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應文 魏德亮 孫科
為做好農民工服務保障和返鄉創業工作,日前,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成調研組,赴云南省昆明市開展調研。調研組通過走訪、座談、聽匯報、查資料等形式,先后深入昆明帝洛丹尼家具有限公司等6戶企業、昆明市官渡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內江市駐云南省昆明市農民工服務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進行調研,對接了勞動維權工作、了解了就業創業情況和返鄉創業意向,并根據調研了解到的情況進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加強農民工工作的建議。
就業創業情況。內江籍農民工在昆明市務工就業人數為4.2萬人,創業人數超過1200人,創業者資產過億的有40余人。在昆明市內江籍農民工企業家的企業吸納內江籍農民工就業超過1萬人,大部分為穩定就業5年以上的員工,人均收入為6500元/月左右。
年齡結構情況。在昆明市的內江籍農民工以中青年為主,50歲以下的占75%,是勞務輸出的主要對象。從性別上看,男性占57%,主要從事技工、車工、建筑工或其他技工等工種;女性占43%,主要從事服務員、生產工、普通職員、辦事員等工種。
文化素質情況。根據農民工實名制登記系統查詢,在昆明市的內江籍農民工有2.6萬人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超過60%;有6900余人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僅為16%。文化素質的差異,決定了大部分內江籍農民工只能從事建筑、制造加工等簡單而繁重的工作,也直接影響了工資收入狀況。
行業分布情況。在昆明市的內江籍農民工從事的工作主要分布在建筑行業、加工制造、市政建設、教育培訓、醫療醫藥等數十個領域30余個工種,其中從事建筑行業人數占在昆明務工人員的40%以上。
工資收入情況。內江籍農民工在昆明市就業,月工資在6000元至7000元,從事技術工種的人員月工資超過萬元,高出內江市同崗位工資1500元至2000元。
工作站成立于2017年,設有站長1名、副站長4名、工作人員1名,服務在昆明市的內江籍農民工企業380余家、內江籍農民工4.3萬人,影響在滇內江籍人士近8萬人。
依托商會建工作站。工作站依托昆明市內江商會而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工作站整合了場地、資源、信息等優勢,利用商會建會時間早、聯絡機制全、覆蓋企業廣、動員能力強的優勢,通過發揮內江籍農民工企業家的力量,為內江市在昆明市的4.3萬農民工提供務工就業、勞動維權、返鄉創業等方面的有力有效幫助。
狠抓服務保障和返鄉創業兩個關鍵。一手抓農民工服務保障,促進他們在當地穩定就業,幫助他們做好勞動維權和欠薪追討,今年已幫助討薪162萬元。一手抓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為內江促進返鄉創業的紐帶,重點向在昆明市內江籍的行業精英和商界人士傳遞家鄉發展信息,幫助他們分析創業項目,促進其返鄉成功復制生產經營模式。近幾年,從昆明市返回內江市的創業者創業投資達到5億元,壯大了內江市農民工經濟。
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工作站以“家鄉內江”作為凝聚基礎,以成立于2018年的農民工綜合黨委為組織核心,通過成立黨支部、黨小組,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致力于服務農民工黨員和返鄉回引。農民工綜合黨委促進62名優秀農民工及農民工黨員返鄉擔任村干部或農村致富帶頭人,通過農民工黨員和農民工企業家帶頭,為家鄉捐款380余萬元。
建立了內江昆明兩地人社聯絡機制。調研組對接了工作站屬地昆明市官渡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學習了他們在農民工服務保障和返鄉創業工作方面的經驗,建立起了工作站與官渡區人社部門的合作橋梁。通過對接,建立了內江市、昆明市官渡區、工作站常態化聯絡機制,以及由官渡區人社部門分管副局長和工作站站長直接對接的工作機制,重點在就業招聘、創業貸款、創業獎補、技能培訓、根治欠薪等方面加強聯動保障,切實維護了在昆明市的內江籍農民工權益。
