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大沙田小學 韋雪琴
算用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以均衡性原則為基礎,做到課堂中的以“用”促“算”與以“算”促“用”,以此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利用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進行計算課堂的生活化創新,使學生在模擬生活情境中看到數學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之處,提高學生對數學計算內容的探究興趣與學習興趣,培養起學生對計算知識的熱愛之情,以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學習效率提高。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的《20 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計算情境——小超市中購物,使學生在購物情境中通過對實際計算方法的應用學習本課的數學計算知識。模擬情境的方式使課堂的氣氛明顯活躍了起來,實際的計算應用激發起了學生對計算問題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學習效率。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引導學生開展實際操作計算內容的形式將對于小學生而言較為抽象的計算概念具象化,通過實際的應用操作讓學生更加具體直觀地感知到計算方法與計算結果實現的過程,提高學生對計算知識的理解效率。例如在一年級上冊《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中首先向學生展示了課前準備好的一個果盤以及其中的十個蘋果,讓學生利用剛剛學過的識數知識進行了數蘋果的活動。之后,筆者在課堂中通過移動果盤內的水果,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操作列出加減算式。在應用實際事物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了計算問題的實際計算過程,通過直觀感知的方式對計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理解效率。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計算問題放到生活范疇之中,讓學生脫離教學教材的限制與束縛,結合計算應用問題的內涵進行生活化的自主探究,建立起生活與計算問題的聯系,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應用能力。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的《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中以開放課堂的形式首先讓學生自主思考自己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常見的以小數表示的事物。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回答出了如身高、體重、購物等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小數表示的事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舉一反三地將小數的加減法代入到身高比較、購物差價的精確計算等生活的應用場景中,通過獨立思考計算內涵的方式更加直觀地看到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范圍,使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時更加精確且便利,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應用能力。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采用算用結合,教師應該首先保證計算與應用在教學中的均衡性,以此為基礎對教學模式、教學問題進行統籌設計,以做到各有側重,保障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和諧全面發展。在均衡性的原則下設置計算應用問題,才能切實地使學生在計算數學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有效地發展數學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算用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遵循均衡性原則,統籌安排教學中的計算與應用的結構,通過引導的方式促成學生總結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