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玉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教育部2005年1月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把堅持傳授知識,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應用型本科教育把大學生知識、能力、素養(yǎng)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成為應用型本科人才作為其培養(yǎng)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1]2-3而且把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第一條教學理念,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1]2-3這些規(guī)定表明,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其培養(yǎng)目標是一致的,學生的課程學習圍繞知識、能力、素養(yǎng)來展開。在高等教育中文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現代漢語作為其專業(yè)核心基礎課程,對于師范生的語言文字知識的掌握、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語言文字素養(yǎng)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名未來的語文教師都應該認清知識與能力、素養(yǎng)的關系。我們認為,知識、能力、素養(yǎng)三者中,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條件,其內化為語言文字素養(yǎng),外顯為語言文字能力,而現代漢語課程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在教學過程中引領未來的語文教師厘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科學認知、提高語言文字能力、提升語言文字素養(yǎng),為他們將來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打下較為堅實的語言文字基礎為主要教學目標。基于此,本文試就現代漢語教學中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兩個層面對教學目標的達成作一淺析。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任何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知識的指導,離不開實踐活動。學生語言文字的學習亦是如此,教師解讀課標、處理教材、編寫教案,也應該在語言文字知識的指導下進行,語文教師應該以通過語言文字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語言文字能力、語言文字素養(yǎng)為主要教學目標。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即為“語文”。現代漢語應該是與語文教學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課程之一,香港大學田小琳教授在《論中文教師的素質標準》一文中曾指出,“現代漢語知識是基本知識,教師掌握好并運用于教學,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就好,反之,將嚴重影響學生基本功的形成。”[2]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在具備扎實的現代漢語知識功底的前提下,還要有將知識運用于教學中的意識和能力,這就給現代漢語課程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學中一方面引領學生具備扎實的現代漢語知識功底,另一方面還要引領學生具備將知識用于語文教學的意識和能力。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是每一個人生活中都離不開的,不管是口頭形式還是書面形式。陸儉明先生指出:語言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資源性和情感性,語言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社會的一個重要資源,也成為人生的一大資源,它關涉到國家和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全民的“語言意識”教育,以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民眾的語言意識,上下都重視語言問題,關注語言生活。[3]4現代漢語課程的核心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為他們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語文教學工作和現代漢語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礎”[4]1,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現代漢語課程教師有責任引領學生通過語言生活,強化對母語的理性認識并樹立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意識,樹立科學的漢語觀和漢語學習觀,引領學生養(yǎng)成反思自我言語行為、關注社會語言生活、雅致身邊的語言生活的習慣。
語言學家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指出:“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5]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記錄其他文化現象,而且語言系統(tǒng)本身就是一個文化世界。作為語言類課程的現代漢語,其內容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代漢語教學應做到以語言文字知識為基礎,挖掘語言中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等現象所包含的文化因素,通過不斷的語言文字實踐,達成文化知識向語言文字知識的遷移,從而使學生所學的語言文字知識能獲得長久的記憶,并形成相應的語言文字能力和語言文字素養(yǎng)。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現代漢語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教學目標,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走出傳統(tǒng)現代漢語教學費時多、效果差的怪圈,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文字知識、提高語言文字能力、提升語言文字素養(yǎng)。
