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姚 (武漢音樂學院)
普朗克,“法國六人團”成員之一,善于將現代手法與傳統技術相互融合,創作出精致典雅的作品,具有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m)風格特征。他的音樂富于歌唱性,有“法國的舒伯特”之稱。《長笛與鋼琴奏鳴曲》(FP.164)創作于1957年,融入了普朗克每個階段的創作手法,充分展現了他高超的技術手段。這部作品的第二樂章,旋律優美、和聲新穎、織體清晰,極富表現力。接下來,主要從動機貫穿與和聲組織邏輯兩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弗朗克《長笛與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創作手法。
引子部分(例1)包含兩個動機:一,動機x為bb小調主和弦分解上行;二、動機y為先下行四度,再反向二度級進,具有反向平衡特點。其中動機y及其變形貫穿全曲,起到統籌全曲的作用,增強了作品的結構力。

第3小節主題進入時(譜例1-b),由長笛演奏,建立在bb小調主音持續上(鋼琴聲部),單雙音反復交替,均勻的八分音符織體,簡單樸素,襯托出長笛精致優美的旋律。主題旋律加入了音階式級進下行的新材料a與動機y’(y的逆行倒影)橫向并置結合,之后便是各種級進式素材。第7小節開始,是動機x的變化發展,其中大量運用了動機y中的小二度音程,頗具有異國情調。第11小節開始是主題第二次呈示,第16小節與前樂句有所區別,但都源于y’。
主題第三次出現時,在展開段第一樂句(12-25小節),向下做了二度移位,隨后在鋼琴聲部模仿一次。值得注意的是,第23小節的旋律形態呈凹型,但卻是對稱的,與引子材料的拱形姿態,具有倒影的關系,其實這種旋律形態在該作品中大量存在。第25小節小二度音程再次被強調。第二樂句(26-30小節),長笛的旋律節奏突然發生變化,三十二分音符與附點八分音符的結合,使音樂更具有推動力,但是其音高組織,卻是在材料y1基礎上音程擴大產生的,之后的G-D-B-G-D-bD-bB旋律進行,其實是和弦分解,可以認為是材料x的變形。第三樂句的進入意為主題第四次出現,這個時候主題繼續下移到了be小調上,緊接著,與第一樂句如出一轍,主題在鋼琴聲部模仿一次,長笛聲部隨后級進向上進行。
在中部當中分別對材料a、y以及材料y中的小二度音程進行大量的展衍發展。第一樂句(35-40小節)長笛與鋼琴聲部旋律交替進行,先是長笛吹出長音中央C,鋼琴聲部則是材料a的變形a”,先級進下行,再反向進行至C音,形成與第23小節類似的凹型旋律,并與長笛聲部對位結合。第36小節并行進入,第37小節長笛y”(y的倒影形式)進行連續模進發展,隨后鋼琴聲部演奏完1小節,旋律便移至長笛聲部。第二樂句(41-46小節)長笛聲部的裝飾音型更像是插入進來的,鋼琴聲部也加入了新的輔助音型,但仍然都建立在級進下行的材料a與小二度音程上,第44小節旋律轉入長笛聲部,重復著第41-42鋼琴聲部的材料。第三樂句與第一樂句如出一轍,長笛旋律為G長音,鋼琴聲部與之配合,較第一樂句音區移高了五度。第52小節連接部分鋼琴低音聲部反復循環著F-G,又再次強調了小二度音程,長笛聲部也建立在F-G的長音上。
通過對引子動機初始呈示以及與每個部分材料的關聯性分析,充分論述了動機y在整個樂曲中的貫穿邏輯,從而更加有力的證明動機貫穿的時效性,增強了作品的結構力。
在該作品中,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和聲延展手法,即在目標和弦前面出現了一系列以目標和弦為臨時主的同名小調的和聲序進。如呈示段第一樂句(例2-a),整體以典型的T-S-D為和聲框架,在下屬到屬之間引入屬小調(f小調)進行和聲延長,并且旋律也在f小調的控制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形成了轉調,這正是弗朗克的技術高超之處,既可以豐富旋律色彩,也可以使和聲變得多元化。第二樂句(例2-b)在前樂句的基礎稍加復雜些,融入了連續的快速轉調(bD-C)。


平行和聲是十九世紀末印象主義慣用的技法之一,它是旋律立體化的表現形式,既可以突出橫向旋律的線性進行,也可以體現縱向和聲的緊張度,從而創造出新穎的音響色彩,給音樂披上一層朦朧的詩意美。弗朗克受印象派風格影響,在該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平行和聲技巧,主要以三種形式存在:一,平行音程;二,平行和弦;三,復合平行。如展開段(例3)第35節,鋼琴上下兩個聲部音高組織完全相同,并且外聲部都以平行六度音程構筑,即以bE-C為基礎框架形成的一系列平行和聲,第36小節變化重復一次。第38小節較35-36小節,聲部數量減少至三聲部,兩個外聲部依然保持平行六度框架,中聲部則加入了和弦音,形成連續的平行六和弦(即以bE-G-C為基礎框架)。第39小節鋼琴聲部數量再次削減,僅由兩個平行三度的聲部構成。

復合平行是指兩層或更多層次的平行和聲,但不完全是平行六和弦。如第49-51小節(例4),第一層是高低兩個外聲部以F-bD為框架形成的半音化平行六度,高聲部旋律線條依次為bd2-c2-bc2-bb1-a1,低聲部為F-bF-bE-D-#C。第二層是中聲部以F-A為框架的平行三度;第三層是以bA-F為框架的平行六度;第四層為平行八度的運用。


由此可見,在這首作品中,弗朗克的和聲組織邏輯主要是前置延展與平行和聲,再融入其他特色和聲手法進行構造。
綜上所述,普朗克《長笛與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主要主題動機來源于引子部分,通過各種變形加以衍展,然后融入到每個樂段,以貫穿整個樂曲,加強作品的結構力。另外,在和聲方面,運用了前置延展、平行和聲以及其他特色和聲(如三全音、持續音等)進行發展,充分體現了弗朗克精湛的創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