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霜
為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成都市大邑縣人社局就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情況進行了調研。
今年以來,大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18.69萬人。其中,省內就業14.85萬人、省外就業3.84萬人,預計勞務收入12.37億元。
為做好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大邑縣設11個鎮(街道)公共便民服務中心和98個標準化站點,配置勞動保障協理員,對屬地農民工開展實名制動態更新,建立基礎臺賬,提供就業失業登記、培訓報名和政策咨詢引導等服務。已開展就業援助月專項活動4場、“春風行動網絡招聘會”5場,召開“2021年暖冬服務專場招聘會”1場,邀請50余家企業提供崗位700余個,2000余人在線求職;舉辦“春風行動”現場招聘會3場,154家企業發布2612個就業崗位,吸引城鄉勞動者3800余人次參加。本地企業的招聘重點是專業技能人才、熟練技術工,對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較大,盡管工作環境不斷優化,但仍存在較大用工缺口。普工也有大量需求,但多數普工崗位存在工資福利待遇偏低、用工年齡限制、性別需求失衡等因素,導致普工流動性大、求職者應聘不積極。
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農民工群體文化水平及就業技能水平整體偏低,難以滿足多數企業對中、高技術及管理型崗位要求,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
農民工技能提升意愿不強。部分農民工對技能提升培訓不夠重視,主動學習意愿不強烈,認為參加培訓難以在短時間內增收創效,改變自身狀態。
農民工群體穩就業難。部分農民工因家庭需要、生活困難等多種因素返鄉就業創業,但該群體人員流動性強,工作不穩定。同時,農民工群體也提出多元化訴求,比如,希望相關部門提供更多就地就近的就業機會,加強維權和法律援助,用工企業提供交通、醫療和住宿等保障。
總體上,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平等就業機會,要更加注重提高農民工專業素質、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要大力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實現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構建更加和諧的勞動關系,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穩定企業就業崗位。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社保費用減免等政策,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助力企業渡過難關。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保就業,線上通過網絡招聘為農民工和用人單位提供高效對接,線下深入重點用工企業,準確掌握用工信息,做好各類群體就業崗位的統籌協調。大力支持通過創新創業穩定和擴大就業,在保障農民工勞動權益的前提下對新就業形態予以支持。同時開發一批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就業困難的貧困農民工。
開發鄉村就業市場。順應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需求,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激發鄉村就業創業承載潛能。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能力和就業意愿摸底調查,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招聘,利用線上招聘廣開就業渠道。建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簡化創業行政審批手續,給予運營優惠補貼。開展創業輔導、市場推廣、法律咨詢和擔保貸款等綜合服務。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廣使用公共就業服務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在線發布崗位信息、進行線上簽約、辦理服務事項。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農民工職業技能、就業意向匹配程度,精準推介就業崗位,實現精細化、個性化服務。整合企業、職業院校、專業培訓機構等資源,為農民工“量體裁衣”制定培訓方案,開發適應農民工的教育培訓課程,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并開展線上遠程培訓,擴大優質培訓資源受眾覆蓋面。
加強勞動權益保障。抓住成都市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的內涵要義,落實人口在城鄉之間有序流動對保障農民工勞動權益的要求,建立完善城鄉統一、平等就業、規范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對企業的動態監管,重點提高非公企業、小微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失信企業,依法依規予以懲戒。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普法宣傳,加大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力度,暢通依法維權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