我們知道,發(fā)現規(guī)律是科學,運用規(guī)律是藝術。從科學的角度看,現代漢語教師的任務就是引領學生發(fā)現語言這種聽覺符號的結構規(guī)律,掌握系統(tǒng)知識,為運用規(guī)律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本體看,語言不僅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語言還是一個很有規(guī)則的結構,而且是一個變動的結構。[3]2也就是說,語言是一個有規(guī)則的整體,這個整體里包含著許許多多的成分,這些成分受到一套規(guī)則的支配而互相層層組合形成種種關系,這個結構的三大要素就是整體、成分、關系,其中成分和關系是兩大支柱,組合和聚合關系是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中兩種根本的關系,每個語言符號都處在這兩種關系中,即每種語言的基本單位既能跟別的單位組合,又能被別的單位替換。語言作為一門學科,也是科學,在科學知識體系中,每門科學都是由概念組成的理論體系,在邏輯思維中,概念是構成判斷和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維的“細胞”,而語言本身就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中的概念由語詞來表達,判斷、推理由語句來表達,“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6]基于此,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科學思維來引領學生樹立科學思維,并在此基礎上認知這個系統(tǒng),明確這個系統(tǒng)的科學性,具體可以采取這幾種方法:
1.定義法
定義法是揭示概念內涵的一種邏輯方法,而內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概念的質的方面的規(guī)定性,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是什么。 如詞匯部分“詞”這個概念歷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無論其內涵還是外延,理解接受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黃廖本現代漢語教材(增訂六版)將其定義為:“詞是語言中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有音有義的語言單位。”[7]課程教師就應該結合具體的詞引導學生明了概念的具體內涵,重點是理解“獨立運用”這個說法,通過例詞引導學生明白,“獨立運用”是指能夠“單說”(獨立成句)或“單用”(單獨作句法成分或單獨起語法作用),這樣再來理解“或”這個邏輯聯(lián)結詞表示該句是個相容選言判斷,即包含的選言支是相容的,可以同時并存,所以,三個條件中滿足一項就可以認定該語法單位是詞,如“美麗”既能單說又能單用(單獨作句法成分),是詞,“的(de)”不能單說但能單用(單獨起語法作用),也是詞。
2.劃分法
劃分法是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就是以對象一定的屬性作標準,將一個屬概念劃分為若干個種概念的方法,外延是概念“量”的方面的規(guī)定性,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有哪些。此方法在引導學生認識語音層時可以使用,認識語義層時也可以使用,可以視作一種認知的基本原則。比如語音部分“聲母”這個概念,在用下定義法明確其內涵的基礎上,運用劃分法明確其外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即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聲母分為輔音聲母和零聲母,再根據輔音的音素性質,從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兩個角度對21個輔音聲母進行分類,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分到單獨概念為止,這樣學生對語音系統(tǒng)中聲母小系統(tǒng)中每一個輔音聲母就會有比較科學的系統(tǒng)的認識了,再進一步進行語音聲母辨正就容易了。
3.切分法
語言是一個變動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研究語言規(guī)律需要對語言進行分析,語言分析的目的一是為了更好地總結規(guī)律,二是為了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切分就是把整體分成部分,語言有語音層和語義層,有其內部的規(guī)律性,通過切分能讓學生發(fā)現語言內部的組合規(guī)律和聚合規(guī)律。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先生認為,“層次分析”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是一種分析方法,而應把它看作一種分析原則,因為方法是可用可不用的,而原則是必須遵守的。[3]62切分法其實質就是遵循層次分析原則,引導學生理解語音層和語義層的結構規(guī)則。漢語普通話的音節(jié)結構按此可先分為音段成分和超音段成分,音段成分再分為聲母和韻母,聲母可劃分為零聲母和輔音聲母,韻母包含韻頭和韻身,韻身可包含韻腹和韻尾,超音段成分即聲調,和音高及音長相關,一個音節(jié)中韻腹和聲調是不可少的。語法部分使用的框式圖解法、劃線法、文字部分使用的偏旁分析法和部件分析法都是旨在揭示語言及其書寫符號的層次性,通過切分讓學生明白語言及其書寫符號的內部構成,發(fā)現其規(guī)律,為運用規(guī)律奠定基礎。
4.關鍵詞法
指每一章的概述部分梳理出一些關鍵詞且以這些關鍵詞貫穿每一章內容學習的始終,再輔以恰當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建立系統(tǒng)內各小系統(tǒng)的認知結構,進而更好地理解語言這個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性、層級性以及排列組合性。如緒論部分作為學習課程的基礎,可以梳理出“語言、符號、系統(tǒng)、結構、功能、 組合、聚合、語言、言語、共同語、方言”等關鍵詞,以這些關鍵詞為突破口,再輔助以恰當的例子,學生能很快理解“語言是一種變動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的意思,之后提到語言是一個層級裝置,由語音層和語義層構成,每一層都有其組合規(guī)則和聚合規(guī)則,也能很快理解。再如語法部分作為師生公認的最具學習難度的內容,可以梳理出“句法、語義、語用、劃分、切分、組合、聚合、功能、意義、形態(tài)”等關鍵詞,以這些關鍵詞為突破口,再結合恰當的例子,學生能很快理解語法分析有三個層面,即句法、語義、語用層面,分別主要從形式(本體)、意義、功能角度研究語法。[8]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為他們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語文教學工作和現代漢語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礎”[4]1是高師現代漢語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1.例證法提高理解能力
