,形成各種音樂修辭,并大膽運用于音樂作品中,賦予其特定的情感意義。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從創作角度,它常常被作曲家用來搭建音樂情感結構框架,使其音樂表達更為豐富;從審美角度,它讓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更容易被聽眾領會,從而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音樂修辭學中常見的修辭法有聯珠法、層進法、增進法等。其中聯珠法是指用前一樂句結束的最后一個音符作為下一樂句的開頭,意在首尾呼應。層進法是指在相同部分中,旋律高二度或者低二度進行,用旋律升降表達音樂情感走向。增進法是指用旋律的持續上行來表現情緒的上升。
音樂與修辭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修辭學是西方文化中的一門歷史悠久的研究,它的源頭來自于古老的“口才”學說,也就是雄辯。根據史料記載,雄辯的創始人是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和政治家恩佩多克里,但是早在古希臘的荷馬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雄辯的早期萌芽。在古希臘的教育體系之中,有七門自由學科,分別為辯論、文法、修辭、天文、算數、幾何、音樂,修辭學和音樂同屬于這七門自由學科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音樂與修辭學的關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進入文藝復興后,古老的修辭學也隨著人文主義的繁榮而蓬勃發展。這門學說最初被認為是談論藝術的藝術,當時受到廣泛贊譽,因為人們相信一個好的演講可以激發人們的各種情感。在修辭的推動下,語言變得更加富有,更加人性化。在當時盛行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音樂的功能漸漸發生了變化,從完全為宗教服務的宗教音樂逐漸演變成為表達情感服務的人文音樂。音樂與修辭學的發展也為音樂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思路。作曲家利用音樂修辭來豐富自己的創作,使其更好地體現人文主義和人類情感,使自己的創作更符合當時的審美觀念。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音樂與修辭的聯系進一步加固,最終形成了成熟的音樂創作理論——音樂修辭學。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7世紀下半葉跨越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時期意大利著名古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及教育家。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個音樂家庭中,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亞歷德羅·斯卡拉蒂正是他的父親,在這位極富盛名的音樂家父親的影響下,他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他并沒有走上父親歌劇創作的道路,而是專注于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的演奏與創作。1700年,16歲的斯卡拉蒂憑借自己過人的音樂天賦擔任了意大利那不勒斯皇家圣樂隊的管風琴師和作曲家,之后前往威尼斯學習。1719年前往葡萄牙里斯本,并擔任了葡萄牙國王諾昂的皇家教堂的樂師。1728年隨芭芭拉公主下嫁,一同前往西班牙馬德里,以宮廷樂師的身份為西班牙皇室工作,因此他后期的音樂創作充滿了西班牙音樂的風格,他的大多數鍵盤作品也都是在那里完成的。
作為一位過渡時期的作曲家,斯卡拉蒂所運用的音樂語言與創作手法在當時看來都是最大膽最具有超前性的,尤其是他的鍵盤音樂,以新穎、獨特的創作風格影響了整個西方音樂的發展方向。
斯卡拉蒂一生創作了555首鋼琴奏鳴曲。這些奏鳴曲大部分都是二部曲式的單樂章作品,其中一些被用來教授芭芭拉公主彈奏鋼琴,因此這些奏鳴曲也被他自己稱作“練習曲”。斯卡拉蒂雖然久居宮廷之中,但他的音樂確極富生活氣息,這可能與他長期居住在西班牙有關。斯卡拉蒂被當地民間歌舞的旋律、節奏以及一些民間樂器的聲音所影響,憑借自己大膽的想象力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
《b小調奏鳴曲》是一首類似復調的作品,充滿詩意,極富歌唱性,具有夢幻的意大利美聲風格,全曲端莊、靜謐,同時又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憂傷。在一些部分的創作中運用了音樂修辭學的手法,在下面章節中將進行詳細論述。
在巴洛克時期,很多作曲家都認為無論是表達音樂的整體結構設計,音樂表述的具體手段,還是音樂情感的具體表達,都有必要從音樂修辭的原理和方法中學習。如巴赫、斯卡拉蒂、蒙特威爾第、亨得爾等都運用了音樂修辭法在他們的創作中,比如在歌曲中運用修辭法使得音樂與歌詞的意義更加融合,另外在器樂曲中運用音樂修辭法中的修辭格來賦予音符更多情感表現。
音樂修辭是當時音樂創作中最常用的修辭手段之一,包括許多不同的修辭法。如聯珠法,層進法,雙關語等。下面我們以斯卡拉蒂《b小調奏鳴曲》為例,具體論述音樂修辭法中的層進法、增進法、驚嘆法、夸張法在此作品中的運用。
在音樂的相同部分中,旋律高二度或者低二度進行,這種音樂修辭格被稱為層進法。在修辭學中,也稱為層次法。它有增量和遞減兩種形式。它的作用是逐漸加深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運用旋律的升降起伏來表現情感的走向,從而增加音樂語言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譜例如圖1。
斯卡拉蒂在此處運用層進法,旋律下行,音樂表情術語從f到dim,做減弱處理,看似是情緒走向低潮,實則是在為后面的情緒高潮做鋪墊,使音樂表達更富有戲劇性,也使情感的表達更加豐富真實。
旋律的延續表達了音樂中情感上升的狀態。在修辭學中,也稱為升華法。從點到點,它可以更深入地達到情感的高度,充分表達思想和感情。在音樂中,音符的連續向上運動通常表達音樂情緒的不斷強化,也表現了人類內心世界的豐富情感,是預測高潮的手段。譜例如圖2中的第23-24小節。