掌握了在昆明務工農民工情況。調研組通過到工作站察看和座談、到內江籍農民工所在企業及當地人力資源市場實地走訪、電話隨訪內江籍農民工等方式掌握了在昆明市農民工務工情況。用工規模上,企業類基本在100人左右,員工平均年齡在40歲至48歲,內江籍農民工占員工總數的10%至30%,近年來呈減少趨勢。用工形式上,企業招新員工先為臨時工(實習),在廠內內訓(師傅帶徒弟,學徒制)2至3個月后轉為固定工(正式合同工)。參加社保上,企業為固定工購買了五險。職業介紹上,人力資源市場通過線上線下招聘的方式為職業者提供就業信息,工作站為內江籍農民工提供就業援助,農民工務工情況整體穩定。
收集了內江籍農民工返鄉意向。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介紹內江市返鄉興業創業政策,并了解到在昆明市的內江籍企業家都有著返鄉興業、回家發展的意愿。特別是60后、70后的農民工企業家,自身從打工者成長為企業家,兒時的成長經歷和外出后長期與家鄉的聯絡造就了濃厚的家鄉情懷,有強烈意愿返鄉興業置產。而創辦個體工商戶的務工者積累了一定資金,學到了技能,為照顧家庭,愿意回鄉創業。調研組實地走訪的云南紐恩特新能源設備有限公司等6戶內江籍企業家以及小潘藥材經營部等4家個體工商戶都有返鄉創業的意向,這將作為下一步內江市促進返鄉創業的目標對象。
送去了家鄉黨委政府的關懷。調研組深入內江籍企業走訪慰問農民工41名,組織22名農民工召開座談會,通過電話抽訪16名,向他們介紹了內江市第八次黨代會打造“三個內江”、建設成渝發展主軸中心城市的決策部署,聽取他們對內江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建議,帶去了家鄉黨委政府對農民工的關心關懷。不少農民工對內江新區建設很有興趣。
在外務工存在隱形失業風險。受疫情沖擊,部分企業經營受到很大影響,銷售額削減一半以上,生存困難,務工人員存在隱形失業風險。一旦大批量農民工失業返鄉,將對內江市就業崗位產生沖擊。例如,云南云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使用的內江籍農民工,從疫情前的80余人削減至調研時的30人,有近50人失業返鄉,對內江市的就業崗位產生沖擊。
返鄉創業要素保障不到位。土地保障要素首當其沖,已成為了推進返鄉創業的一個難點。例如,昆明帝洛丹尼家具有限公司2019年在資中縣高樓鎮創建家具廠,土地產權至今未落實,場地平整后一直擱置。2012年在威遠創業的四川弘威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因土地要素保障不到位,公司至今未取得土地使用權證,給公司的融資帶來很大困難。此外,超七成農民工對子女入學表示憂慮。
工作站保障獎補經費不足。調研中發現,工作站2020年考核獲得一等獎,市級獎補資金5萬元,這與商會每年支持近200萬元的會費形成較大落差,與工作站服務4.3萬內江籍農民工的工作量不成正比。
工作站黨組織不健全。農民工黨組織建設中,存在縣級黨支部、鎮級黨支部層級錯亂,弱化了黨組織建設,影響了黨建引領作用的發揮。例如,工作站中,隆昌市、威遠縣還未建立農民工黨支部,本該建黨小組的兩個鎮卻建立了農民工黨支部。
健全工作站黨組織。按照“市級建黨委、縣級建黨支部、鎮級建黨小組”的要求,規范農民工黨組織建設。增強工作站和商會融合,探索以公益性崗位、派遣干部參與工作的形式,增強黨組織和工作站的力量。
加大就業崗位儲備。健全完善穩就業防失業工作應急機制,對農民工回流進行監測,圍繞“穩就業、保就業”實施穩崗補貼政策。實施惠企、助企、暖企“三大行動”,落實人社部門優化營商環境12條措施,統籌勞務輸出和內江市用工需要,全力支持招商引資,以打造“產業內江”增加就業崗位。
強化就業技能培訓。實施就業技能提升行動,開展勞務品牌培訓和返鄉創業培訓。加強省內外“點對點”用工對接,拓寬勞動力輸出渠道,提高內江市勞務輸出技能水平,促進內江籍農民工在外穩定就業、高質量就業。
落實返鄉創業保障。以閑置土地資產改建改造為著力點破解用地瓶頸,優化返鄉創業用地指標,加快返鄉創業園區建設,為創業者提供充足的場地。加強內江、昆明兩地人社聯動,發揮內江返鄉創業顧問團的作用,著力解決農民工普遍關心的子女入學、權益保障等熱點難點問題。
提高工作站獎補金。強化內江籍農民工數據收集,建立健全動態管理機制,根據駐外農民工工作站服務內江籍農民工數量進行工作經費考核獎補。