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通知表明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這是近年來教育部在此類例行通知中首次把“創業”放入主題當中。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人人創新”不只是社會發展的新浪潮,也是先進教育的新態勢。2016年12月16日頒布的教育部重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41號令)中明確指出,休學創業的學生,可以單獨規定最長學習年限,并簡化休學批準程序。學校應當鼓勵、支持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可以建立創新創業檔案,設置創新創業學分。
大學生是最具創業激情和活力的群體,是促進“雙創”蓬勃發展的主力軍。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加快提升大學生創業質量,各高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抓緊建立、完善配套管理機制。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休學創業。據統計,某高職院校學籍數據近五年因創業申請休學的人數占總休學人數的13.3%。大學生休學創業,一般是指在校大學生因創業而申請休學從事創業實踐的一種創業活動[1]。然而,“休學創業”猶如一把雙刃劍,“象牙塔”中富有激情、敢闖敢拼的大學生在政策支持下紛紛中斷學業,提前步入社會創業的同時,精準幫扶缺失、后續教育滯后等相應政策問題逐漸暴露,進入休學創業政策實踐困境。
根據學生申請休學創業的數據顯示,58.8%的學生由于自己成長過程中對創業產生濃厚興趣,對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和市場風險投資知識有明顯的偏好,傾向于就讀金融、投資理財、連鎖經營管理等相關專業,一早為休學創業做好了準備。這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通過大大小小的激烈比賽積累了一定的創業經驗,鍛煉了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創業者所具備的知識以及是否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在影響創業者自主創業中舉足輕重[3],創業者的個體因素會影響創業機會的判斷和選擇。
11.8%的創業學生出生于創業型家庭,有一定經濟基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長主導制長期存在,家庭對子女的就業意向產生較深影響。家庭商業傳統的調節和繼承對家庭子女的創業意向有明顯影響,子承父業就是該類家庭影響的表現,尤其體現在家庭年均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硬環境與家庭成員之間親密度等軟環境中。子女從小對生意耳濡目染,再加上來自家族的資助,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創業風險,創業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隨著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興起,鼓勵大學生創業的高校配套幫扶政策也應運而生,如平臺資源共享、創業資金申請、學籍保留延長、開設雙創課程等,這些政策打開了學生視野,啟迪了學生的創業心智,推動了學生自主創新創業活動的發展。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多以實用為主,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學生更愿意進入社會實踐。不少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定期邀請具有創業經驗的成功企業家開設講座,講述創業過程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失敗與挫折、歷練與探索,能在學生中產生積極效應。
在大學生創業成為社會民生焦點的同時,政府也出臺了許多傾斜性政策扶持鼓勵大學生休學創業,如降低大學生創業場地租金、專門類型創業活動免稅、特別補助大學生創業基金。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減少大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大學生處于鼓勵創業的社會氛圍中,展開活躍的思維,在人生的黃金時段放手一搏,讓整個社會呈現百花齊放的創業景象,從而提高經濟發展速度。
以創業休學的學籍數據為例,11.8%的學生創業政策不明,創業類型偏離。學生休學創業的規定期限一般為1—2年,根據休學時學生提交的證明材料顯示,一部分選擇了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創業類型偏離,例如,開奶茶店、咖啡館、復印店等類似店鋪,這種結果明顯與國家雙創政策鼓勵方向背道而馳。勞動力密集型創業同化性質嚴重,勞動力成本大,毫無科技創新力,是勞動力成本疊加的產物。另一部分受網紅經濟賺快錢的影響,紛紛選擇做平臺APP直播帶貨。這類創業類型缺少平臺的嚴格監管,直播帶貨良莠不齊,在網絡媒介環境中,網絡紅人、網絡推手、傳統媒體以及受眾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體綜合作用下,容易導致學生偏離創業初衷,價值觀過早受到沖擊,產生嘩眾取寵、有營銷噱頭就能賺錢的想法,以學業代價換取利益。國家鼓勵的“雙創”主要指高新技術、網絡、科技創業。大學生在電子商務物流設計、數控車床工藝改進、云數據程序編纂等領域都有充分提升的空間,不能拘泥于傳統勞動力密集型行業與網紅行業。
經統計,約17.6%的學生創業失敗退學。高職學生心理素質還處在幼稚轉向成熟階段,受外界影響因素過多,容易出現極端個例。大部分休學創業大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社會經歷,在創業過程中容易遭遇騙局和陷阱,創業一旦失敗,無法承受打擊,甚至欠下債務,陷入人生絕望,一蹶不振。這些經歷往往會催生出“讀書無用論”,很難再沉下心安靜念書,而是選擇去打工賺錢彌補創業損失,導致最后放棄復學,舍棄學業。少部分休學創業大學生創業成功,但因害怕復學回歸學校后,事業出現波折,或覺得文憑不過是一張紙,輕視學歷,一而再再而三拖延復學時間,最后超出學籍保留期限,只能自動退學。這種極端案例并不少見,摻雜了很濃重的個人因素。無論創業成功與否,都揭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對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的缺失,導致創業結果影響過重。
