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春艷 蔣大勇
我省國有林場(以下全篇,有的簡寫為“林場”)大部分建于上世紀50、60年代,絕大多數國有林場屬于事業性質,在計劃經濟時期以造林營林、木材生產為主要目標任務;1980年代以后,多數林場按企業化管理;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后,林場重心轉向森林保護和培育,主要靠財政投入營林和管護資金,來源單一且額度長期維持低標準,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森林管護、多種經營、行政管理等職能混雜;管理體制不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法人主體地位缺失;經營、管理機制不活;財政保障不足,林場工作經費和職工收入得不到保障等諸多問題。
2016年至2020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省國有林場改革緊扣“八個到位”改革任務,通過加強組織領導,科學編印方案,扎實有效推進,做好完善提升,圓滿完成了全省國有林場改革,取得了預期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合優化力度較大。改革后,全省國有林場數量由180個整合優化為了159個;絕大多數整合優化是縣內的兩個或三個國有林場整合為1個,只有鄰水縣的5個國有林場拆分整合成3個;所有國有林場的管理層級保持不變,部分國有林場級別有所提高。目前,瀘州市古藺縣的兩個國有林場在事業單位改革中又被整合為了1個,待報國家局備案。
定性核編符合實際。通過改革,全省共有156個國有林場定性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占改革后國有林場總數的98.1%,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財政全額撥款國有林場增加了86個,增長率達122.9%;全省企業性質國有林場由7個減少為3個。全省國有林場現有核定編制數6284個(事業性質國有林場人員編制數5811個、公益性企業國有林場人員編制數473個);現有在崗職工5779人,少于全省國有林場人員編制數總額;符合國有林場“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功能定位和“因養林而養人”的改革要求以及我省國有林場實際需要。
職工民生明顯改善。累計落實中央、省國有林場改革補助和建設發展資金近30億元。化解國有林場各類金融債務1.6億元。改革后,國有林場所有職工的“五險”“兩金”等社會保障得到解決,拖欠職工的養老和社會保險全部補交,林場負擔減輕;富余職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職工崗位設置更加優化合理,職工職稱晉升渠道更加通暢。全省國有林場職工平均年總收入達到7.8萬元,比改革前增長了107%,實現了翻番;加之這些年國有林場基礎設施改善也比較大,使得全省國有林場總體上實現了脫貧。

林場資源實現“多增”。按照“確保森林資源實現面積和蓄積雙增長”的要求,在改革中切實加大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力度。全省多數國有林場保持了面積、范圍的總體穩定,部分國有林場整合進苗圃、伐木場、零星國有林等其他森林資源。與國有林場改革前的2015年相比,改革后,全省國有林場面積、國有林場森林面積均增加了200多萬畝,國有林場森林蓄積量增加了2400多萬立方米。
綠色發展成效初顯。國有林場依托森林公園及其他自然保護地等載體積極創新場外集聚場內游、溝外集聚溝內游、山下集聚山上游等方式,大力發展科普體驗、休閑旅游、森林康養等綠色產業,取得初步明顯成效,實現由“砍樹”向“看樹”的自然轉變,一些林場“接待一個游客,等于少砍一棵樹”的口號深入人心。鼓勵社會資本、國有林場職工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生態產業,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其收入主要用于國有林場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
本輪國有林場改革,較好地解決了國有林場定性、定編等重大關鍵問題,但改革巨大的變化也使國有林場出現和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國有林場改革成果鞏固難度較大,國有林場發展壓力、動力不足;加之林場人員較為老化、林場發展人才匱乏,一些林場基礎設施依然較差、有的林場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林場資金投入還需加強等延續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努力解決,以確保國有林場穩定,促進國有林場可持續長遠發展。
新時期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為國有林場發展描繪了新的藍圖;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國有林場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尤其是,近一輪國有林場改革實施完成后,國有林場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主體功能定位進一步明晰,干部人事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資源管護和經營機制不斷創新,歷史遺留問題和社會負擔得到有效解決,這些為國有林場“輕裝上陣”,謀劃實施可持續、綠色發展,創造了較好條件,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此,我們就推進國有林場綠色持續發展的策略,做了一些探討和思考。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準確把握國有林場的基本定位,以生態保護為中心,以建設綠色、科技、文化、智慧的國有林場為目標;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生態保護建設中的先鋒作用、優質生態產品提供中的主力作用、木材生產儲備中的骨干作用、科技興林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為建設美麗四川、林草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生態優先。堅持生態優先,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實行最嚴格的國有林場森林、林地和林木資源管理制度,確保國有林場資源不破壞、國有資產不流失,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區域生態建設中的先鋒作用。
機制創新。立足國有林場實際,夯實改革成果,轉變發展和經營方式,創新建立健全運營機制,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職工歸宿感和社會責任感,最大限度地激發國有林場發展的內在動力,促進管理科學、資源增量、職工滿意、林場發展。
科技興場。建立健全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全面實行信息化管理;加強國有林場人員科技培訓,提高國有林場科技創新驅動能力;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科技興林中的引領、帶動和示范作用,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以科技促進業興場興。
持續經營。以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指導國有林場持續經營、長遠發展。根據國有林場的資源特點、區位優勢、自然稟賦,科學制定森林經營方向、經營目標、經營策略和技術措施,積極營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合理利用國有林場森林資源。
著力建設綠色、科技、文化、智慧的國有林場。通過十五年左右持續努力建設發展,全面創新完善國有林場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監管體系更加健全,森林質量明顯提高,生態功能顯著增強,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森林文化建設和林業科技試驗示范推廣成效明顯,林場經營管理活力增強,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職工能力水平提高。國有林場生態保護建設的先鋒作用更加突出、優質生態產品提供的主力作用大幅提升、科技興林和森經經營的示范帶動作用效果顯著、生態文化宣傳展示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
立足國有林場功能定位、突出作用發揮,著力實施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程、資源利用產業發展工程、技術創新科技興林工程、林場文化塑造弘揚工程、資源監管體系建設工程,推進國有林場可持續綠色長遠發展。
