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荊山小學 王 亞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的就是問號。”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數學課堂中的質疑是思維成熟的標志,是學生自主意識的提升。倡導學生大膽質疑,才能樹立嶄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的實施。因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并讓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體驗到質疑的樂趣。
皮亞杰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運算階段的兒童認知以直觀的方式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質疑應該從兒童感興趣的點入手,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進而促進他們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在學生了解什么是比的基礎上,可以給學生創設這樣的質疑情境:學校購買8 個籃球、7 個足球、3 個排球,根據比的性質,你能說出各種球類在整體中所占的比例嗎?在學生提出各種質疑后,教師再變換一下提問方式:如果我們只知道各類球的比例或者是某種球的數量,如何求出其他球的數量?這樣的引導能夠考查學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比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知識情境來引發學生的質疑興趣,這樣就會讓學生在互相提問、思維碰撞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創設質疑情境是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就創設了這樣的質疑情境:多媒體課件展示圓、長方體、圓柱這三幅圖片,然后對學生提出問題:“誰能利用學過的知識來推導出這幾個圖形的面積?”“根據以上的推導能探尋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嗎?”這樣的質疑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積極地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及時的引導,可以把學生科學分組,利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他們的思維相互間得到碰撞。學生利用圓的面積推導公式,把圖柱體轉換為近似的長方體,運用長方體的體積進一步推導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即底面積與高的乘積。實踐證明,良好的質疑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在逐步探究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模式在不斷地變革。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直是教師需要探索與實踐的課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獨立思考與質疑能力被剝奪。因此,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教學“百分數”這個概念時,教師就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在籃球比賽中,某個隊員的投籃命中率是60%,這樣的命中率是什么意思?”“一名命中率為60%的球員和一名可以投進60 個球的球員,哪一個更優秀呢?”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喜愛籃球運動的男生會去積極思考,通過進一步的思考,發現總的投球數是不確定的,這兩者無法建立比較關系,60%只能知道其比例關系,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質疑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敢問、善問,讓質疑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活學生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挖掘學生思維潛能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認知活動真正發生,進而體會到探索數學世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