例證法是指教師大力開發(fā)網絡、電視、手機等現代大眾傳媒中豐富的語言教學資料,通過典型的、新鮮有趣、生動實用的例子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的各種規(guī)則。比如“厲害了我的國”隨著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系列特別節(jié)目《厲害了我的國》的播出成為熱門流行語,眾多新聞報刊和媒體網絡競相使用,并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開來,學到語法部分變式句中倒裝句的時候就可以以此為例,引導學生明了此主謂倒裝句法結構作為一個合法的句法結構,滿足了一定的語義、韻律、傳播媒介等條件,用在特殊的語用場景下表達一種特殊的情感,具有特殊的語用價值。
2.比較法提高分析能力
張斌老師指出,學習語言要養(yǎng)成別同異、明正誤的習慣進而要能對語言現象加以解釋,并總結出規(guī)律。別同異就是注意語言表達中的細微差別,明正誤一是指甲乙都對,但甲好,說明語言使用除了語法問題,還有修辭問題,二是指甲對,乙不對,只限于語法問題。[9]也就提示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比較,通過比較去別異同、明正誤。比較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可以使用,分為內部比較和外部比較,外部比較包括把方言、古代漢語、英語等作為比較對象。比如,語法部分短語特殊結構類型中連謂短語和兼語短語一直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就可以一些例子引導學生去比較,從而達到別異同的目的;語音部分聲母辨正、韻母辨正、聲調辨正既有內部也有外部別異同的一個比較,一方面加深音理的理解,排除方言的干擾,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聽音辨音能力,最終達到提升普通話水平的目的。
3.實踐法提高運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所謂訓練,當然不只是教學生拿起書來讀,提起筆來寫就了事。第一,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英,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yǎng)成,還是不濟事的。”[10]語文教學如此,語言教學亦如此,實踐是提高運用能力的不二法寶,現代漢語教學中結合語文教學——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內容的學習需要,凸顯師范性,增加關于各部分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更好地體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明白課程的有用之一就是語文教學之用。比如,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具體可有老師范讀、學生齊讀、個體朗讀等不同方式,學了語音知識特別是關于語調的知識,那就要通過實踐初步具備指導學生朗讀的能力。再比如,教學語法中標點符號這一小節(jié)時,可以結合語文教材,通過例句賞析,引導學生發(fā)現:標點符號除了具有區(qū)分句讀、標注語氣語調、標示句子類型等語法功能外,還具有描摹難寫之境,外化人物心路歷程,凸現任務性格等非語法功能,這樣既讓學生具備規(guī)范使用標點符號的意識,又為他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利于形成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11]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文化行為,是文化產生的重要形式,語言與文化互為依存。外語教學中將文化教學的內容分為表層和深層兩大類,表層指語言的文化內涵、語體文化和目的語國家的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深層指目的語國家的民族心理、思維方式、時間觀、空間觀和價值觀等,這種分類對漢語的文化教學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12]要通過課程中的文化教學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語言現象文化背景描述法
即將文化知識作為語言現象產生和存在的背景。
比如在語音社會屬性的教學中,可以講解歷史上“指鹿為馬”的故事,強調語言是一種社會行為,是語言使用者約定俗成的,一旦約定對每個成員都有強制性。在講解漢語音節(jié)特點時,可以翻譯《論語》中的一段文字,比較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單雙音節(jié)的比重,從而把握古今漢語詞語的主要存在形式的不同的特點。這些都是將相關文化知識作為背景進行介紹,從而自然地得出語音學觀點。還可以結合四川方言中有音無字的“bia”和有字音異的“fong” 等音節(jié),說明聲韻配合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性和個體性特征。這些都是通過典型事例介紹相關語音現象產生的文化背景。
2.語言現象文化誘因闡釋法
即將文化知識作為對語言現象闡釋的誘因。我們知道,語音除了具有自然屬性(物理和生理屬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屬性。很多語音現象都可以從文化角度作出解釋。比如,漢語中存在許多相互對立又聯(lián)系的概念,如聲母與韻母、平舌音與翹舌音、清音與濁音、重音與輕音、輔音聲母與非輔音聲母(零聲母)的對立統(tǒng)一,都表明了漢民族講求陰陽虛實、講究系統(tǒng)性的文化心理,這一特點也是由漢民族直覺的、模糊的、悟性的整體思維模式和務實、求簡的民族性格所決定。再比如,文字學習中,漢字的形體方正表達了漢民族文化要求“結構平衡”的審美要求;漢字的構形特點體現了漢民族的主體思維模式。再比如語法部分名詞的活用現象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社會心理文化、歷史文化等,如余光中在《重上大度山》中用“星空,非常希臘。”來形容星空,比直接用很浪漫、很美好、很純凈等要高明得多,因為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fā)祥地,擁有著悠久的文化,烏拉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天空之神,象征著希望與未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中海式風情結合希臘神話的世俗魅力,使希臘集浪漫、美好、詩意于一身。藍和白是希臘的主打色,藍的天、藍的海、白色的房子……希臘成了純凈和蔚藍的代名詞,這樣表達既簡練又有內涵。
總之,在人才培養(yǎng)中,課程作為學科方法、技術和路徑的闡述,是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現代漢語作為高等教育中文專業(yè)核心基礎課程,對于師范生的語言文字知識的掌握、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語言文字素養(yǎng)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一名未來的語文教師都應該認清知識與能力、素養(yǎng)的關系,現代漢語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未來的語文教師掌握系統(tǒng)的語言文字知識,樹立將語言文字知識用于語文教學的意識,并通過一定的實踐將知識內化為語言文字素養(yǎng),外顯為語言文字能力且用于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