圖2
圖2中第22小節運用了主部主題旋律的部分素材,形成一種假再現,之后運用增進法,旋律不斷上行,音樂情緒也隨之上漲,與前面平緩抒情的主題形成對比,意在表現一種情感的上升與矛盾的激化,為之后呈示部分的高潮與結束奠定基礎。

圖3
圖3中為此首作品靠近結尾處的部分,斯卡拉蒂在第52-54小節中運用了增進法,旋律的不斷上行,層層遞進,情緒在不斷的高漲,等到到達一個高點之時,情緒又迅速回落,回歸平靜,結束了全曲。整體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帶有理性約束的感性表達。
在音樂中,運用六度音程的跳進來表現激動驚訝的情感的音樂修辭法被稱為驚嘆法。在修辭學中,又稱為感嘆法。旋律的跳進通常表現為情感的宣泄。譜例如圖4。

圖4
此處第22小節的低聲部出現了一個六度音程跳進,是一種相對含蓄的情感宣泄,表現出一種深沉而又堅定的情感,為之后增進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夸張法是指在作品的連接部或過度段,高聲部與低聲部分別運用過高和過低的旋律增強對比,對于所要表達的事物或情感進行夸張處理。譜例如圖5。

圖5
此處第57-58小節,高聲部與低聲部的高音區與低音區旋律對比明顯,高聲部在高音區,三度和六度音程交替出現,低聲部在低音區,八度音程交替出現,對高漲的情感進行了夸張處理,為之后主題再現的高潮部分做了情感烘托。
事實上,音樂修辭的目的是讓作曲家在創作中更好地表達音樂的情感。因此,我們說音樂修辭包含審美概念,音樂表達情感的美學原則也貫穿于音樂修辭學之中。
在巴洛克時期,理性主義情感理論的美學思想十分流行,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理性主義指的是衡量所有事物都必須有其特定的標準。例如,建立相應的規則來定義某個事物,使人們用更客觀、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它。情感美學強調從感性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并且沒有嚴格的衡量事物的標準,是一種更為主觀的美學觀念。這似乎是兩種不同的觀點,類似于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美學家將理性主義與情感美學相結合,使原本無序的情感表達中增添了一份理性規則。由此作品進入情感平衡狀態,符合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審美。此外,在某些方面,兩者的結合是一種藝術的進步。例如,表演者在舞臺上表演,如果只是盲目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沒有一定的秩序,不僅沒有把情感傳遞給觀眾,同時也失去了表演的初衷。理性主義與情感美學的結合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使情感有序化、結構化。作曲家在創作時也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并有意識地建立一個相對理性的情感表達框架,即有序的情感必須有理性因素加入。這種將情感美學與理性主義相結合的審美觀點實際上是一種更完美的美學思想。正如《b小調奏鳴曲》,它的音樂表達豐富,情緒表現也極具張力,整體音樂的情感分配井然有序,并且總是在情緒高點處迅速回落到平靜,使聽眾有意識地跟隨這種程序去更好地欣賞音樂以及感受音樂的情感,這一切其實都是在音樂修辭學和理性主義情感理論的影響下進行的。
本文主要論述了音樂修辭學的含義和歷史淵源及其在斯卡拉蒂《b小調奏鳴曲》中的運用,我們可以認識到,音樂修辭是巴洛克音樂的重要創作手法之一,它的產生和發展都與當時的理性主義情感理論的美學思想有關。如何用音樂表達情感,這不僅是巴洛克時期情感美學的中心,也是當代音樂研究的重要問題,我們可以用這種美學思想來探索巴洛克乃至各個時期的音樂作品。從這種古老的審美觀念出發,也可以盡可能地恢復當時的歷史和創作思潮,進而探索審美意義對音樂發展的影響。綜上所述,音樂修辭方法及其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具有現實而深刻的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