隨著越來越多的休學創業大學生回歸校園、繼續學業,在創業話語體系中又衍生了“休業返學”的新名詞[2]。休學后有64.7%的學生選擇復學。一方面,學生在校外從事創新創業活動,從空間和時間上考量,都與校內的實際教學進度脫節。休學創業的學生有別于畢業創業的學生,他們在學業成績上還存在實際壓力。現階段,高校制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置換學分政策往往還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流于表面而較少付諸實際行動。休學創業大學生往往在承受創業壓力的同時,還需要擔心復學后是否能順利取得學分績點,完成學業,于是在學業與創業的雙重壓力下,大部分學生選擇復學,重返校園。另一方面,創業信息不對稱。大學生選擇校外自主創業,脫離學校這個大平臺。雖然在創新創業過程中,能獲取政府政策、企業的資金支持,卻出現大量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首先,政府出臺的創新扶持政策往往日新月異,更新速度很快,部門來源也很多,有教育主管部門、科技主管部門,還有經濟主管部門,但因為缺少信息共享平臺,大學生對這些幫扶政策知之甚少。其次,大學生在創業活動中需要獲取大量的創業相關信息,例如資金貸款、投資人、招聘信息等,這些面向大學生創業的信息提供平臺少之又少,部分還需要收費查看,種種不對稱信息加大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開展的難度,因此選擇停止創業,繼續學習。
面對政策號召與大學生創業需求,高職院校圍繞學生學業和創業,合理構建休學創業之后繼續教育管理與創業評估幫扶聯動機制這一實際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多數創業鼓勵政策仍局限于“一紙文件”,而具體操作規范細則往往放權給高校自主把控,但各高校對創業的理解不完全相同,難免造成創業概念模糊,籠統鑒定創業資格,造成學生以創業為借口逃避學業的漏洞。“休學—創業—復學”是相互聯系、相互貫穿的全鏈條式教育實踐活動,需要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性事實去分析,從休學創業的實踐困境中找出問題,才能圍繞學業和創業建立起休學創業管理機制。
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是教育領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為推進創新創業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制度保障與服務優化,高校也貫徹教育部意見,實施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不少大學生提出創業休學申請。然而,高校對休學創業學生缺少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指導,目前還有很多高校仍舊把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就業指導或職業規劃課程體系,而沒有開設具有創業場景體驗的針對性課程[4],創業教育整體薄弱。學生對創業沒有清晰的認知和定位,容易人云亦云、跟風創業,缺乏冷靜理智的思考和審時度勢的心態,甚至妄想以創業來逃避學業壓力或一夜暴富。其實休學創業困難程度并不亞于學業難度,更不是學困生的避風港。高校應建立大學生休學創業項目評估機制,強調學業的重要地位。高校可定期組織相關專家對學生創業項目進行可行性評估,一方面盡可能降低創業風險,引導學生理性創業;另一方面為有創業打算的在校學生提供參考性意見,使學生能慎重考慮創業決定。與此同時,務必重申學業的重要性,告知學生切不可顧此失彼,因創業而忽視專業理論知識學習。
不少高校在學生辦理創業休學后缺乏相應的幫扶追蹤管理機制,任由學生在外自主創業,根據學籍管理部門學籍注銷數據顯示,退學學生中一部分正是創業休學學生。高校必須對獲得休學創業批準的大學生進行完備的跟蹤管理,制定相應的資助政策,建立創新創業一人一檔,對大學生后續休學創業提供監督、管理、支持和服務。一方面,要做好后續監督,防止大學生創業活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欺騙創業現象,定期對創新創業活動開展記錄檢查。另一方面,優化學校幫扶政策,定期派駐學校創新創業導師去幫助解決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和困難,做好反饋記錄工作,根據問題和困難的整理再優化學校的幫扶政策。休學創業本是一項利好政策,不能因創業荒廢學業,將好事辦成壞事。
高職學生休學創業期限為1—2年,創業結束后須重返校園繼續完成學業。創業復學有創業成功與失敗兩種現象,創業成功的學生不免懈怠學業,創業失敗的學生遭受挫折也不免產生人生絕望心理,創業結果影響過重。目前多數高校未建立關于大學生休學創業的管理制度,相關規定一般都內嵌于常規的學生管理制度中,對大學生創業也沒有統一領導,缺乏頂層設計。高校應建立大學生創業復學教育機制。第一,落實創新創業置換學分政策,量化創新創業成果,靈活置換學分。第二,加速建立創業學生心理干預機制,注重創業活動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培養。大學生正處在心理發展的關鍵成長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影響。創業之前必須把困難列在前面,把挫折放在最先,進行單獨輔導,引述實際案例給創業學生做心理疏導,避免極端個例的產生。第三,打通創新創業與頂崗實習的通道,用創新創業活動來完善對學生的頂崗實習評價。高校可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安排在頂崗實習期間進行,頂崗實習本身具有一定的學分價值,讓頂崗實習與創新創業能夠有效的互聯互通。對學生而言,有利于實現學分與創新創業的價值交換,用學分評價來體現創新創業的價值;對高校而言,有利于完善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評價體系,使頂崗實習評價更加多元化和具象化。
休學創業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適應當前就業創業形勢的一種另辟蹊徑的創業模式。雖然現在休學創業依然存在各種問題,但對于學生本人而言,創業并不脫離教育本質,只是改變教育軌道,讓學生對學業安排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與發言權,在青年時代創業有更多的試錯機會,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社會而言,高校在校學生創業能緩解現有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讓創業成為發展的動力之源,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公平正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