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毅
(無錫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無錫 214000)
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開放, 剖宮產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剖宮產產婦一般需要通過腰麻+硬膜外麻醉,少數可能會采用全麻, 患者容易出現術中及術后低體溫現象, 術中低體溫會加快患者基礎代謝, 加重心臟負擔,同時可造成胎兒宮內窘迫,而術后低體溫也會給產婦帶來不利影響,嚴重威脅母嬰安全[2-3]。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剖宮產患者圍手術期體溫管理, 可有效保障產婦及新生兒的安全,改善其生活質量[4-5]。 因此,本研究在剖宮產患者圍手術期進行綜合保溫干預,旨在降低患者低體溫發生率,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無錫市婦幼保健院產科行剖宮產手術的患者106 例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初產婦,單胎足月,術前胎心、胎盤功能檢查正常;②符合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級[6],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宮產手術;③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高血壓、貧血;②合并心、肝、腎或其他器官系統疾病;③有精神疾患。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53 例。 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26.83±3.92)歲,懷孕天數(270.81±13.13)d;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 (27.54±4.17) 歲, 懷孕天數 (272.92±12.24) d。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1.2.1.1 對照組給予常規剖宮產圍手術期護理。 患者進入手術室前,病房護士做好患者常規保暖工作,病房調節至適宜溫度;手術室護士提前30 min 將手術室溫度調節至24~26℃。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巡回護士指導患者躺在手術床上,蓋好被子,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行心電監護,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麻醉師實施硬膜外麻醉,取L1~2或L2~3為穿刺點,正中入路, 穿刺置管成功后均采用2%利多卡因5 mL 作為試驗劑量,此后一次性注入0.75%羅哌卡因10 mL,主刀醫師開展手術,術中持續靜脈輸注1∶1 的6% 羥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鈉注射液+乳酸鈉林格注射液10 mL/kg。術后回到病房后監測體溫,補充熱量,指導患者進行母嬰皮膚接觸、母乳喂養,并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
1.2.1.2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圍手術期綜合保溫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前告知患者圍手術期低體溫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低體溫對孕產婦及新生兒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指導患者穿棉質長袖病號服、棉襪等,做好保暖。 ②患者麻醉及消毒期間采用強制充氣加溫毯 (北京禾和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型號:YCB-700)和棉被覆蓋保暖,以不影響操作為宜。手術過程中,將棉被上拉至劍突,加溫毯下拉至大腿下2/3 處,直至手術完成。術中輸液同對照組,術中所用消毒液和所輸注液體無禁忌者均加溫至體溫溫度。 ③患者返回病房前,病房護士提前30 min 將病室內溫度調節至24~26 ℃,同時使用電熱毯加溫床單、被褥。
1.2.2 觀察指標①低體溫發生率。 患者手術結束回到病房后30 min 內, 采用水銀體溫計測量患者腋溫,患者腋溫<36℃、四肢冰冷、感覺到身體發涼視為患者發生低體溫[7]。 低體溫發生率=發生低體溫人數÷該組患者總人數×100%。 ②寒顫發生率。 采用Wrench 寒顫分級標準評估患者有無寒顫。 該標準將寒顫分為4 個等級,0 級:無寒顫;Ⅰ級:豎毛、外周血管收縮或出現青紫但無寒顫;Ⅱ級:1 組肌群寒顫;Ⅲ級:超過1 組肌群寒顫,其中Ⅲ級寒顫為嚴重寒顫[8-9]。 寒顫發生率=(Ⅰ級人數+Ⅱ級人數+Ⅲ級人數)÷該組患者總人數×100%。③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患者回到病房后,責任護士告知其家屬記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具體到分鐘。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低體溫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低體溫者7 例 (13.21%), 對照組22 例(41.51%),兩組患者低體溫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681,P=0.001)。
2.2 兩組患者術后寒顫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寒顫發生率為11.32%,對照組為35.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平均首次排氣時間為(32.30±9.90) min,對照組為(38.70±10.90) min,觀察組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64,P=0.002)。
3.1 剖宮產患者術后低體溫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正常機體體溫調節中樞可動態地產熱和散熱,維持機體體溫相對平衡穩定[10]。剖宮產患者手術期間體溫受手術因素及麻醉方式等的影響術后容易發生低體溫現象[11]。Chakladar 等[12]研究顯示,硬膜外阻滯麻醉患者麻醉阻滯區皮膚溫度增加而非阻滯區溫度會下降, 同時鼓膜溫度也會降低, 當溫度下降超過0.5 ℃時即可出現寒顫。 此外,麻醉可使患者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機體散熱量, 同時手術過程中輸入大量的外來液體、 臟器的暴露、腹腔及宮腔開放、取出胎兒等都會增加產婦術后低體溫發生率[13]。 Munday 等[14]指出,剖宮產患者術中大量靜脈輸入乳酸林格等液體補充血容量時會對血液產生“冷稀釋”作用,可使產婦的中心體溫下降而誘發寒戰。 有研究指出,剖宮產術后即使發生輕微低體溫也可影響患者皮膚的血流及氧供,對機體免疫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可延緩手術切口愈合、增加治療費用、延長出院時間[3]。 此外,低體溫所致寒顫會降低血小板及凝血物質的活性,增加術后出血量,引發產婦不適,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 因此,圍手術期積極有效的低溫干預對剖宮產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 圍手術期綜合保溫干預在剖宮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圍手術期保溫護理是通過多種保溫措施維持患者體溫恒定,避免患者發生低體溫的一種有效方法[4]。麻醉、 手術操作及術后鎮痛等因素會暫時抑制產婦胃腸道功能, 圍手術期保溫干預可有效促進產婦產后胃腸道功能恢復[8]。 本研究在剖宮產患者中采用圍手術期綜合保溫干預,從術前低體溫防護健康教育,術中保溫措施如加溫毯的應用、 消毒液及靜脈輸注液體的加溫處理,術后床單位臥具的預加溫處理,有效保障了剖宮產患者圍手術期的體溫恒定,安全、有效地預防了患者產后低體溫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產后低體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韓英[2]的研究結果一致;寒顫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患者未出現嚴重寒顫;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項目 觀察組(n=53) 對照組(n=53) t 值 P 值年齡(歲) 27.54±4.17 26.83±3.92 0.903 0.369懷孕天數(d) 272.92±12.24 270.81±13.13 0.856 0.394體質量(kg) 68.33±4.86 67.82±5.54 0.534 0.616術前體溫(℃) 37.19±0.42 37.31±0.34 1.617 0.109手術持續時間(min) 48.32±6.74 47.91±7.53 0.295 0.768術中出血量(mL) 268.62±59.84 271.62±67.31 0.242 0.809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寒顫發生情況比較 [n(%)]
本研究結果顯示, 圍手術期綜合保溫干預可有效降低剖宮產患者術后低體溫發生率和寒顫發生率,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縮短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但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來自一家醫院,且樣本量較小,今后建議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以驗證圍手術期綜合保溫干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