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工程。根據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現狀,結合林場立地條件,著眼林場未來發展,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生態保護建設的先鋒作用和木材生產儲備的骨干作用,加強國有林場的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
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程。圍繞保障國有林場林區安全、促進產業發展、改善林區民生,搞好基礎設施必要的新建,并對林場現有的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改善林場及其職工生產生活條件。主要任務包括:林場辦公用房、林場林區管護站點用房、林場林區道路、用水、用電、通信以及相應配套設施等。
資源利用產業發展工程。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積極發展以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竹產業、木本油料、森林藥材、花卉苗木、林下經濟為支撐的國有林場特色生態產業,推進資源開發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為社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主力作用。
技術創新科技興林工程。建好國有林場林業科技示范基地,健全國有林場林業科技創新體系、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實施林草技術創新,推進科技興林興場。
林場文化塑造弘揚工程。國有林場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特點,大力開展歷史傳承、文化創意等森林文化建設活動,推動文化林場建設。傳承林場歷史文化,弘揚林場森林文化,發展林場游憩文化,發掘林場科教文化,建設林場育林文化。
資源監管體系建設工程。加強國有林場林地、森林、林木資源監測、監管;建立健全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制度、林木良種制度、森林撫育制度等,加強國有林場森林經營管理;加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有償使用管理;加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監管考核,切實保護好國有林場森林等資源。
為促進國有林場高質量、可持續、綠色發展,要加強林場自身能力建設,建立精干高效的林場隊伍,提升林場人員的綜合素質,構建信息化智慧林場,保障國有林場高效運轉。
完善機構人員。加強國有林場機構建設和管理,形成充實穩定的人員隊伍,完善考評激勵制度,激發林場活力。
抓好教育培訓。抓好業務培訓、崗位培訓以及多渠道培訓,提升林場隊伍素質能力。
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快國有林場信息化建設,促進林場智能管理。推進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技術、遠程監控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管理、營造林決策與實施、森林防滅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監控等方面的應用,逐步實現國有林場資源立體化感知體系全覆蓋,智能化管理體系、一體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搞好國有林場建設發展,需要多方面予以關心、支持和參與。強化有關各方面保障措施,為國有林場可持續長遠綠色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撐。



一是積極爭取支持,強化組織保障。各級林草主管部門、國有林場,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對國有林場工作的關心、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有縣屬國有林場的縣(市、區)、有市屬國有林場的市(州),要加強工作匯報聯系,積極爭取當地縣區、市州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真正將國有林場作為縣(市)直屬單位來對待、來考慮、來安排,切實突出縣(市)當地的主體責任,使國有林場發展有關規劃等與當地相關規劃相銜接,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力爭確保對國有林場建設發展工作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國有林場建設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二是拓寬投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拓寬國有林場融資、引資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多元化投入國有林場建設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導向作用,引導民間資金、金融信貸資金和外來資金參與國有林場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積極爭取對國有林場發展的金融支持、國家對林業實行的信貸扶持政策。積極爭取、協調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現有專項資金渠道內,加大對國有林場電力、用水、通訊、森林防火、管護站點、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國有林場是項目建設、林場發展的具體責任主體,可結合實際,依托優質資產,組建林業發展公司,建立或參與林權交易平臺、林產品交易平臺,積極爭取相關經營性政策支持,盤活現有資源資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省內外大企業特別是涉林龍頭企業,與國有林場實施合作發展。
三是強化科技合作,提升科技水平。認真組織實施國有林場生態建設與生態安全、林業生物技術及良種戰略、林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林業產業發展、林業信息技術、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與科普、林業標準化、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等重點林業科技工程。加強與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交流合作,圍繞國有林場資源保護利用重點、難點組織開展科技攻關,大力開發相關的實用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為國有林場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四是加強隊伍建設,提供人才保障。落實完成好全省國有林場資源保護及建設發展大量任務,既需要保障林場工作的人員數量,也需要保證人員質量,滿足林場建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充分用好用活用足有關支持政策,切實用好現有人才,大力培養關鍵人才,積極引進急需人才,努力儲備未來人才,加強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國有林場人員整體素質。從項目、資金、待遇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充分發揮基層科技骨干的示范帶動作用。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人盡其才的良好氛圍,為國有林場引進、培養、留住和用好一批行業領軍人物與后備人才創造條件。
五是加強部門協調,優化發展環境。各級林草主管部門、國有林場要加強與發改、住建、財政、交通、水利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切實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委政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上來,把行動落實到推進國有林場可持續綠色發展的具體實踐中來,解決好了解認識、服務效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優化國有林場發展政策扶持環境、社會服務環境、法制管理環境、人文道德環境等,共同推動國有林場可持續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